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家排治疗的经典语录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8-12 21:58   浏览次  
  
  心理导读: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次要条件是无所畏惧。当我们害怕可能展示出来的真相时,我们便如同带上了眼罩,将会视而不见。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家排治疗的经典语录

案例分析:家排治疗的经典语录
 
  1、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首要条件是一颗没有意图的心,我们的意图会迫使我们将自己的观点置于真相之上,或者会根据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而去改变事实真相,或者是去影响或说服他人。
  
  2、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次要条件是无所畏惧。当我们害怕可能展示出来的真相时,我们便如同带上了眼罩,将会视而不见。
  
  3、家庭的归属权:我们的所作所为是维持和保障我们的归属权,所以,“良知”带有相对性,随着群体的不同而不同。
  
  4、被感受的良知与被隐藏的良知之间的矛盾便是每一个悲剧的基础,基本上也是每一个家庭悲剧的起因。它会引发悲剧性的牵连纠葛,在家庭中导致重病、意外或自杀。这种矛盾也导致很多伴侣关系的悲剧结局,例如男女双方虽然有无比的爱,但他们的关系却仍然会破裂。
  
  5、人在幸福中会体验到危险与不安,因为幸福令人感到孤独;对于问题的解决之道也是如此,也会有这份危险不安的感觉。反之,在遭受重重困难和不幸时,人与人更可以保持在群体中。(我的评论--家庭中的人要么一人荣,带动其他人荣;要么在自己荣后让自己差下去,以达到与家庭中其他人平衡;要么远离家庭,以为逃避)在困难和不幸当中,人有一份清白和忠诚的感觉;但在脱离困境和拥有幸福时,却有罪恶和反叛的感觉
  
  6、家庭中的认同:如果家庭或家族中有一个人被排除或不被认同,一个人没有刻意模仿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情况下,却变成像那个人一样,有着与那个人相同的情绪感受、行为模式和命运遭遇。
  
  7、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有一种想法,以为他可以靠着说服力,或是用努力,或是用爱去驾驭秩序。但秩序却是早已被排定了的,也是不能用爱来取代的,爱只可以在秩序范围内成长。
  
  8、秩序的优先原则:原生秩序--根据归属权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定的,排列一个家庭的话,层级较低的人以顺时针方向排列在层级较高的人的左边(我的评论:是不是在家庭中就餐时座位排列也是如此呢),夫妻关系较之作为父母的身份有优先权;与旧的系统相比,新的系统有优先权,新组建的家庭较之与原来家庭的关系有优先权。
  
  9、在家庭内出现的悲剧,往往是因为后人违反了原始的秩序,意思是他做了本应属于前人份内的事情。例如:孩子尝试代替父母赎罪或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所以,家庭辅导中要注意的是:是否有人做出了僭越。
  
  10、孩子永远不准知道属于父母亲密关系的事情,这与他无关。伴侣之间发生的事,别人也绝对不能干涉。亲密的事应永远对其他人保密,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父母如果对孩子讲述他们之间亲密的事,对孩子是非常不幸的,例如:堕胎。
  
  11、父母之间出现问题,孩子总会在自己身上找过失,宁愿是自己有错。如果父母说,“我们不再作为伴侣在一起生活了,但我们还是你的父母,你还是我们亲爱的孩子”,这可以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所以,孩子应该跟着比较尊重另一方的那位,一般来说是父亲,往往父亲会更为尊重孩子的母亲。
  
  12、当某人做决定时,他通常要放弃另一样东西。对他来说,他所决定的东西是存在着的,可以实现的;另一样他放弃的东西其实也是存在的,可以实现的,但他只视它为“不在”。每一样存在的、实在的、可以实现的东西都是被一种“不在”包围着,但是,“不在”也有它的位置,有它的影响力,绝对不是一无所有。当我鄙视“不在”时,“不在”会带走存在的东西。例如:当一个女人决定选择事业,而放弃家庭和孩子时,如果她鄙视或看轻家庭、孩子或男人,这个她没有选择的东西会带走她选择的其中某些东西。反之,如果她尊敬为了事业而放弃的东西,那些东西会对她的选择做出赐予,一切也变得更伟大和丰盛.
  
  13、当孩子的成绩差,你作为父母要对他说:我以前也是一样,成绩一旦下降,也就没有什么好转。当一个女儿迷上了一个明星之类的,父母也可以说:我从前也是这样的。
  
  14、以不幸作为补尝: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减少罪恶感,而作出补偿--拒绝成功、拒绝生命等。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补偿。例如,家庭中有早逝的孩子时,生存下来的孩子可以说:亲爱的XX,你已经死了,而我再活一段日子,然后我也会死去。它包含了补偿和自由,是非常谦卑的。
  
  15、从心理学方面看,背痛总是来自一个原因,也很容易治疗:那就是借着一个深深的鞠躬。问题是要向谁要鞠躬。鞠躬的同时,在内心说:我尊敬你。
  
  16、头痛的问题可能是来自被堵塞的爱,通常是因为与母亲的联系被中断了。
  
  17、在自杀事件中,自杀者的亲属常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他们因为有亲人要自杀而感到受辱。解决方法的第一步便是对已自杀者说:我尊重你的决定,你永远是我的XX。尊重与接受是不同的,尊重的话对方便没有被贬。
  
  18、某人如果在系统中(家庭系统中)杀人或企图杀人(如:威胁自杀),他便丧失了在系统中的归属权。谁曾经在家庭内杀人和有杀人的念头,或者严重侵害其他人,他一定会失去归属权,他要离开系统或遭受排除,否则另外一个无辜的家族成员便会代替他而受到排除。
  
  19、孩子到了父亲死时的年纪,常会感到不能生存下去,因为他会为着追随父亲而做出寻死的行为。如果孩子从母亲的身上得到这种感知或有这种推测,孩子中的一个便会代替他,做出本应是母亲应该做的事,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在想到死亡时是会笑的。
  
  20、在每个家庭中,有一个最理想的餐桌序位,当父母坐在边,孩子依着长幼次序坐在另一边,由右而左排列下去(即顺时针)。
  
  21、孩子无意识地认同父母之前的伴侣,有时会导致精神病变,尤其是当家中没有女儿时,那么其中一个儿子便必须要代表父亲从前的女人;又或者家中没有儿子时,其中一个女儿便要代表母亲从前的男人。
  
  22、孩子通常是从母亲那里得到食物,并且是母亲关心照顾着他们。但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远远多于他所需要的,直至损害自己,那么这就是成瘾,也可以说是成瘾行为中的动力。所以,只有男人才适合处理有毒瘾的人,除非女人尊重有毒瘾的父亲。如果父亲有酒瘾,则父亲对儿子说:我敬重你的父亲,如果你要学他,跟他一样,我会接受的。当父亲获得尊敬,孩子便无需变成酒鬼了。男人如果被女人看不起或鄙视,则孩子成瘾的行为机会便增加了.
  
  23、孩子与父母中断联系的处理方法:1)拥抱或想象拥抱;2)通过代表拥抱;3)深深地鞠躬;4)超越与父母的联系,看到更大的系统。
  
  24、长子经常承担了一种受害者的角色,扮演受害者角色是一种高技巧的报复,在家庭中受害者是权力斗争得胜的一方。
  
  25、承接他人的悲伤使得自己脆弱。
  
  26、快乐有时会让有些人感到非常有压力。
  
  27、孩子经常为父母不负责任的离异而赎罪。
  
  28、连接的深度:第一任伴侣的连结往往都会超过第二任伴侣的连接,连接并不一定是爱,痛苦、恨与罪恶感的强度也是。
  
  29、当我们知道唯一可以做我们父母的人,就是我们的亲生父母;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孩子,所以,不必期望去改变父母的想法。
  
  30、如果一个家族系统中母亲一半的影响非常负面,可以转移到父亲的系统中,这样才可以从牵连纠葛放出来。
  
  31、由于家族中有女人死于分娩,家族内便会有人以自杀作为赎罪,甚至会发生在孙辈或曾孙辈子女中。
  
  32、通常,当女人跟随男人,男人服务女人时,爱可以得到良好运作。
  
  33、一般,负担着家庭安全的人有第一序位,通常是男人,应站在女人的右边;但在母亲家庭中有重要人物被排除,或母亲有不幸的际遇时,层级次序会发生变化。
  
  34、愤怒有时被用来作为一种防卫,以对抗必须承认的罪恶。正如名言“我到底对你做了什么错事,使得我对你如此地愤怒。”愤怒有时也作为对抗痛苦的防卫,如在分手当中,愤怒通常是代替悲伤的工具。
  
  35、当某人给予我东西或我在某人那里索取东西时,不论多少,我总会感到不安。我感到一份压力,直至我付出同等回报。有些人为了保有这种轻松和自由,就用拒绝接受的方式,以避免背负责任;出世者喜欢这种形式的自由,以避免责任,正如某些助人者也是如此,只愿施予,而不愿接受.
  
  36、如果伴侣收到的较付出的少,是会危害伴侣关系的.
  
  37、从命运那里得到不应得的礼物,会使人感受到压力,他要去做点事以作为回报,但他不会以某种方式限制自己。
  
  38、在关系系统中,一种常见的动力是,清白者往往是较危险的人,因为清白者心怀极度愤怒,会在关系中做出严重破坏性的行为,他失去了适当的平衡感觉。
  
  39、伴侣一方奋战以留住另一方,那股能量通常是来自我们心中小孩子的感觉,作为一个小孩子,我们由于害怕失去母亲而心生恐惧。事实上那份忠诚的要求,大部分指向母亲多过于指向伴侣。伴侣的忠诚,尤其当它伴随着牺牲,便是孩子对母亲的一片忠心投射到男人或女人身上。
  
  40、伴侣治疗的首要措施便是找出谁给予较多,谁接受较多,然后交施与受带回平衡。
  
  41、一个人为什么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很多都是子女违反了长幼秩序的结果,即孩子自以为知道并评价父母之间的私事。
  
  42、在伴侣关系中,先生和妻子的关系,优先于他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通常夫妻有了孩子后,他们照顾孩子胜过在伴侣之间表达爱意,这样就破坏了层级秩序,孩子会感到不自在,有压迫感。
  
  43、父母如果为了孩子而自牺牲的话,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不是好事。
  
  44、再婚中的优先序有了不同。例如,女人嫁给已有了孩子的男人,她就不能要求:我最重要,其次才是你的孩子。这违反了优先秩序,会对关系有严重影响。
  
  45、从系统上看,治疗师总是要站在被排除的人那一边,被排除的人往往都是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
  
  46、就对满脸大胡子男人的观察,大部分他们是来自一个男性被轻视以及被剥夺权力的家庭之中。
  
  47、由于男人通常比较易于在他们和孩子之间做一个区分,原则上来说,孩子们就他们个人而言,跟着父亲在一起是比较安全的。
  
  48、过度亲密是对成长的拒绝。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空间。
  
  49、只有当你的母亲无法照顾父亲时,你去照顾他,才是适当的。或者对他们说: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就会给你们适当的照顾。
  
  50、伴侣中无法生育的一方是没有权力要求对方留下来的。如果对方仍然决定要留下来,无法生育的那一方便要加倍地敬重他/她。
  
  (文/佚名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