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我比较能理解在万分痛苦后想幸存的需要,藉此我想说Kiein的理论相当迷人,在于坦承不讳的原欲所引起的攻击与保护、生死边缘的纠葛及贪婪与嫉羡的恐惧。即使迷人却难以确认是否理解,因此我选择以回顾自己生命经验的方式读取Kiein想要留下的讯息。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心灵疗愈的有效途径
阅读Klein的文献,就像在阅读自己的生命史。
想起有一次督导提出Winnicott的想法解释案例,思考后我回答:Kiein比较能说服我。当时,想到的是生命源头的韧力,似乎,我较能理解在万分痛苦后想幸存的需要,藉此我想说Kiein的理论相当迷人,在于坦承不讳的原欲所引起的攻击与保护、生死边缘的纠葛及贪婪与嫉羡的恐惧。即使迷人却难以确认是否理解,因此我选择以回顾自己生命经验的方式读取Kiein想要留下的讯息。
我想阅读过程所激发的联想为基底,讨论我所理解的Kieinian。
阅读Kieinian时,脑海总会有一幕关于民间办丧事时会以布幕遮住后方棺材的画面,我忆起小时候对这幕景象的恐惧,在于该不该拉开及拉开后会受到甚么惩处的担忧;著名动画《怪兽电力公司》中描述怪兽会从衣柜中跳出,吓唬小孩以获得能量,这两种画面都有着相似的共鸣-秘密是隐藏在遮盖下。
Kieinian所谓的三人关系论述,婴儿不论自我(ego)健康与否,都势必会在目睹父母有私密空间时受到极大的冲击,即便后续将仰赖外在环境提供的资源,进行好客体的维护及经验整合的历程,这些都显示出被排拒在外是发展必经的创伤。轰动一时的《犀利人妻》偶像剧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在爱情里,不被爱的才是第三者。这句话血淋淋重现了三人关系间纠结。这样的概念使我连结到当今社会对诸多议题的讨论,包含核四、多元成家、都市更新案及选举等,都隐含了想要被广大群体认同及寻求归属的需要,彷佛在外在环境、另一端的对角与自己形成的三角关系中被拒绝,在此状态粗略的为现今社会状态定义,就像是走到了Kiein描述的偏执-分裂状态。
我理解的部分是自体对好客体的需求来自生的本能,意即生存必须寻求好的母亲,此时的贪婪来自于要吸收好母亲的养分,在健康环境下得以获得稳定的来源,但当外在环境无法提供好的养分时,自体受到攻击便需反击以维护好客体的存在。然而,社会的大众就像是一个匮乏的自体,潜意识中无法确认内在有好的东西,而需谋夺他人的好,纳为己用以维护”我有好的东西”的想象。
某种程度来说,我认为这近似一种,透过谋夺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自己的能力就是一种好的东西的呈现。
这样的发想,也让我在想,为何在治疗室内需要碰触最痛苦的才得以成长?我所理解的Kieinian对于给予诠释也是直接的、明确的,我想到乳房与婴儿的关系。治疗室内的治疗师与个案在私密的空间发展关系,这样的环境因素,就如同之前提到的是种隐含危险却又神秘的空间,就像Kiein所提到的,母婴起初的肌肤碰触是直接的且贴近的,治疗室内的治疗师与个案要重现的就是母婴关系;再者,Freud认为婴儿离开羊水是被剥夺的一种创伤,因此给予奶水也让我想到是喂养却也是离开全好环境的证据,这就是痛苦。于是,我理解治疗师和个案在治疗室的关系是将个案带回最原初的场域,经历过当时的痛,陪伴个案一起经历,于是治疗师像是好母亲也像是强迫给予现实的医生,好坏母亲都在治疗师身上重现。
这样露骨的想像,逼近人们最感恐惧的禁忌核心,但如同Kieinian所相信的治疗论述,唯有碰触最深层的痛苦,才有理解的可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是可修复的。
(作者:雀瑟鲁 | 来源:哀伤心理治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