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心理学家识破谎言的技巧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3-10-26 08:02   浏览次  
  
  心理导读:那些电视剧里神机妙算的“谎言终结者”,总是让人惊叹。《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里的特别探员吉布斯(Jethro Gibbs),在审讯室里不苟言笑,仍能抓住说谎者的马脚。你是否渴望获得看穿谎言的能力?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撰稿人瑞.赫伯特(Wray Herbert)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给和谎言打交道的人们支招。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心理学家识破谎言的技巧

案例分析:心理学家识破谎言的技巧

  在维护治安和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辨别出谎言和说谎者至为关键,但又极为困难。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察言观色,也只能正确区分一半以上的谎言和真话。这意味着我们的错误判断几乎和正确的一样多。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也没能让这一不尽如人意的辨谎正确率提高多少。
  
  说谎,让人捉襟见肘
  
  尽管如此,很多科学家们仍旧锲而不舍地研究提高辨谎正确率的方法。英国朴次茅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尔德.维吉(Aldert Vrij),致力于运用一个重要理论来改良审讯方法:无论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它在任一时间点只能进行有限量的思考。所以,如果在一般思维过程之外增加额外“思考”,也就是“认知负载”,将会妨害一般的信息处理。相对于说真话来讲,说谎的认知负载更大。这种妨害作用在人的言行举止中应该有迹可循。
  
  至于为什么说谎的认知负载更大呢?假想你犯下谋杀,正在受到警探的盘问。
  
  第一,你需要编一个故事,并且每一步都要经过仔细考量,从而做到与已知事实完全相符。因此,说谎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无辜的说真话者则完全不需要费此精神。
  
  第二,你还要努力记住你编造的故事中的全部细节,以免自相矛盾。记住一件虚假之事比记住一件真正发生过的事需要耗费更多精力。
  
  第三,因为你怕你的话不被人相信而惴惴不安,所以你很可能会试图去控制你的一举一动,但是“披上诚实的外衣”也会耗费你的精神。
  
  第四,除了控制好你自己,你还需要注意观察审问者的面部表情,捕捉他可能看穿你谎言的迹象。
  
  这些还不是全部。你还需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这也耗费精神。最后,你要将事实深埋心底,而不能说漏了嘴,让这些恼人的真相溜出来。这就好像又给你安上一个出水管,把你的精力源源不断地抽走。简单来说:说出事实自然而轻松;说谎则正好相反。说谎需要意志力,需要刻意为之,最终让人筋疲力尽。
  
  怎样增加说谎的负担?

  
  那么,虚拟世界的警探是怎么利用谎话者和说真话者不同的心理体验的呢?下面即将介绍一些由维吉和他的同事们在实验室中评测出来的策略。他们已将这些实验成果发表于不久前出版的一期《最新心理科学指南》(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第一招:倒叙显示破绽

  
  其中一个广受欢迎的辨谎策略是要求犯罪嫌疑人倒叙他们的口供。以倒叙的方式详细讲出故事将会增大认知负载,因为这种叙事过程与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完全相反。说谎者所剩的心理资源已经不多,采取一种陌生的方式进行叙述必然非常困难;而对于说真话者,这种叙述就容易得多。因此,说谎者自相矛盾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事实上,这一点已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维吉曾做过一个实验,其中一半的谎话者和说真话者被要求以倒叙方式复述他们的说法。之后,观察者观看了记录整个问询过程的录像带并对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如果说谎者平铺直叙,谎言辨识的正确率只有42%——甚至在平均值之下。这意味着正常叙述的谎言的确难以辨认。但如果说谎者是在倒叙,谎言辨识的正确率会大大提高,达到60%。
  
  第二招:用眼神”杀死”谎言
  
  另一增加说谎者认知负担的策略是要求嫌疑人与他们的审讯官保持目光接触。当人们不得不专心致志地叙说他们的故事时,他们倾向于望向别处某个静止的点,而不是直视他们的谈话对象。与说真话者相比,说谎者更是如此。保持目光接触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令编造细节更加困难。维吉也在实验室中测试了这个策略。不出所料,如果说谎者被要求直视审讯员的眼睛,观察者将会更容易地将谎言分辨出来。
  
  出汗或其他表现焦虑的生理现象并不一定意味着说谎话。面对盘问,诚实的人也会紧张。
  
  第三招:画出真相来
  
  第三个极其有效的策略是要求嫌疑人画一张画,用纸和笔来迫使人们交代空间信息。大多数说谎者在构思谎言时并不会考虑空间问题,临场发挥只会让他们的心理资源捉襟见肘。维吉和他的同事们让志愿者描述其各自办公室的情况,其中一半说真话,另一半说假话。在口述过程中,说真话者和说谎话者都能提供同样详细的信息。但是当维吉让他们画出办公室的样子时,说谎话者画的图比说真话者的简单得多。
  
  而在另一个实验里,志愿者们就一个午餐聚会的情形回答问题,但只有其中一部分人真正参与了这项活动。与说真话者相比,说谎话者对餐厅的口头描述与他们所画的图匹配更差。这些不协调处让谎言暴露无遗。
  
  对于虚拟世界那些全凭直觉就能看穿谎言的人,心理学家只能称他们为“魔术师”。在魔术师的秘密揭露之前,我们这些普通人虽然天分略逊一筹,但还是可以使用一些诸如维吉提出的技巧,利用人类头脑的认知缺陷,抓住那些以谎言伪饰的坏人。
  
  (文/伏维阁主 来源/果壳网 唐山心理咨询网)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