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老一辈的人总说年轻人不懂爱情,笔者表示不服,其实,我们不是不懂爱情,只是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使得我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与以往不同。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爱情同样很精彩。 ——www.tspsy.com

恋爱心理:谁说年轻人不懂爱情?
老一辈的人总说年轻人不懂爱情,笔者表示不服,其实,我们不是不懂爱情,只是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使得我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与以往不同。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爱情同样很精彩。
爱情是需要条件的,而现在满足条件的成本越来越高
爱情是需要条件的。笔者认为,假如这份爱情最终会以婚姻的形式继续下去的话,那么至少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需要亲近。
其次,需要稳定。
最后,需要排他。
亲近,就是,既要有心灵层面上的接触,也要能看得见摸得着,两人喜欢这种亲近,有继续下去的愿望。
想要两人的亲近是稳定的,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互动,容易的途径来互动。
排他,就是需要彼此不加怀疑地相信,就是对方,而且相信对方也是这样想的。只相信对方是你要的人,而不是总心痒着还有更好的人。
年轻人之所以有年轻人的爱情,只是因为恰好赶上在这个时代恋爱的人,不是中老年人,而是年轻人。同样的时代,假如换做中老年人来从头开始一段恋爱,或许效果也差不多。
笔者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的爱情,想要满足这些条件,付出的代价比中老年人年轻时恋爱的代价更高,为什么这么说呢?
□ 更加难以亲近的时代
现代科技发达,很多时候交流不用面对面便能解决,但这种解决只是快餐式的“解决”而已,实验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大约只占7%,声调大约占38%,另外约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非面对面的交流就流失了约55%的信息,除非两人的默契真的足够弥补这将近55%的信息空隙,否则极可能有信息误读的情况存在。以前只看一眼对方的脸,就相信了对方,而现在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脸,不知道对方的表情,便没法放下心来,不免横生猜疑。
现代交通发达,人们可以很自由地去很多地方,人口流动性大。以前的情歌,男女主角很多都是村落里的哥哥妹妹,知根知底,不用防着,但是现在你爱上的一个人可能来自外省,甚至来自外国,甚至来源不明。心里没底的话,基本的信任都成问题,更别说进一步的亲近;即使爱上了一个人,当Ta为了生计、为了理想而要去远方的时候,异地恋、时差恋更是减少了许多亲近的机会。
□ 更加难以稳定的时代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快。人们开玩笑地说,30岁之前累成狗,只是为了做一个普通人——有稳定的工资,能够买得起自己的家,一家人平安和睦,身体健康,吃好穿好睡得好,买得起多数需要的东西,看得起病,小孩上得起学,还有结余。但是要实现这些,对于许多可以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屌丝”的普通人来说,则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要牺牲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时间。以前第三产业不发达的时候,工人们的工作时间非常稳定,而如今第三产业渐渐发达,工作时间不稳定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想要找到一个时间匹配的人,谈一场“无时差的恋爱”,也变得越来越难。
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好比生活不规律或者经常各处奔走,对情侣间形成稳定的交往频率也是比以往更困难的。两个陌生人之间安全感的形成,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不厌其烦的确认,而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导致的无法及时回应,或者回应中的信息流失,都可能使交流的过程中断,使交往的过程停滞,使人患得患失,增加恋情终止的危险系数。
□ 更加难以排他的时代
正因为人口流动性大、交流便利的缘故,无形中,想认识更多的人也变得比以前容易多了,可同时,诱惑也扑面而来。外加西方婚恋观的入侵,“灵魂伴侣”、“Mr·Right”等概念在我国民间被渲染多年,许多人执着地想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认为“相处不来”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那么不妨分手——反正,现在认识个人这么容易,也许,“转角就遇到爱”;一旦觉察到婚姻不合胃口,爱情至上的观念甚至让人更加容易就作出离婚的决定,只因人们总是期盼着那个“更适合的人”。
崔健在歌里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时代的变化,生活的便捷,似乎降低了人们爱一个人的成本。蔡康永说,“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了,就翻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如今,见一面不用翻山越岭,只需乘个地铁,麻烦点的,乘个火车,搭个飞机,再远的路也能到了,可是,我们选的常常是最不需要成本的方式,短信网聊,勾勾手指,就以为能天涯若比邻。于是乎,抛弃感情的时候,花费的成本这样低,也就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心疼。
木心先生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有过交笔友经验的朋友们都知道,当你等一封信时,朝思暮想的感觉,只在对方一个人身上,不确定的神秘感,反而让收到信的一刻更加甜蜜,正因为慢、来之不易,所以才让人忍不住想要珍惜。
笔者不由得想起一段古代的爱情轶事。唐代诗人崔护出门游历,来到城南,和美如桃花的女子一见倾心;第二次到访的时候却只见桃花,不见其人,在左门上写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题都城南庄》,崔护第三次到来,姑娘的老父亲哭着责怪他,说姑娘看到了诗,思念崔护,精神恍惚,竟病死了(当然这由现代医学看来,更可能是假死),崔护在姑娘的床边哭着说自己回来了,姑娘竟因为爱情的力量复活了,终成一段佳话。可如今想要认识一个人是这样地“得来全不费工夫”,完全没有那种命中注定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又这么便捷,很快就相对无言,想要维系感情,不但要努力地排除外界的诱惑,还需要使两人的爱情比之前的更深刻一些,否则总觉得没有那种“唯一”的感觉,而这样高的要求,对于没时间又不稳定的现代新新人类来说,恐怕更是难以办到了。
年轻人的爱情形式,是对爱情理想的折衷表达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电视广告这样诉说爱情与钻石的共通处,钻石之美,不只在他的晶莹璀璨,也在他的恒久不变;如同爱情,不止盼望他浪漫如朝露,更期待恒久如太阳,在讲求快速多变化的现代新新人类的眼中,“永远”有时象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不敢指望,却无法不承认心底深处依然期望。
在自己心底期望自己能够得到“永远”的同时,也会希望自己能给自己爱的人带来“永远”,可是,想要实现这个“永远”的路上,横在面前的却是千山万壑:忙碌的生活、令人不安的社会变迁、没有房子、无法很快了解一个人、竞争者到处都是……于是现代的社会中,敢给承诺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这种现象看似悲哀,其实不然。在以前的观念里,敢于承诺意味着敢于负责,而现代的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成为生活的主流,当不确定成为一种常态,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给予任何关于未来的保证与承诺反而象是在开空头支票,变成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能控制的只有现在,对未来只能盼望却无力保证,不给承诺其实是一种对彼此负责的态度。
当现在的年轻人感到自己目前无力给对方“永远”的时候,为防“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只有暂时不承诺,或者极端一点的则能不承诺就不承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成了许多人自我安慰的黄金信条,也成了许多人爱情理想的折衷表达,只为等待将来彻底没有后顾之忧时,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或许可以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反向作用来解释:对“永远”的追求开始以一种转化的方式出现,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在乎、不介意、不专一,甚至不负责任的爱情态度,实际上却正是以这种看似无所谓的方式凸显出对“永远”二字的在意。
这一点,从如今年轻人的性观念中也得以体现。现今婚前性行为的普遍,有人认为导因于性道德的低落,或是性泛滥的后果,然而或许不是如此:
在以前的性道德观中,男女发生性行为即意味着对彼此爱情的许诺,因为愿意一辈子与你相守,所以愿意用最亲密的方式与你贴近;然而从现在年轻人的眼光看来,书面的婚约可以取消,口头的承诺可以反悔,而性行为却象是单行道一般,发生了就无法否认,就算以后两人关系有任何变化,都无法否认彼此曾有过的亲密行为,因此,如果“永远”意味着永不改变,那么就算不能保证关系能够持久,至少让彼此拥有一份无法抹灭的共同经验。
于是性行为的经验其实就象是古代情人的信物一般,可以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替代永远的虚拟感受。当感情如风般无法捉摸,身体的接触反而成为最实在、最具体的爱情指标,因为对永恒没有把握,所以更要藉由肌肤的接触来加深感受,希望短暂的剎那能化为永恒。
另一方面,不断换人谈恋爱,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或许也未必真那么无聊,这源自婚恋观的转变:
以前的伴侣关系像菜肴中的高汤,总要两个人在一起慢慢熬,熬得够久,让硬骨头变得酥软,尖刺不再扎人,味道才逐渐浓郁香醇,年轻人的关系则像清汤,加了许多的调味料,大火烧滚就可上桌。年轻人的爱情淡了往往就选择放弃,然后再找一个新的开始,就像清汤凉了就得倒掉 ,再要喝汤时重煮一锅就是了……
老世代的人们把生命与希望融于爱情当中,寄托“永远”于单一关系里,关系一旦结束,总是柔肠寸断,槁木死灰,心灰意冷的难以重起炉灶,于是从老人的眼里看年轻人,总嫌他们见异思迁,心思不定;其实,新世代爱情的最大价值是将“永远”摆在自己的希望中,爱情可断而希望不死,关系会结束,不是我不好,而是适合的没出现,心中相信总有一个适合的会在某处出现,一股坚实的自我肯定和无尽的希望隐然其中。
浓汤入味而清汤爽口,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的口味,谁规定有意义的爱情一定要长成一个样子呢?
年轻人:当想要承诺的心,遇上无法承诺的现状,该怎么办呢?
当你遇到你爱的人,想要和Ta有一个真正的未来,纵然承诺不便给予,却可以共同计划未来:
当你的Ta向你要承诺时,可以告诉Ta,“未来会怎样其实很难说,但是我愿意和你一同计划未来,不论出国或就业,我不会一个人偷偷做好计划然后要求你来配合,而是和你一起商量,怎么安排会最能够同时兼顾你我的需要,每一个关于未来的计划,都会盼望有你的存在。”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给予承诺,但却能将在一起的期望充分地表达出来,不失为一个折衷的作法。
(文/杨明磊 来源:爱情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