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恋爱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与关系心理学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9-07-04 14:32   浏览次  
  心理导读:认知的成熟是道德判断成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尽管形式运算对于道德原则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却有可能不能在原则上作出道德判断。     ---www.tspsy.com
 
发展心理学与关系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与关系心理学
 
  因为相关性(mutuality) 即关系性(relationality) 受到极度关注,而对话为更好地理解宗教在人类心理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另一块基石,因此,对近几十年来关于人类自身结构和成长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关系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作一番检讨是十分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的先驱是让·皮亚杰(Jen Piager)和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而关系心理学的先驱之一是伊万·鲍斯泽门伊一纳吉(Ivan Bos-zormenyi Nagy)。皮亚杰和埃里克森的成果被应用于道德自我和信仰者自我的发展领域,其代表人物是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和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这一领域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伯纳德·龙纳根(BernardLonergan)和理查德· 尼布尔(H· Richard Niebuhr)。
 
  相关性、关系性和对话之现实是人类自我最根本的基石。自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凡人的我们,没有人可以像雅典娜女神那样从宙斯的额头生出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出生时,是一个具有发展出自我意识的潜能的小动物;如果让我们靠着自己,我们很快就会死亡,但如果我们只是被机械喂养(比如说通过静脉注射),不跟人类接触,我们的身体不会死亡,但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人。
 
  起初,在“我”和“什么不是我”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好和坏等各种不同感觉的连续体;后来人类的潜能才逐渐学会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的世界。这只要通过观察我们自家的婴儿的成长就会知道。另外一个不是如此直接明显,但却同样真实的事实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只有在与其他自我的关系内得以生成和成长。尼布尔在其著作中简练地分析说:
 
  在别的自我面前成为自我,这不是衍生的经验,而是原生的经验。我们能够说“我是我”,不是从“我在思考某思想”的述中推论出来的(这里尼布尔抛弃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不是从“我具有知法良知”的陈地中推论出来的(这里他放弃了康德的“天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体”的出发点)。确切地说,它是对作为另一自我对立面的我的存在的承认。
 
  对于相关性、关系性和对话在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怎样发挥着根本作用的这一问题,詹姆斯·福勒(Jamesw· Fowler)作过不少明晰的论述。福勒把人类信仰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加上一个他称之为“前阶段”的婴儿和儿童阶段。在谈到在这一开始阶段神的形象的起源时,他写道:“特别是,它们是由人类对相关性的首次经验而来的,在相关性中人类形成了关于对自我的基本意识:人类自我既独立于又依赖于那些非常强大的他者,这些他者出现在我们最初的意识里,它们‘认识我们’。”对这一信仰的前阶段他继续描述道:
 
  在这一阶段发展而成的相关性的质量,以及来自信任、自主、希望和勇气(或者它们的反面)的力量,将铺垫(或危害)随后的信仰发展。这一阶段产生的力量将支持儿童对最初关爱他的那个人的基本信任和相关性的关系性经验。这一阶段的危险或缺陷就在于缺失相关性。”尽管这里的描述和分析与皮亚杰、埃里克森和其他人提出的心理发展诸阶段的理论并不一致, 但注意以下几点却十分有益。首先,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个人学着把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把分离的客体分辨开来再把它们联系起来,然后作出形式化的概括),情感能力(即对价值的寻求)也以平行的方式得以成长,就如同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那样。一个人变得有知识,并不自动意味着他成比例拥有了更多的爱心或道德,但如果学习和认知的自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感和道德的自我也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科尔伯格总结道:
 
  认知的成熟是道德判断成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尽管形式运算(就是可以作出认知概括的能力)对于道德原则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却有可能不能在原则上作出道德判断。
 
  于是很明显,尽管并非所有人都会持续成长为完全成熟的人,但在认知与情感——道德这两个领域都明确地存在着发展阶段,而且彼此间关系密切:在某种程度上,认知是情感道德的先决条件,但认知并不自动导致情感和道德。更清楚的是,随着在认知领域儿童开始把他们的自我与世界和周围的其他人区分开来,在道德领域儿童也开始把外部的道德指南转化为内部原则。按照科尔伯格的说法,紧接着这一相对高级的道德阶段的“发展方向,不仅是要遵守现成的社会规则,而且也要满足逻辑普遍性和一贯性的选择原则”。他还注意到,“道德判断成熟的一般趋势是朝更高道德性方向发展”。具有更多的包容性:爱邻人意味着爱你亲近的人,然后是你所有的亲戚,你“部族”的成员,你的国家,整个人类和一切生物,一切实在,最后是实在的源头。
 
  当然,也有可能,有人只爱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的人一一然后直接去爱那源头,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只爱亲密的朋友和上帝,而不爱那些处于中间的人。《新约》对此给予了适当的注解:那些说他们爱那看不见的上帝,却不爱看得见的兄弟和姐妹(即同胞)的人,是在撒谎。(《约翰一书》4:20)他们之所以被当作说谎者,是因为他们的限制性行为至少是无意识地辜负了根植在所有实在之源头中的本体论的因而也是道德上的寓意一所有人类都由一个创造主上帝所创造,是上帝的孩子,所以互相都是兄弟姐妹。
 
  驱使人类经历认知和情感——道德这几个发展阶段的动力来自于自我超越的内驱力,即超越人自身的欲望。我们经验中常会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想知道得更多(比如,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们总是想做得更好。但这种自我超越的观念的核心是相关性、关系性和对话,我们通过探索他人而超越自己。
 
  天主教神学家沃尔特· 康恩(Walter Conn)认为:“很明显,埃里克森告诉我们,只有在人们超越自身而到达于他人的范围内和程度上,人才成为真正的和完满的人的自我。一句话,自我实现就是自我超越。”皮亚杰则提出了一个逆向的观点,他写道:“通过明显事实而非的机制……当主体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他对自己了解得最少;当达到他在宇宙中发现自己并以此事实建构自身这一程度时”他对自己的了解才最多。如果通向外部的动力被阻塞,那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也被阻断:自我实现的唯一道路是经由自我超越,通过了解别人和爱别人。另一位天主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伯纳德·龙纳根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正是自身的自我超越,才能使人更准确地了解他人并对他人作出公正的判断,反过来,通过对他人的了解和欣赏,我们才开始了解自己,并完善和提炼自己对价值的辨别力。”
 
  如果自我实现是经过了解他人和爱他人所达到的自我超越,那么,一个人就到达了认识和爱另外一个自我和他人的高度。埃里克森说:“我们是我们所爱者。”康恩进一步主张:“在亲密的情爱中,自我超越被彻底‘人格化’,身份的基本意义发生了转变,其中包括与他有关系的他人。”
 
  于是,成长就是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之间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自我超越在每个层次上的关键运动如此激烈地改变了我们观察实在的视野,以至于其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必须重新定位,转变成一个新的星座系统。所以,可以正确地将成长称为一种皈依或事物趋向一个新的中心的转变。龙纳根认为,认知皈依是指“通过认知的自我超越而获得真理”这样种新观念,它与我们先前谈到的真理观上的范式转换没有什么不同:而道德皈依,则是指“通过真正的自我超越而达成的价值领悟、价值肯定和价值实现“在这里,内在化原则将决定人们的行动。
 
  但更为激进和全面的自我超越的皈依是“坠入爱河”。龙纳根注意到,当人们坠入爱河时,“人的存在成为爱中之存在(being in-love)”,因为在“人们在坠入爱河时,至少自我超越的能力(开始)得到实现”。
 
  这一爱中之存在,将导致一个人的视野、他的世界及其整个存在状态的转变,以及一个人的所有发现、决策和行动的源头的转变。因此,这样的爱中之存在是一种真正的、根本性的皈依。
 
  (需要附加说明的是,每当到达一个新的阶段,每经历一次皈依,不管是认知皈依、道德皈依还是情感皈依,前一阶段取得的成果不会被抛弃,而会包含在新的阶段里。)
 
  科尔伯格、福勒和龙纳根所讲的最终皈依叫作宗教性皈依(religious conversion)。这并不是指成为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或其他信徒,尽管这些信徒会经历他们所说的宗教性皈依。正如康恩所说:
 
  当神从某人存在的边缘移向中心时,这个人的整个生活会经历根本性的重新定位……这只有当这个人完全坠入对那神秘的、未被领悟的上帝之爱河时才有可能发生,因为这个人被来自彼岸世界的爱牢牢抓住,完全转变为爱中之存在……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或许最好被理解为从宗教向上帝的皈依。
 
  我们同意康恩如此富有见地的阐述,特别是想到每一个皈依的新阶段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继承并进一步深化以前诸多阶段的收获的时候。但在使用“上帝”一词时,我们冒着陷入迷惑的极大危险。对有神论者来说,上帝一般来说是一个“位格”,这个位格无可否认地是所有真和善的来源和目的,但这个位格也是巨大的、深不可测的、无限的价值源泉。不过,我也不会因为爱这世上最好的 “人”即上帝而减少对别人的爱。不,宗教皈依意味着开始认识爱,因此才真正开始在质上而不是量上与所有实在融为一体,也意味着以某种方式与实在的结构和原则融为一体。 也许有神论者应该考虑,不要把“上帝”称作实在之源,不要只对“上帝”之名产生敬畏,而应该敬畏那个名词所指向的东西,以防止他们曲解他们试图命
 
  名的那一存在。他们也应该学会却欣赏神的非位格维度。
 
  日本哲学家八木诚一(Seiichi Yagi)也有类似的观点,
 
  上帝并不在人类这一边。人类因为爱而认识了上帝。但在(基督教) 圣言宣讲中,与上帝相遇同样也意味着我们感知了上帝。上帝,一方面是通过我展现其爱的上帝,另一方面是在圣言宣讲中我所遇到的上帝。总之,上帝,一方面是我那最深处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人类与我轻声对谈的超越者(the Over agaist)。超越,可以说是某种力场(Field of Force)……因此处于超越的力场之中。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这样的宗教皈依都不会减少我们对人的爱。通过宗教皈依,我们对他人的爱会变得更强烈,无论是在肉体上、情感上或是精神上。(在德行和圣洁性/整全性上还不太完满的人,在爱他所不喜欢的人的时候,通常是一种意志行为,而缺少情感支持。但圣洁的人一圣人、 阿罗汉、菩萨等会发现每个人都很可爱, 并因此以有情感支持的爱作为回报。)从根本上说,对人们的善——有意识地爱自我——的关心无法压制,只会蔓延。毫无疑问,这正是耶稣为什么从犹太传统教义的核心出发,引经据典,敦促世人不仅要遵守上帝
 
  颁布的戒律,全身心地爱上帝,而且“它与相仿”(homoiaaute《马太福音》22:39),要爱我们的邻人的原因。耶稣以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智慧都认识到:通过对人类的爱,人类才会达成对所有的实在、实在的源泉和目标的完满之爱;而且如果我们想成为完满的人、真正的宗教徒、纯正的基督徒或者儒家学者等,我们就不能抛下对人类的爱。
 
  一首关于阿西西的方济各(Francis of Assi) 的意大利民歌也动人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方济各深爱大自然和人类:
 
  有一天,方济各向耶稣哭着诉说:
 
  “我爱太阳,我爱星星,
 
  我爱克拉拉和姐妹们,
 
  我爱人的心灵,
 
  我爱所有美好的事物,
 
  哦,我的上帝啊,我应该责备自己,
 
  因为我应该只爱你。”
 
  上帝微笑着如此回答他:
 
  “我爱太阳,我爱星星,
 
  我爱克拉拉和姐妹们,
 
  我爱人的心灵,
 
  我爱所有美好的事物。
 
  哦,我的方济名,不要哭泣,
 
  因为我爱你所爱的一切。
 
  (作者:Paul Mojzes | 来源:宗教学)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夫妻两地分居的利与弊 夫妻两地分居的利与弊
    心理导读:从婚姻咨询的统计情况来看,两地分居的婚姻家庭出轨率占到了45%,而幸福感与满意度指数更是低得可怜,占不到一成。在法国,超过60%的两地分居的伴侣抱怨距离损害...
  • 相亲时应该说什么? 相亲时应该说什么?
    心理导读:相亲时,具体而枯燥的个人资料在两人见面前就应该了解完毕。相亲的时候大可不必像面试一样对此纠缠个没完,此时最应该展现你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所见所闻,总...
  • 恋爱心理学:总感觉配不上对方? 恋爱心理学:总感觉配不上对方?
    心理导读:近日的微信朋友圈被两个话题刷屏,一个是关于中国男人到底配不配得上中国女人,一个是中国女人到底配不配得上暖男。霎时间,围绕这两个话题,众人展开了一场又一...
  • 大龄剩女心理解析 大龄剩女心理解析
    心理导读:成为大龄女后,一些女性在有过相过N多次亲,失败过N多次的经历后,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容易陷入越嫁不掉,就越嫁不掉的怪圈。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小芳...
  • 恋爱心理:跟女生聊天说什么? 恋爱心理:跟女生聊天说什么?
    心理导读:为什么有些男人总能跟女孩子有说有笑,而有些却无法激起对方兴致,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和女孩子聊天,最好聊些什么话题? www.tspsy.com 恋爱心理:跟女生...
  • 恋爱心理学:爱情是一场博弈? 恋爱心理学:爱情是一场博弈?
    心理导读:爱需要品味,爱需要思考,爱更需要智慧。 完美的爱是学出来的!也许很多人都会诧异,爱情怎么可以学呢?爱情需要仔细地品味,爱情需要认真地思考,但是爱情更需...
  • 暗恋心理学:你爱的其实是自己 暗恋心理学:你爱的其实是自己
    心理导读:暗恋是桩福至心灵的美事。它并不因幼稚而变成一场无意义的单恋,实际上暗恋是一场自我的游戏,对我们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不要忙着给暗恋安一个结局,先好好认识...
  • 恋爱心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恋爱心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心理导读:结婚时都不能保证自己对另一半的爱情足够天长地久,还谈什么责任可言?如果在牵手的时候都时刻给自己留退路,怎么不能够对自己选择的人宣誓真心与忠诚?我们,究...
  • 恋爱心理学:如何看出他是否喜欢你? 恋爱心理学:如何看出他是否喜欢你?
    心理导读:在你生命中有个男孩抓住了你的心--可能是最近才认识的,或者是你一位老朋友给了你新鲜的感觉。不管这个人是谁,你很想知道他是否只当你是兄弟,还是希望跟你进一...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