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职场心理学 >

职场心理:职场拖延症你该怪谁?

责任编辑:tspsy-思思  发布于2012-11-19 09:32   浏览次  
  
  心理导读:根据招聘网站的调查显示,86%的职场人声称自己有拖延的习惯,明确表示自己“从不拖延”的职场人仅占4%。许多人深受拖延困扰,民间甚至还有像模像样对抗拖延症的组织“战拖会”。我们为什么要拖?拖延是不是病,要不要治呢?   --www.tspsy.com
  
职场心理:职场拖延症你该怪谁?

职场心理:职场拖延症你该怪谁?
 
  那么多的事儿堆在眼前,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去做。明明已经焦躁不安,却还要“死撑”着呆一会儿,再呆一会儿……在拥有7万余成员的豆瓣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上,大家自曝的“拖延史”五花八门,有的失去了工作,有的没能出书,有的甚至中断了学业、丢掉了文凭……而据招聘网站百伯网的调查显示,86%的职场人声称自己有拖延的习惯,明确表示自己“从不拖延”的职场人仅占4%。许多人深受拖延困扰,民间甚至还有像模像样对抗拖延症的组织“战拖会”。我们为什么要拖?拖延是不是病,要不要治呢?
  
  一、心理测试:你有工作拖延症吗?
  
  以下5条若有3条以上符合,恭喜,你已加入“拖延症候群”。
  
  1.从工作清单中挑最不重要的做,重要的工作越拖延得久,临近时间点,越想做其他事。
  
  2.每次开工都要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却迟迟无法动手。
  
  3.在决定静下心来做事时,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总在等待“好心情”或“好时机”。
  
  4.不容许别人占用或浪费自己的时间,自己却不珍惜时间。
  
  5.本来在做一项工作,一有什么欲望和想法,就抛下手中工作去做下一件。
  
  二、全球10亿人拖并煎熬着
  
  因为过于追求完美,小晖成了知名的“拖拉机”:“比如上个礼拜总监给我们开会,说是接下一个大单子,要我们设计部门全力配合,做出一套完美的设计图。总监还把主要任务交给了我,要求内容前卫、时尚,还说‘非常看好我’,搞得我心理压力很大。我整天在思考这个方案,茶不思饭不香,却没想出让自己特别满意的切入角度。这两天休息,总监也没让我清闲,反复打电话来催,有一次还在电话里发了脾气。”小晖做设计总想做得十全十美,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如果发现不妥就会全盘推倒重做,“这一周来我的日子其实很难过,虽然整天坐在电脑前,但始终无法开头,从天亮坐到天黑,发现自己不是在MSN上聊天,就是不停地刷新微博,甚至还会去看自己平时很少关心的国际新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2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2.8%的人坦言自己患上了“拖延症”。其中,14.0%的人感觉自己的拖延行为“非常明显”,41.5%的人“比较明显”。这群人还被赠予一个生动的名字——拖拉机。他们往往给人以“不靠谱”之感,不仅职场晋升遇到无形的阻力,还有一些人因此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有专家推算,全球可能有近10亿的人患有拖延症。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有了“拖延症俱乐部”,成员主要是律师、作家、记者之类。
  
  三、拖延有时是一种逃避
  
  在职场上,拖延症存在不良的后果,如耽误工作、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拖延症甚至还会拖垮身体,有个例子可以解释这一点:羚羊某天遇到狮子,它突然爆发出惊人的速度,逃脱了死劫。在应激状态下,羚羊调动了超常能量,但这是伤元气的,如果羚羊在一天内遭遇狮子5次,那么它会是什么下场?人也是一样的,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熬夜加班,甚至通宵不能睡觉,这种做法对健康并没有好处。
  
  德国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强:他们通常习惯晚睡,喝酒和吸烟者也有不少。同时还伴随失眠、胃部问题,感冒和流感的机会也更高一些。同样,他们即便决定要戒烟、运动、减肥等,也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其实拖延的人真的不是所谓的懒惰或者没有责任心,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事件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混杂着内疚、焦躁、逃避等种种复杂情绪,于是他们去做一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来逃避工作,甚至还会去做一些平时讨厌的事情,其目的之一在于暂时逃避现实。
  
  四、三种人爱拖延
  
  1、强迫型人格
  
  这样的人往往有些完美主义,害怕失败,多是慢工出细活,他们的不合理认知在于“我必须做得一点瑕疵都没有,否则就死定了”。
  
  2、依赖型人格
  
  这种人在孩提时就被过度关爱,遇事摇摆不定,很难独立成事,他们的信念是“变得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肯定做不好”。
  
  3、逆反型人格
  
  这种人对自我控制感极其敏感,本来喜欢做的事一旦被别人交代去做,他们就用拖拉来对抗被剥夺的自主感。
  
  五、“拖拉机”真实写照:“和地球赛跑”,拖到最后一秒
  
  李欧坐在电脑前已经两个小时,却连半页word都还没有填满。明天就要上交脚本配解说词,这意味着今晚甭想睡了。焦虑与后悔充斥着他的思想——“之前一个星期我干吗去了?”
  
  硕士毕业后,李欧去了一家电视台做编导。每个月有两期任务,每期节目20分钟,写成脚本大约是6000字。刚开始工作时,他还能花上三五天时间,把这6000字化整为零慢慢“产出”。随着流程越来越熟练,这6000字的“生产日期”也越来越错后,直到拖成最后一天,甚至最后一晚。
  
  即便这最后一晚,李欧也不愿早点儿开始。8点,刷微博、泡论坛、下美剧;9点,还信用卡、查打折机票、给程序升级;10点,实在没有能做的事情了,他长长地叹气“真的要写了吗?”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之前下载的一个专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封面,于是又快乐地去做这件“更重要的事”。要熬夜了,准备工作得做好,是不是该补充点儿维生素?去厨房拿了橙子榨汁,细细过滤加冰块……李欧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实在不想开始,只好拼命找别的事做,能拖一刻算一刻。同时让自己相信‘我没有耽误时间哦,只是有事没弄完’,有点儿自我欺骗的意思。”
  
  终于进入到工作状态,用李欧的话来说就是在“和地球赛跑”。看着天色渐渐泛白,那种紧迫感简直和学生时代到点儿交卷有一拼。“脚本完成时人几乎要吐,但身体里却也蒸腾出解脱般的快感。”
  
  李欧认为自己的“拖”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每次以为这次一定写不完,死定了,但到最后关头发现还是写得完。结果胆子就越来越大,开始得也越来越晚。”
  
  也有提前搞定的时候——记错了日子。“多出来的几天简直像恩赐的一样,世界都变得美好了。”虽然意外体验到了“爽”,李欧还是觉得仅凭自己很难做到。他开玩笑地说,“不然让领导经常骗骗我?”
  
  六、“战拖会”直面拖延:“走狗屎运”与“擦肩而过”不断上演
  
  在“战拖会”会长“高地清风”看来,李欧的“拖”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貌似惊险,但至少没真的耽误什么正事儿,而他却实实在在吃过拖延症的亏。2008年一次难得的留学机会,居然因为自己的左拖右拖,没能赶在deadline之前交齐材料而白白错过。由此“高地清风”开始正视以前没太放在心上的拖延问题,接触到了豆瓣拖延小组后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想从探寻原因入手,走科学化“战拖”之路。2010年7月,他与几位核心成员共同组建了“战拖心理成长会”,通过分享经验、线下活动交流心得,还翻译出版了《终结拖延症》、《拖延心理学2》等书。
  
  高地清风(“战拖会”会长、豆瓣网、果壳网拖延症小组管理员):
  
  不拖延的人总是相似的,拖延的人各有各的原因。拖延状况除了跟人有关,也跟环境、规则、制度等有关,不一定会越来越严重。有时候换一份工作之后会突然好转或者恶化,都是很常见的事。
  
  和其他群体相比,学生和白领,尤其是工作中需要创意、创作元素的人更容易拖延。因为这类工作在时间上要求灵活,可供拖延的“时间节点”,也就是机会比较多。而且这些任务通常很模糊,所需要的思考也很抽象,大脑中负责抽象思考的前额叶皮层不是那么强大,就容易因环境影响无法坚持预定的计划。
  
  人与时间的关系也是导致拖延的因素,完成任务带来的回报与现在的时间间隔越远,人们就越倾向于拖延。因为从短期看来,忽视问题总比直面问题要轻松安适得多,所以拖延有暂时缓解焦虑情绪的功能,但这背后的代价通常更加惨重。
  
  七、心理学如何看待拖延症
  
  拖延者常以一种“期望式思维”来看待时间,如果主观时间跟钟表时间有冲突,就很难对最后期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一整天才能写出来的稿子,只留一个晚上;一周才能做好的PPT,当天早上才开始捣鼓……所以拖延者总是上演“走狗屎运——赶在节点前挤出来的东西居然博得满堂彩”和“擦肩而过——眼睁睁看着最后一班车开走”这两出戏码。
  
  拖延者通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认知:一种是觉得自己意志力太弱,自制力差到极点,因而比较自卑;另一种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deadline来临前的紧迫和焦虑又会促发人的斗志,再加上最后拿到的成绩往往还不是很差,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工作状态”的心态,于是沾沾自喜,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造成“越来越拖”的循环。
  
  八、制定清单明确轻重缓急
  
  多数有拖延症的人没有明确的时间管理和分配意识。知道自己是如何拖延的,比知道自己为什么拖延可能更为重要。要想改变现状,不妨对要做的事情制作一张如下的清单,然后进行排序,以区分轻重缓急。
  
  A.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比如家里水管漏水需要紧急找人修理,或是陪家人看病等。
  
  处理:这类事情必须立刻去做,不得有半点拖延。
  
  B.重要但不紧急,比如学习、做计划、与人谈心、体检等。
  
  处理:只要是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这类事也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
  
  C.紧急但不重要,比如有人因为打麻将“三缺一”而紧急约你、有人突然打电话请你吃饭等。
  
  处理:只有在优先考虑了重要的事情后,再去考虑这类事。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把“紧急”当成优先原则。其实,许多看似紧急的事情,如果拖一拖甚至不做,也无关大局。
  
  D.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比如娱乐、消遣等事情。
  
  处理:有闲工夫再说。
  
  此外,仔细辨别出你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中,到底哪些人能使你工作热情倍增,答案肯定是那些富有进取心且踏实肯干的人,然后有意识地增加与他们相处的机会。渐渐地,你就会被他们的动力与精神所感染。
  
  九、不靠谱“战拖”术
  
  1、小黑屋强制码字软件
  
  打开这款软件,屏幕会变成一片漆黑,输入的文字显示成绿色。用户可以设定锁定的时间或者字数,在未完成任务之前,用户无法退出,甚至不能强制关机,如同被关进了“小黑屋”,只能乖乖码字。
  
  2、作业到期“救命稻草”
  
  建一个word文档保存后关闭,再用“记事本”的方式打开,我们会得到一堆乱码,就把这堆乱码交上去吧……距离老师看到这堆乱码并打电话给你还能有段时间(取决于老师的拖延程度),分秒必争地把作业写出来吧,否则谁都救不了你。
  
  3、大师也拖延?
  
  (1)达·芬奇
  
  他在小本子上写呀画呀,记录下一些超越时代的点子。新型时钟、飞行器、里程表、降落伞、光学仪器……有的点子想了好些年,有的改了上千次,一个都没有实现。传说他的临终遗言是:“告诉我,告诉我,有什么事是完成了的?”
  
  (2)维克多·雨果
  
  强令自己在写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并且让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来,这样自己就没法外出,只能在家老老实实工作了。
  
  (3)胡适
  
  留学日记: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后来有人考证说此记载不实,但胡适于1911年8月的留美日记中,的确多次出现了“打牌”的记录,直到9月6日,他还在日记中写到“与金涛君相戒不复打牌”。
  
  (文/心灵花园 唐山心理咨询网 www.tspsy.com)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脾气暴躁的老板如何相处? 脾气暴躁的老板如何相处?
    心理导读:爱发飙的老板似乎正悄悄地从工作场所消失。管理者之间的新共识是,发飙会让人们恐慌,把他们赶走而不是激励他们,并有损于他们的工作质量。借助许多措施,办公室...
  • 遇事总想不开怎么办? 遇事总想不开怎么办?
    心理导读:我们应对挫折的过程,也是停下来深刻反...
  • 职业规划:你适合做什么工作? 职业规划:你适合做什么工作?
    心理导读:令职场新人最为困惑的,莫过于不了解各个行业和职业的不同特点,从而难以判断自己的能力匹配度和兴趣匹配度。在大学里,要了解各行各业其实有很多办法:实习、兼...
  • 职场心理:如何与情绪化的人相处? 职场心理:如何与情绪化的人相处?
    心理导读:我认为人们在是否把生活品质放在一个足够高的位置的时候总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当我们面对一个难以相处的老板的时候,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忍辱负重。就我个人而言...
  • 甄嬛传人物分析之安陵容 甄嬛传人物分析之安陵容
    心理导读:《甄嬛传》中最精彩的女子不是甄嬛,不是华妃,而是安陵容。正是有安陵容这种既可恨又可怜的角色,整部故事中的环肥燕瘦才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安陵容如何不择手段...
  • 科学研究打坐使人更健康 科学研究打坐使人更健康
    心理导读:近年来,科学家陆续发现打坐确实能影响脑部功能。如今打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医学中心开始教导病患打坐冥想以减轻疼痛和压力,古老而神秘的打坐正渐...
  • 讨厌一个同事,你该怎么办? 讨厌一个同事,你该怎么办?
    心理导读:每个人身边都会或多或少有几个难缠女友,这些女人时而狂吠乱咬,时而两面三刀,时而指桑骂槐,时而口蜜腹剑。而处于某些原因,你却不得不与之相处。此时你一定会...
  • 《非你莫属》代表不了真实的招聘 《非你莫属》代表不了真实的招聘
    心理导读:《非你莫属》是一档各取所需的节目,卫视要的是收视率,BOSS要的是效应,求职者要的是职位或露脸的机会,观众要的是趣味性。这就注定了这场节目和我们平日的招聘...
  • 心理揭秘:微信和陌陌是约炮神器? 心理揭秘:微信和陌陌是约炮神器?
    心理导读:说它是约炮工具,也是有理论根据的。据英国著名八卦媒体《太阳报》报道,Facebook等社交网站崛起后,英国的梅毒病例增加了四倍。英国医疗组织卫生服务信托(NHST...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