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每人每天晚上睡觉都会做梦,差别是常做跟不常做而已。到底睡觉跟做梦是什么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做梦?这件事让很多人都很好奇,直到有一天发现了一个关于睡眠的秘密。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好可怕喔!”
“我都很少做梦耶,真羡慕可以做梦的人,感觉很有趣。”
“做梦才不有趣呢,我几乎每天都会做梦,害我睡得很差。”
其实啊几乎每人每天晚上睡觉都会做梦,差别是常做跟不常做而已。到底睡觉跟做梦是什么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做梦?这件事让很多人都很好奇,直到有一天发现了一个关于睡眠的秘密。
一、快速眼动睡眠与梦
1953年阿瑟林斯基(Aserinsky)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观察到他的小孩在睡觉时眼睛虽然闭着,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快速转动,转了一阵子後又不转了,再过大约一小时又开始转动(延伸阅读:睡眠的故事–速眼动睡眠的发现)。就这样晚上睡觉时周而复始地出现眼球转动的现象。
阿瑟林斯基又持续的观察很多人,都发现他们睡觉时会有这个现象,因此就把这个虽然在睡觉,但眼球会快速转动的时期称为“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而其他睡觉时眼球不会快速转动的时期,就叫做“非速眼动睡眠”,整个晚上的睡眠就在这两种状态下交互变化。速眼动睡眠跟做梦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许多研究者都发现如果在速眼动睡眠时把人叫醒,他会有超过80%的机率会说自己正在做梦。所以梦的发生一直是与速眼动这个特异的睡眠阶段连结在一起。
二、每晚都会做梦?
人们整晚睡眠当中,是呈现速眼动与非速眼动睡眠交替循环出现的(如图2),每次循环约为90~120分钟,每晚大约有4~5次的循环,亦就是会有4~5次的速眼动睡眠阶段。研究发现,若把人从速眼动睡眠中唤醒,有80~90%的机率会表示有做梦,由此可知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发生有极大关联。不过研究也发现,把人从非速眼动睡眠唤醒时,也有可能表示正在做梦,比例为0~75%。为什么不同研究所得到的比例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在研究方法上的细节差异而导致结果有所不同。
三、梦研究的难处
早期为了研究人在刚入睡时脑波有什么特殊表现,就找人到实验室睡觉,在特定时间点把他叫起来问他有没有睡着,要求受测者回答“睡着”或“醒着”。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把人唤醒後得到的答案有“不知道”、“不是睡着也不是清醒”、“混沌状态”、“无法辨认”等。由此可见,人对于意识状态的变化多半是模糊不清的,要得到精确的答案,必须要先对所评估的状态有深入的了解,单以个人生活经验来推论是不足的。
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问题,一般人会觉得研究做梦很容易,把参与者唤醒然後问他刚刚有没有做梦,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但这当中会有一些细节会造成结果上的不同,分析如下:
1、问法不同
“你刚刚有没有做梦?”这样的问题不够精确,因为这涉及每个人对于梦的定义与认知有所不同,若问句换成“有没有什么想法飘过脑海”、“有没有什么影像飘过脑海”等,得到的结果会略有差异。因此现在的研究都会把梦做较清楚的定义,像是“感觉有做梦,或是有个又长又奇异的故事,那影像总是很快速的消逝”。
2、梦的记忆
梦的研究还有第二个困难,也是最大的困难,那就是记忆。一般人会直觉地认为有没有做梦是很清楚明白的事,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可能有做梦却忘了,清醒後不记得有做过梦。所以回答做梦与否,是由以下两种情况所构成:
做梦+有记忆=回答有做梦
做梦+无记忆=回答没做梦
因此一般在说有没有做梦,主要是取决于记不记得,而不是有没有做梦。从上述的资讯可估算:每个晚上睡觉约有5次速眼动睡眠、每次速眼动睡眠会有80%机率做梦,那么理论上每晚至少应该会有3~4次的梦才对,但大部分的人都只会记得一个甚至没有,大部分都忘了,可见记忆对梦研究的影响有多大。
而要在什么时候醒来才容易记得做梦呢?在做梦的当下或是刚结束时醒来,是最容易记得的。因此我们早上醒来如果记得有做梦的话,多半是醒来前做的,也就是该晚最後一个梦。
四、做梦导致睡不好?
有些常常做梦的人会认为做梦是不好的,因为做梦让他睡眠品质很差、很疲累,也就是多梦是“因”,而睡不好是“果”,不过事实正好相反。由前文可知睡眠与梦有几个特点:
1、每晚会有4~5次速眼动睡眠。
2、从速眼动睡眠醒来,会有约80%的人认为有做梦。
3、每晚应会有3~4次以上的梦。
4、在梦的当下或刚结束时醒来,才易记得梦境。
综合以上几点,要记得多个梦的话,就必须在睡眠中多次醒来,而且醒来的时机还是梦中或刚结束,如此的话才有可能会记得多个梦境。换句话说,是因为睡眠中常常醒来所以才会记得多个梦,而常常醒来自然会觉得睡不好了。所以实际情况是,因为睡不好而导致做很多梦,而不是做很多梦导致睡不好!
(文/蔡宇哲 | 来源/《神奇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