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李中莹眼中的海灵格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8-12 21:15   浏览次  
  
  心理导读:2005年海宁格老师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告诉我,做完那年的工作坊后,他决定不再来中国了。我永远忘不了最后一个工作坊结束时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对他深深的鞠了一个躬,含著眼泪对所有的学员说:“海宁格老师为中国人义务付出、三年以来无偿讲了十个工作坊,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家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要求更多了,除了对他深度感激外,我们应该把工作接过去,让这个学问继续帮助中国人,我们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他再做些什么。”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李中莹眼中的海灵格

案例分析:李中莹眼中的海灵格
 
  在2000年我(李中莹)去美国学习催眠治疗,班中有一位同学(Jane Peterson, 现在已经是国际级大师)在课后做了一次家庭系统排列的演示,我受到很大震撼,于是下决心去学习这门学问并将之引入中国。2001年我参加了欧洲的系统排列国际大会,在会中与波特海宁格老师见了面,当着他的面我想表达请他去中国分享家庭系统排列这门学问的意向,谁知在我开口之前他便说了一句:“我从未去过中国,我想去一趟!”
  
  没想到邀请海宁格老师来中国居然这么容易,接下来需要找国内的主办单位才是真正的挑战。幸好当时我已认识了国内的一些心理学界的前辈,经过他们介绍,我终于在2002-2005三年间在国内合共安排了7个各3天的工作坊,全都是海宁格老师主持、我担任现场翻译,同期里我还在香港安排了3个同样的工作坊,这合共10个工作坊的部份个案,经我女儿编辑制作成为有7张DVD的一套纪录光碟,有管制地卖给专业人士作学习资料。
  
  这10个工作坊非常成功,每次参加的人数由60至300不等,成功的原因除了这门学问的新奇与震撼外,另一个就是因为收费低亷。海宁格老师对中国的学问很推崇,尤其是道家的学问,他上课时经常提到一些道家的观点,他为了表示对中国人及中国学问的尊崇,那三年他的工作坊不收导师酬金,只需照顾他的旅费和食宿费用便可,我受到他义务奉献精神感动,也决定不赚这门课程的钱,所设的收费标准非常低,三年十个工作坊所收入的剩余了几万元,我在南京晓庄教育学院设立了一个“海宁格教育基金”,委托该校的心理卫生研究所的陶力(‘来’字旁)恒教授管理,专门资助参加晓庄学院心理学课程的学员,至今还有余款在那里。
  
  转眼便是三年,2005年海宁格老师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告诉我,做完那年的工作坊后,他决定不再来中国了。我永远忘不了最后一个工作坊结束时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对他深深的鞠了一个躬,含著眼泪对所有的学员说:“海宁格老师为中国人义务付出、三年以来无偿讲了十个工作坊,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家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要求更多了,除了对他深度感激外,我们应该把工作接过去,让这个学问继续帮助中国人,我们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他再做些什么。”
  
  我明白系统排列是一门容易让人误解和容易被人利用、扭曲的学问,但是若用者的心态正确,同时有足够的学问及经验基础,它便能够产生一些很深远的效果,这些效果往往是现有的其他学问难以做到、或者需时日十分长久才能做到的。一直以来我都是用一个很严谨的态度去努力传播这门学问,跟随我学习系统排列的人,至少要经过30天的学前训练,其中有3次考试。第三次考试最为严谨:除了考试得分80以上之外,还要收到我的邀请信才可以参加系统排列的学习过程(11天)。在那30天的上课期间,每个学员都经过助教、导师的考察,只有表现出成熟、严谨、尊重、负责任和谦逊心态的学员,才会收到邀请信。2009年的一班在成都,由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结果1/3的学员被刷下来,只有2/3的学员收到邀请信,共有120人参加了系统排列的学习。
  
  我继续坚持我的宗旨:不赚心理辅导课程、包括系统排列课程的钱,这些课的讲课收入我本人一分不取,全部用于支持心理辅导学问的传播,包括一个“李中莹教育基金”,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心理工作者学习,这也算是对海宁格老师感激的一份延续吧。
  
  从2005年最后一场工作坊后,我就再没有跟海宁格老师联系了,虽然我知道他每两年会去台北做一次工作坊,这数年间他也有在香港做过工作坊,这些消息,都是我的学员去参加了而回来告知。国际上,包括中国,有意想为他开办工作坊的人很多很多,我也听说他原来有计划再来中国,但是后来没开成;香港的一些学员也抄送一些网上的负面‘课后感’给我看;最近国内一本知名杂志的总编也撰文批评了海宁格老师工作坊中的一些行为表现。
  
  看到这些负面的消息,我心中有一份难过,但是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两点:
  
  1. 海宁格老师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显露出一些今天被批评的事情的兆头。2003年他跟原来的太太分手了,不久后便与现在的太太在一起。两位“师母”我都见过,旧的一位内心能量太少,是没可能跟得上一个有这么大能量的男人的,在一起两个人都有压力。新的一位有特立独行的性格,在未曾成为师母之前便已经让我领教过了。海宁格老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研创的人,是不在乎任何人的不明白、不安心和不接受的,这么多年他的身份和性格从天主教神父的“循规的人”(conformist)到今天他在学问上不断突破的“改革的人”(reformist),自然地与她很合拍。只是我认为学问无需走宗教化及玄秘化的路,老师也不可以把本人神他,因为在社会里老师与学问都需要被众人安心地接受,否则难以传世。我无法知道是否在新的感情关系里他容许她放入那些被批评的部份,抑或是他本人研发出来那些被人非议的环节,虽然海宁格老师一向主观而坚强,同时从来没有停止过研发创新
  
  2. 多年前我便说过:“不要在老师身上找上帝!”这句话有2个意思:第一,老师也是人一个,没有人能够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得最好,今天的知识和学问的发展速度飞快,就算是某个学问的顶级专家,在说这方面他全懂这句说话的同时,也许在地球的另一处已有人刚刚有了新的突破。第二,老师既然不是上帝,便无法事事做到完美;既然是人,就会有瑕疵。我们要学的是老师做得够好、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他自会付出代价,无需我们干预。如果因为老师的某些不完美,我们便拒绝接受来自他、因此而拒绝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吃亏的是我们。事实上,用这个观点去找老师和学习,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我们什么都没得学了。
  
  我一向用这个态度去寻师学习,也真的没有遇过一个完美的老师,但是他们都有资格做我老师。我本人也深知我自己也不完美、更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对近日听到看到关于他的传闻,收到资料有足够的次数了,相信所传是真实的,所以我有一份难过,但绝对不会谈论或者过问,因为我无法知道全部,同时我的守则是不参与我不认同的事情。
  
  系统排列并不是我唯一介绍给国人的学问。我对所有的学问与老师都没有一种‘占有’的态度,而只有‘传播分享’的使命感。在过去的15年里,经我安排而得而在国内传播的学问计有下列之多,除了NLP和系统排列我采用和纳入我本人的学问体系之外,对其他的学问我的态度都是:涉猎、认为好、找导师找主办方、让其他人传播。就算在在NLP和系统排列的领域里,我都有推介其他导师的课。
  
  - NLP执行师文凭课程
  
  - NLP专业教练技术课程 (Tim Hallbom、Jane Elfin、Zusi Smith、戴志强等)
  
  - 运动机制学,包括健脑操及触康健 (Carla Hannaford、何兆灿伉丽等)
  
  - 催眠治疗 (Nick Le Force、Steve Gilligan、Betty Erickson等)
  
  - 萨提亚治疗模式 (蔡敏莉、John Benmann等)
  
  - 本体感觉治疗创伤技巧 (Peter Levine、Maggie Phillips等)
  
  - 系统排列,包括家族系统排列及组织系统排列 (Bertold Ulsama、郑立峰等)
  
  - 能量心理学 (Maggie Phillips等)
  
  对于学问,我有四点执著:
  
  1. 我只研究对人的生活有帮助的学问,这是要求学问能够让人每天有更多的轻松与满足,感到人生更成功快乐;这也是要求学问有具体的操作性、可复制性和有快速效果。只有理论而无应用模式及普及化方式的学问,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是不值得浪费时间的。
  
  2. 我把学问的身份性质定性为人类的工具,在我《重塑心灵》书序便说过:NLP是我的工具箱,不是我的宗教。学问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我们不应把人变成学问的奴隶。学问既是为我所用,我可以合并而用、分拆而用、甚至改造创新、甚至因找到更好用的而不用,而没有对学问或者传学老师忠诚不忠诚的问题。
  
  3. 学问应该就是学问,够好的话本身便已经有足够力量,做出效果和吸引人们追寻它,而无须加入宗教元素或者神秘色彩。高度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便能证明其科学性质,此外,运用已有学问做出析解,便能说服众人去接受、使用和传播。
  
  4.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来都不能停下来。学问既是服务于人类社会,亦需要不停地发展和进步。武侠小说里不让徒弟超越本人的师傅,唯一的结果是他的武功失传。所以,以为努力维护老师教自己的学问是尊敬老师的人,不知道他是在让老师的学问日趋式微、被人遗忘。所有的老师和大师,都是在前人的肩膀上走上去的,学了老师的学问,多用多分享,过程中不只积累了经验,更有所悟而创,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是真正的对老师尊敬、让老师垂名千古。
  
  我用这个态度去参加每一次学习、接受每一位老师,心存尊敬和感激感恩,对海宁格老师亦是一样。我多年忙于独自耕耘、研发创新、分享传播,没有时间去做为了联系而联系的沟通工作,对朋友、对老师都是一样,但是心中永远有一个特别的位置给每一位老朋友、和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我把他们授我的传播分享,从学员的感谢中我找到对我的老师们的一份交待。
  
  海宁格老师发展出一套可以快速有效地解释一些深层的、跨代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也发展出一些可以被复制的处理模式。我认为它们近乎完美地补充了NLP学问的一些重要空间。系统排列已经与NLP无缝结合,成为我学问体系的核心部份,也成为我本人对生命和生活的信念系统的动力部份。我对海宁格老师有一份很深的感激感恩和尊敬,在现实里我与他无需连接,但会用继续研发和传播的方式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感谢。
  
  (文/李中莹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