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人格面具的价值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8-07-18 13:21   浏览次  
  心理导读: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心灵要素,而非内心病态。它将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用不同的人格面具来完成自己不同的任务。然而当我们过度沉溺于所扮演的角色时,就会出现病态的表现,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来自自性的深层呼唤。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人格面具的价值

心理咨询师:人格面具的价值
 
  人格面具( persona)是“人”的拉丁语表达,指个体为了以某特定角色面对外部世界而戴上的面具。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己所能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为家庭成员、作为职场人员等。一个人可能拥有不同的人格面具,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不同的面具可能会发生变化或发展。并且,人们还可能会同时采用两个或更多的面具组合。
 
  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心灵要素,而非内心病态。它将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用不同的人格面具来完成自己不同的任务。然而当我们过度沉溺于所扮演的角色时,就会出现病态的表现,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来自自性的深层呼唤。例如,某人无法超越自身职业角色的限制,那么很显他(她)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更大一部分潜能。在这样一个刻板固定的人格面具下,自我想要实现自性的内驱力就会对这一固执的定位制造压力,从而导致补偿性的潜意识内容或能量的爆发。
 
  从根本上来讲,人格面具包含了为了自我保护和自我满足而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技能和防御。在逐步建立意识现实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有用的,如何与不同的人建立关系等。我们所学到的适应性技巧中有些较其他的技巧更为健康,但所有的技巧都在我们的生存中发挥了作用人格面具一般被看作是适应性的人格,或个体所呈现出来的用来适应特定社会角色的面孔。
 
  人格面具是我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反馈中学会的关于什么是可接受的内容。自我的工作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健康的自我与自性在内在世界中相互作用。而人格面具会促进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它把生存技巧和所学到与他人相处的方法编织进我们的身份认同之中。然而,有时候自我完全变成了某个或某些人格面具的样子,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因为阻碍了自我对自性的实现从而产生了紧张和压力。自我实现自性的内驱力通常和人格面具的有限性相冲突。人格面具要么支持自我和自性之间的关系,要么就会因为个体对人格面具的过度认同而成为自我和自性关系间的障碍。在人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我们想了解自己该如何与外在的世界安然相处,同时也想了解最真实的自己。最为重的是我们想知道二者之间的差别。
 
  从发展的角度看,父母是人格面其形成的主要工具。通过无数次的反馈和镜像体验,父母会影响成长中的孩子的身份认同。对孩子而言,父母就像是保护神。在父母的保护陪伴下,孩子觉得安全、不会受到伤害,敢于冒险进入到未知的领域据此孩子才能够学习与成长,而当父母白身有心理缺陷或儿童所需的安全感被破坏时,安全感就会被瓦解。当孩子的主要看护人不能提供其成长和发展所需的身体和心灵的安全感时,孩子自我保护的基本需求就会占据上风,自我不再去更多地了解自性,转而开始学习该使用何种技巧在这种不安全的环境下更好地适应和生存。这样的儿童所形成的人格面具或系列技巧与在安全环境中形成的迥然不同。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真实的自我,与此同时还会关注到周围环境的需要。好父母的责任就是要承认并接受孩子的自性。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和保护者,父母在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在观念上必须要尊重孩子心中那独一无二的自性,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毫无疑问,不管它在我们所处的新环境中是否适用,我们每个人都在带着人生早期经验中所形成的人格面具前行。在特定环境下习得的生存技能,尤其是在功能失调和不安全的环境下习得的技能,将很难被转化为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不良环境下所学习到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会帮助我们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然而,这样习得的技巧在其他的环境中就会有极大的局限。也就是说,我们在最初功能失调的环境中所习得的生存技能无法应用到其他的环境中去。实际上,在带着这样的人格面具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遭遇痛苦和问题。当然这也正是许多人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原因,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以及我们对自我的看法都不管用了。当自我并不与自性协调一致,而是认同于人格面具时,我们的心理能量就会被不断地误导。
 
  当过度认同人格面具时,心灵的成长与发展就会要求受限的自我必须冒险与最初的权威(父母)进行心灵部的对抗。在这种情形下与这些“保护神”的原型意象进行正面交锋并公然反抗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重新令自我与自性协调一致,我们必须独自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曾经被最初的抚养人认为和镜像反射的虚假自己。这样做具有很大的心灵内部风险,因为我们必须完全独自面对和反抗那些曾经定义过我们是谁的人和事。在放弃混乱的人格面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道路,而这通常需要我们采取在最初的环境中形成的并不安全的应对方式
 
  在传统心理分析中,消解被曲解的人格面具通常是通向自性化( individuation)的第一步。在沙盘游戏疗法中,虚假的人格面具可能会在来访者沙游历程的早期作为更具意识水平的意象出现,或者当来访者更直接地进入到潜意识水平进行工作时,虚假的人格面具可能会被忽略掉。
 
  (编辑:tspsy-沐沐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