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恋爱心理学 >

成人恋爱中的四种依恋类型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9-03-13 12:15   浏览次  
  心理导读:依恋关系的修复,重点在于「重新形塑自己看待世界的样貌」,也就是让我们看见所谓的不一样:「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全然是我原本想象的样子」,这些例外事件的发现,是我们改变的重要基础。    ---www.tspsy.com
 
成人恋爱中的四种依恋类型

成人恋爱中的四种依恋类型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自 20 世纪 60 年代 Bowlby 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 70 年代中叶至 80 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 80 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如开展婴儿期以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
 
  现在的依恋理论,采取的是两轴四象限的分类模式,这个四象限在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有更完整的说明。 而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安全依恋。
 
  安全依恋,顾名思义的就是,他们能够和依恋对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关系。 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 如果从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当自己有需要时,总能获得主要照顾者的响应,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个世界是温暖的。
 
  事实上,在童年时期,我们面对外在威胁时,都会采取所谓的初级依恋策略。 什么是初级依恋策略呢? 就是当外在威胁出现时,我们会透过哭泣、嘶吼等方式,呼叫自己的主要照顾者,希望获得他们的响应并且破除威胁;这就是所谓的初级依恋策略。 对安全依恋者而言,初级依恋策略往往就能够唤起主要照顾者的响应。 他们进而发现,他们在有需要时,是能够找到主要照顾者的;且在此同时,主要照顾者对他们的需求是敏感的,同时也会响应他们的需求。
 
  一、安全依恋:建立有安全感的关系
 
  ► 成人恋爱
 
  因为在小时候,他们总能获得充足的响应,因而也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 也就是这样的缘故,让他们在长大之后,比较能够信任其他人,同时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例如,同样是伴侣在忙而未能回复自己讯息时,安全依恋的人比较不会开启脑内小剧场,觉得伴侣是不是因为不在乎自己而不理会自己。 正因为这样的特质,让他们在谈恋爱时,通常会来得比较顺利,也比较能够有能力度过难关,不至于过度放大爱情中的压力,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界之中。 「我很好,这个世界也很好」,是他们内心中的核心信念。
 
四种依恋类型如何划分
 
  安全依恋者相信,主要照顾者对于自己的需求是敏感而在乎的。 
 
  而除了安全依恋之外,其他三种依恋类型则被称为不安全依恋。 一个孩子为何会发展成不安全依恋呢? 如果从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当孩子有需求时,主要照顾者并不能实时响应他们的初级依恋策略,也就是他们的呼唤。
 
  二、焦虑依恋:倾向于用激烈的方式要求响应童年时期
 
  如果从依恋理论来看,焦虑依恋的孩子,尽管需要经历不断地呼喊,主要照顾者终究还是会响应他们的需求。 也因此,他们在面对主要照顾者的不理睬时,就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呼唤自己的主要照顾者。
 
  这样的方式称为次级依恋策略中的过度反应策略(hyperactive strategy):他们必须要大力地呼喊,透过较为极端的方式,才能获得主要照顾者的响应。 过度反应策略的长期累积,会为这些孩子带来什么呢? 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必须要很努力、很努力地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进而使得他们发展出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依恋对象是不是关心自己的。 」
 
  ► 成人恋爱
 
  也因为童年时期的被迫时时警觉,在他们长大、进入谈恋爱关系的时候,面对伴侣的一丝疏忽,就很有可能唤起童年可怕的回忆,使得他们倾向于用激烈的方式要求伴侣响应自己的需求,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对方给抛弃了。 对焦虑依恋的人而言,他们不确定自己的伴侣是否能在自己有需求时,作为自己的安全避风港 (safe heaven),让他们能够安全的停泊。 他们时常担心对方会抛弃自己,譬如自己的伴侣可能三个小时都没有已读自己的讯息时,他们就会变得很焦虑不安。
 
  正因为童年时期的无助,必须要很努力才能得到爱与关怀,因此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因应外来的威胁,他们觉得自己是无助、糟糕的,而其他人都比自己来得好,他们需要依赖别人才能生存下去。 「我不好,而别人好」,是他们内心的核心信念。 但他们的强力索求,透过哭闹甚至自伤等方式来呼唤伴侣,常会使得伴侣感到无力与罪恶感,反而更没有办法响应他们的需求,进而使得关系走向终点。
 
  ► 如果我是焦虑依恋,我该怎么办?
 
  看完上面的这段文字,如果你觉得你是个焦虑依恋者的话,你一定会很焦虑地问我说「那我到底该怎么办? 」对我而言,焦虑依恋最需要的事情,其实是承认自己的焦虑。 「我现在正在焦虑。 」如果能坦率的说出这样的话,或许对于焦虑依恋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但这是需要练习的。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允许自己的焦虑,就会让焦虑依恋的人,很容易把焦虑的源头强加在其他人的作为上面:「都是你这么曼回讯息,才会害我这样的,你到底在不在乎我? 」如果换个方式,或许可以说:「我觉得很焦虑,因为你回我讯息的速度比我想象中来得慢,让我觉得很焦虑。 」这样以自己的情绪为出发点,加上陈述一件事情而非强迫对方的方式,让对方更有机会把焦虑的事情听进去,取得更多沟通和讨论的空间,而不是觉得被指责,进而开启另一次的争端。
 
  焦虑,不是你的错,这是正常的情绪。 但是如何面对焦虑,如何在焦虑时做出比较有利关系的决定,却是可以练习的。
 
  焦虑依恋者在关系中总是得小心翼翼,深怕一个不小心,对方就抛下自己、不要自己了。 
 
  三、逃避依恋:习惯将自己摆在距离较远的位置童年时期
 
  对逃避依恋的人来说,他们在童年时期采取初级依恋策略时,依然无法得到依恋对象的响应,因此他们也会采取次级依恋策略。
 
  但是和焦虑依恋不同的是,无论他们如何的吵闹,他们的父母或主要照顾者都不会给予他们响应,总是把他们冷落在一旁。 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发展出另一套策略:「只有靠自己,我才能活下去」,也就是所谓次级依恋策略中的不活化策略(deactivate strategy)。
 
  ► 成人恋爱
 
  正因为这样,当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渐渐地将自己的感觉关起来:表现脆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必须要让自己坚强起来,才能因应这个世界的一切,唯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关于这个部分,我在依恋理论系列(十三)有详尽的说明,欢迎读者阅读。
 
  也因为这样,逃避依恋的孩子在面临恋爱关系时,习惯将自己摆在距离对方较远的位置上,尽量不要让自己和对方靠得太近;在面对关系中的冲突时,他们也倾向于回避冲突、躲回自己的世界里,等到冲突所造成的情绪过去之后,才能再次面对伴侣。 他们看待世界的信念是「我好,而世界也不好」,因此只能自力根生,努力地靠自己活下去。
 
  但是读到这里,读者或许会觉得很好奇,逃避依恋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吗?
 
  在比较早的教科书里面会提到,逃避依恋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恋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惧型逃避依恋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实上, 就我的理解来看,所谓排除型逃避依恋和恐惧型逃避依恋,其差别并不是过去所说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强装自己很好,因为世界太糟了,只能自力根生/我很糟糕,而世界也很糟糕, 我只能时而勉强相信这个世界,时而躲回自己的小圈子里面」,他们的差别只是「能不能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有着高自尊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事实上,逃避依恋者虽然会装作「没有他,我也可以好好的活下去」——相信自己,但不相信他人;但是就发展上来看,小孩子对自我的概念,应是来自重要他人所赋予的,一个从小就被置之不理的人,怎么可能对自己发展出正向的看法呢? 因此,比较有可能的是,他们是不得不把自己装得坚强,因为其他人都是危险的,所以只有信任自己,当自己的安全堡垒,才是唯一且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因此,就我的观点认为,在两轴四象限的分类当中,逃避依恋者就是排除型逃避依恋的人,他们面对依恋威胁时,采取的是压抑自己需求的方式来因应威胁,让大家看不到他们需要他人照顾的一面,强装坚强来抵抗外在带来的威胁,也就是刚刚提到的 「我好,而世界也不好」,在求助无门之下,只能自己独立坚强的活下去;至于恐惧型逃避依恋,则是「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因此变得非常紊乱、矛盾,不知道到底该依赖自己还是对方,时而相信对方、时而躲避对方,反复无常, 也就是下文即将提到的矛盾依恋。
 
  ► 如果我是逃避依恋,我该怎么办?
 
  当然,在谈谈矛盾依恋之前,我也要先来谈谈,万一读者读完上一段文字之后,发现自己很类似逃避依恋,那该怎么办呢?
 
  逃避依恋的人,并非真的不需要情感的需求,而是他们害怕付出情感带来的后果,因此不敢和对方靠得太近──毕竟他们童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冷落,又要如何轻易相信人呢?
 
  但如果一直和对方保持着距离,谈起恋爱来也是挺累的,毕竟人都希望能够被对方所信赖,如果你一直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方也更有可能会觉得不被在乎。 这个时候,承认自己「我害怕和对方靠得太近。 」也是很重要的。 能够和对方坦承自己不敢太信任对方,需要时间,甚至告诉对方要怎么照顾自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我觉得会是不错的方式,毕竟逃避依恋长期被关在自己的世界里,最清楚的就是自己想要什么了,适时地把自己的需求交给对方来满足, 一点一点的在亲密和自我之间调整那一条界线,或许是逃避依恋可以练习的地方。
 
  逃避依恋者总是只能深锁心事,把自己装得很坚强,因为他们不认为其他人是值得信任的。 
 
  四、矛盾依恋:时远时近高焦虑高逃避童年时期
 
  矛盾依恋,在一些教科书上又称为紊乱依恋,它同时也是上文所说的恐惧型逃避依恋。 他们同时有着高焦虑与高逃避的特质:有时候想要和焦虑依恋一样,寻求依恋对象不断保证不会离开自己;有时候又和逃避依恋一样,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隔绝在外。 为什么会这么矛盾呢? 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照顾者,有时候能够提供安全的协助,但有时候又是伤害他们的源头之一;甚至有一些照顾者,会对他们做出性方面的侵扰,使得他们面对极端矛盾的情境。
 
  在我所读到的课本当中,举了两个矛盾依恋常会经历到的成长背景,第一种是,他们的父母常常会对他们展现敌意,譬如说;我真希望我没有生你出来、你毁了我们的生活;而 第二种则是他们很常遭受性方面的不当对待,或是目睹、经验到不当的身体对待。
 
  ► 成年恋爱
 
  正因为这样,他们无法像逃避依恋一般,发展出稳定的抗拒策略。 因为他们的自主权常常受到侵扰,尤其是性方面的侵扰,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很糟糕,进而发展出「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的信念,他们时而觉得自己得依赖他人才能生存下去,时而又变得对他人的亲近感到抗拒。 在爱情关系里反反复覆,时而想极度接近自己所爱的人,时而又对自己所爱的人逃避、避免太过亲近,是他们容易出现的情形。
 
  ► 如果我是矛盾依恋,我该怎么办?
 
  矛盾依恋的情形比焦虑依恋和逃避依恋更难处理,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稳定的依恋策略,时而焦虑、时而逃避,而在这一来一往之间,让他们变得很痛苦。 那么,矛盾依恋的人,又能怎么办呢?
 
  坦承自己的伤痕,我觉得是矛盾依恋可以做的事情之一。 「我确实受伤了。 」承认自己的受伤,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除了和伴侣谈及自己的伤痕,甚至进一步和伴侣聊聊整个受伤的过程,让伴侣有机会感同身受,做出一些适当的响应,或是矛盾依恋可以尝试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我会建议矛盾依恋的人,找寻一个自己可以信赖的咨商师,可以信赖这一点很重要,让矛盾依恋者有机会一点一点的把伤口说出来,一个值得信赖的咨商师,是不会轻易批判与指责你的。 而在安全的环境下再次经历过去的伤痕,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伤,是矛盾依恋很需要的一个疗伤历程。
 
  时而靠近、时而分离,矛盾依恋者常给人在五里雾之中的感觉,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却是脆弱的。
 
  五、面对不安全依恋,到底能做什么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还是有人会问我说,不安全依恋能改变的程度到底有多大? 有大量研究指出,与咨商师稳定的关系,将有助于他们「重建」过去所没有的安全避风港(有需求时能有一个信赖的对象)与安全堡垒(平时能够放心的信赖对方,从而投入自己有兴趣的事物)。
 
  依恋关系的修复,重点在于「重新形塑自己看待世界的样貌」,也就是让我们看见所谓的不一样:「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全然是我原本想象的样子」,这些例外事件的发现,是我们改变的重要基础。
 
  在我的依恋演讲里面,最后都会带参与者做一个活动:从一堆说书人卡片当中,挑出最能反映自己成长经验的一张卡片,然后用这个卡片写一段故事。 为什么我总会选择这么做呢? 无非就是希望能带读者重新去看见自己的童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或许详细的故事已经很难想起来了,但重要的是,当我们重新再次回忆我们的童年时,我们就有机会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不再被习惯性的反应所捆绑,进而有机会为自己的童年赋予新的意义。
 
  (作者:龚佑霖 | 来源:pansci)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夫妻两地分居的利与弊 夫妻两地分居的利与弊
    心理导读:从婚姻咨询的统计情况来看,两地分居的婚姻家庭出轨率占到了45%,而幸福感与满意度指数更是低得可怜,占不到一成。在法国,超过60%的两地分居的伴侣抱怨距离损害...
  • 相亲时应该说什么? 相亲时应该说什么?
    心理导读:相亲时,具体而枯燥的个人资料在两人见面前就应该了解完毕。相亲的时候大可不必像面试一样对此纠缠个没完,此时最应该展现你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所见所闻,总...
  • 恋爱心理学:总感觉配不上对方? 恋爱心理学:总感觉配不上对方?
    心理导读:近日的微信朋友圈被两个话题刷屏,一个是关于中国男人到底配不配得上中国女人,一个是中国女人到底配不配得上暖男。霎时间,围绕这两个话题,众人展开了一场又一...
  • 大龄剩女心理解析 大龄剩女心理解析
    心理导读:成为大龄女后,一些女性在有过相过N多次亲,失败过N多次的经历后,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容易陷入越嫁不掉,就越嫁不掉的怪圈。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小芳...
  • 恋爱心理:跟女生聊天说什么? 恋爱心理:跟女生聊天说什么?
    心理导读:为什么有些男人总能跟女孩子有说有笑,而有些却无法激起对方兴致,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和女孩子聊天,最好聊些什么话题? www.tspsy.com 恋爱心理:跟女生...
  • 恋爱心理学:爱情是一场博弈? 恋爱心理学:爱情是一场博弈?
    心理导读:爱需要品味,爱需要思考,爱更需要智慧。 完美的爱是学出来的!也许很多人都会诧异,爱情怎么可以学呢?爱情需要仔细地品味,爱情需要认真地思考,但是爱情更需...
  • 暗恋心理学:你爱的其实是自己 暗恋心理学:你爱的其实是自己
    心理导读:暗恋是桩福至心灵的美事。它并不因幼稚而变成一场无意义的单恋,实际上暗恋是一场自我的游戏,对我们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不要忙着给暗恋安一个结局,先好好认识...
  • 恋爱心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恋爱心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心理导读:结婚时都不能保证自己对另一半的爱情足够天长地久,还谈什么责任可言?如果在牵手的时候都时刻给自己留退路,怎么不能够对自己选择的人宣誓真心与忠诚?我们,究...
  • 恋爱心理学:如何看出他是否喜欢你? 恋爱心理学:如何看出他是否喜欢你?
    心理导读:在你生命中有个男孩抓住了你的心--可能是最近才认识的,或者是你一位老朋友给了你新鲜的感觉。不管这个人是谁,你很想知道他是否只当你是兄弟,还是希望跟你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