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心理疾病:科胡特与阿德勒的治疗模式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03-19 15:02   浏览次  
  心理导读: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自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的治疗模式
 
  第一节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的创立
 
  海因兹.科胡特,1913年生于维也纳,1938年得到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之后他来到美国并把他大部分活跃的专业生涯都耗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在那里他是一位训练分析师及教师。
 
  1964到1965年他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长。虽然他拥有这些正统的分析凭证,柯胡后期的著作却在精神分析学界挑起强烈的反应和批评,由于他的理论越过了传统的精神分析驱力模式。
 
  科胡特的工作和客体关系理论共同享有一种对关系的强调,以及对弗洛依德驱力模式的一种撤离。他关于自体的心理学标定出新的理论和临床基石,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并且指出精神分析一个重大的新方向。科胡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出他关于自体的理念并继续不断修正他的理论。到了1977年,他完全不再谈及力比多,只偶而提到自我和超我。
 
  自体心理学与传统精神分析
 
  一、工作对象
 
  自体:自恋型人格疾患
 
  精分:精神官能症病人
 
  二、研究方法
 
  自体:病人内在生命的内省及治疗者同理溶入
 
  精分:从病人某一伊底本性所潜抑的、未解决的冲突来了解病人
 
  三、成功的治疗
 
  自体:自恋和自体疾患意味人格的最中心结构是匮乏的。柯胡把自恋解说为涉及孩童期即得到的自体心理结构的匮乏以及续发性的防卫或补偿结构之建立。成功的治疗包括藉由获取新结构来治愈该缺陷。
 
  精分:解决冲突
 
  理论—— 人需要从环境中的他人那获得特殊的反应,才能发展和保持自尊和安宁感。健康的自体发展来自儿童照看者对儿童的重要情感需要做出的足够响应,这些重要情感需要包括他我需要、理想化需要和镜像需要。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像、理想化、和他我需求的平衡。
 
  他我需要(Alterego Needs):儿童需要与类似于自己的其他存在物建立关联。
 
  理想化需要(Idealizing Needs):儿童需要依附于一个能使自己平静并获得安慰的情感稳定的照看者。
 
  镜像需要(Mirroring Needs):儿童需要感到被理解和被赏识、需要感到自己的情感具有含义。
 
  持续在镜像需要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
 
  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他我)需要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
 
  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理论——对自恋的研究
 
  1、对自恋的理解:海因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的关键观点,是结束了本我、自我、超我、俄底浦斯情结等等精神分析概念,而以“自恋”作为人格的核心部分。
 
  也就是说一般人的自恋并不是不正常的,而只有自恋过分时才是不正常的。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2、自恋的原因:早年养育的过失与匮乏会导致自恋的病态发展。
 
  3、自恋的分类:
 
  在科胡特的分类学里,自恋的精神病理学包括:
 
  1、自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忧郁、对微不足道的事过度敏感、疑病的抱怨,和缺乏生活的风趣为特征。
 
  2、自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以性错乱、反社会,和成瘾的行为为特征。
 
  3、融合饥渴人格(merger—hunger personality),以倾向于与他人有共生,满了融合的关系,并会有压倒性地要求他人保持让自己随手可及等等为特征。
 
  4、 逃避接触型人格(contact—shunning personality)当受到亲密所威胁时,以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自体的崩解和失落的感受为特征。
 
  4、自恋表现
 
  自体客体关系:主体潜意识将客体当作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自恋表现无所不能的自身: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同感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此阶段发展正常,与他人的关系就能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反之,导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的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缺失的结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加强,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过分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
 
  对赞美的无限需要:出于对早年缺失同感接纳的补偿,自恋者在随后的人际关系中以对赞美无限的需要来证实自己无所不能。
 
  缺乏同感的能力同感:能站在他人角度体验他人苦和乐的能力。自恋者由于与他人之间缺乏人际界限,他们无能力去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他们理解和体验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自恋型人格障碍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
 
  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预防——如果在童年期和随后生命期中这些需要未被满足,就会出现问题。疏忽的抚育——无论是身体或情感忽视或更糟糕——虐待——会导致自体发展的脱轨,并削弱个体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要使儿童实现情感分化(情绪健康与稳定)并获得忍耐力,儿童的情感状态(情绪和感情)应得到足够的抚育响应,这是特别至关重要的。
 
  治疗态度——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治疗师关系方面,自体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师保持与患者的情感距离,以便客观地分析从患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而在 自体心理学中,治疗师使用共情来获得患者的信任。一旦患者信任了治疗师,患者就会更多地讲话,从而使治疗师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信息,进而做出更精确的解析。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一)系统分析病理性无所不能
 
  注意:分析师必须清楚,患者无所不能的机制使患者试图去再设计分析师以适合自己的需要,此时(治疗初期),分析师必须给病人聪明,博学的印象,以致于病人感觉到自己是和最优秀的治疗师在一起。
 
  在随后的治疗中,分析师必须不要太显聪明,以免引起病人的嫉妒和怨恨,必须表现得与病人一样聪明,即不比你好——避免引起嫉妒,也不能比病人差——避免让患者觉得自我贬值,以致导致完全崩溃的局面。分析师系统地分析这种移情的属性,也要满足一些病人对赞美、再次证实自己无所不能的需要。
 
  (二)进一步的治疗:
 
  a.让病人在与分析师的关系中,内化并变更客体关系
 
  b.重建依赖;
 
  c.允许病人再现自身(self)的移情,宽容攻击,以及攻击后的内疚感;
 
  d.分析正性、负性移情,整合部分客体和完全客体关系同时导致自身好和坏客体的整合。
 
  (三)支持性心理治疗
 
  在整个治疗中,支持性心理治疗都是必要的。当病人体验创伤性经历、或原始的攻击性、内疚感、防御被分析时,都需要给予支持。
 
  (四)总的治疗态度—共情(empathy)
 
  a.靠近病人的人格;
 
  b.谦逊的态度;
 
  c.与病人一起体验;
 
  d.对病人的情感保持心理学上的敏感,对病人的行为保持临床上的机警;
 
  e.对自己的反移情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案例分析
 
  用自体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分析:
 
  1.灰姑娘的案例;
 
  2.由香的案例。
 
  原因查找:人需要从环境中的他人那获得特殊的反应,才能发展和保持自尊和安宁感。健康的自体发展来自儿童照看者对儿童的重要情感需要做出的足够响应.但是灰姑娘和由香在发展的过程中理想化需要和镜像需要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早年养育的过失与匮乏导致她们的病态发展。
 
  治疗重点:治疗师会重视灰姑娘本身在治疗中的经验,当该经验出现在对治疗师产生的转移关系(移情)中时,对移情的分析可能会披露出她那需要强有力且理想化客体的那个匮乏自体,灰姑娘对该客体的寻求正反映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个理想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王子还是治疗师的形式呈现,由于治疗师碰触到她本身内在的空虚和愤怒的感觉,灰姑娘要么就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么就把治疗师当作她的继母看待。
 
  建立治疗合约
 
  一、作用:
 
  建立治疗框架;
 
  定义治疗师和当事人应担负的责任;
 
  明确治疗规则;
 
  保证良好治疗环境。
 
  二、建立合约之前的工作:对当事人的病情、病史、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心理治疗的领悟力以及反省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时间:三次治疗时间
 
  三、治疗师的责任:
 
  遵守约定的治疗时间
 
  帮助当事人理解自己,较深刻的了解自己的人格以及面临的困难
 
  四、当事人的责任:
 
  l按时接受治疗
 
  l按规定付费
 
  l在治疗中尽力做到将想法和情感自由表达出来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1896年,在发现催眠不能达到回忆起创伤事件的效果后,弗洛伊德提出了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治疗者要求患者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自由而毫无保留地诉说他要说的一切,包括近况、家庭、工作、童年记忆、随想、对事物的态度、个人成就和困扰、思想和情感等,甚至自认为是些荒谬或奇怪的、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一些想法。
 
  医生要鼓励患者尽量回忆从童年时期起遭受的一切挫折或精神创伤。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通过自由联想,使患者潜意识的大门不知不觉地打开了,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可逐渐被带人到意识领域,使患者对此有所领悟,从而重新建立现实的、健康的心理。自由联想贯穿于整个精神分析疗法的全过程。
 
  梦的解析(dream interpretation)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的内容与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内容存在某种联系。患者有 关梦的报告可以作为自由联想的补充和扩展,并认为有关梦境的分析结果更接近于患者的真正动机和欲求。但是梦境仅是潜意识心理冲突与自我监察力量对抗的一种妥协,并不直接反映现实情况。这就需要医生对梦境作特殊的解释,要求患者把梦中不同的内容进行自由联想,以便发掘梦境的真正含义。
 
  指点解释(interpretation) 医生在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一些心理实质问题,如他所说的话的潜 意识含义进行解释、引导或劝阻,帮助他克服阻抗。解释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根据每次谈话的内容,用患者所说的话为依据,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他心理 症结的所在。通过解释帮助患者逐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并 对自己的挫折反应方式,或对心理适应的防御作用有所调整,能以较成熟的方式适应现实的生活。
 
  解释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解释时,治疗者要注意的事项:
 
  ⑴解释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⑵解释的时间选择也要考虑治疗的时间限制。
 
  ⑶治疗者要限制在一次治疗中提供的解释数量。
 
  ⑷每个解释的深度和复杂程度也应限制。
 
  ⑸在提供解释上,治疗者应保持耐心和限制。
 
  ⑹在解释时应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移情(transference)
 
  在分析性治疗场所,当事人目前体验到对某个人的冲动、欲望、态度、幻想和防御等与早年生活中某个个体有密切的相关性。
 
  移情是对过去的再现,是依照过去的经验对目前情况的错误理解。
 
  如果能对当事人的移情反应进行合适的处理,当事人将能够体验到无法有意识获得的过去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性移情:当事人对分析师产生不同形式的性渴望或喜欢、爱、尊敬等。
 
  负性移情:当事人对治疗师产生攻击、讨厌、憎恨或藐视等。
 
  反移情
 
  反移情的内容:
 
  ①与病人的感受认同;
 
  ②治疗师感到他(她)就像是这个病人;
 
  ③对病人的各种感受产生反应;
 
  ④治疗师与当事人过去生活中的某一个人(通常是父母的一方)的认同。
 
  反移情的表现方式(如何识别反移情)
 
  (1)无法对材料作明确的分类,因为这些材料触及到分析师本人的问题。
 
  (2)在给某些特定的病人做完分析治疗后,有压抑或者不舒服的感觉。
 
  (3)对于治疗安排漠不关心——忘记病人的预约时间、迟到、没有任何特殊的理由而让病人延长治疗时间。
 
  (4)分析师在整个治疗时间内昏昏欲睡。
 
  (5)对病人的经济安排过分热心或置之不理,例如,让病人变得负债累累而不加过问,或者试图帮助病人去借钱。
 
  (6)对一个病人重复有关**或者感情体验的各种感受。
 
  (7)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允许、甚至鼓励病人的阻抗。
 
  (8)寻求安全感,采用各种自恋性的手段,比如通过各种办法给病人留下印象或者让同事们觉得某一个病人很重要。
 
  (9)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病人持续性的依赖,特别是通过不必要的重复保证的方式。
 
  (10)在职业性的一般谈话中,有一种想要谈论某个病人的冲动。
 
  (11)在评论和解释当中带有虐待性或者不必要的尖刻,反之亦然。
 
  (12)感觉到医生的名誉和声望会对病人有好处。
 
  (13)对某一个病例如获至宝,抓住不放,这种做法的一个例子是,非常害怕病人脱失。
 
  (14)有意识地从病人的赞赏、认可、以及情感表露等方面得到满足。
 
  (15)被病人的指责弄得心烦意乱。
 
  (16)与病人争论。
 
  (17)面对病人产生了焦虑,通过不成熟的反复保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者,更确切地说,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弄清楚究竟在什么地方因为挫折产生了压力。
 
  (18)试图在精神分析的范围之外去帮助病人,例如,帮助病人安排经济开支,或者安排住房。
 
  (19)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有强迫性的“反复敲打”的倾向。
 
  (20)询问病人爱好的冲动,这种冲动周期性出现。
 
  (21)对某个特定的病例突然很感兴趣或者兴趣减少。
 
  反移情对理解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治疗师本身就是一个工具,他自身的各种情感反应、潜意识冲突、幻想等对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治疗师不再是传统医学中高高在上的权威,正如Freud所说,治疗师一方面要像一面镜子,准确地映射(reflect)出病人的各个部分,同时,他作为一个人,又有着各种愿望和冲突,并且会把这些东西指向病人,产生反移情。
 
  从根本上讲,反移情要求治疗师在职业的、权威者的面具之外,从更为人性的角度去接纳自己。只有接纳并处理好自己的反移情,治疗师才能把自己的工作深入下去。如果治疗师对自己的潜意识冲突和幻想缺乏了解,就会在治疗中造成“盲点”,难以洞悉自身的反移情,从而卷入到与病人的冲突中,或者被病人牵着鼻子走,损害治疗关系。
 
  心情矫正(emotional correction) 对于过去所遭遇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幼年时所经历的心理挫折,因当时年岁幼小,难以应付挫折,或者所遭遇的心理痛苦很严重,又缺乏他人适当的支持,无法恰当地应付,产生痛苦的经验,附带有病态的情绪,需施行“心情矫正”治疗程序。
 
  其要点是在治疗者陪伴之下,重温曾遭遇的创伤事件或痛苦的情况,练习试图 以目前成人的条件及应付能力,重新去面对与适应,再加上治疗者的陪伴与保护之 因素,往往能以不同的情况及条件去重新面对该经历,除去过去曾遗留下来的、较 幼稚的、非成熟的、病态的心理反应与回忆。该技术也称为“情绪矫正经验”
 
  抗拒现象(resistance)的处理
 
  在精神分析的过程当中,患者往往会对分析工作呈现一种抗拒现象,特别是对于自己不愿去意识的、原先被潜抑下来的精神材料,经由指点解释而“意识化”时,便会以种种方式回避,以免意识到自己不愿意识到的冲动、欲望、思维、意念或回忆。
 
  ⑴ 减少治疗时间
 
  包括迟到、提早离开、失约或过早中止治疗。
 
  ⑵ 限制交谈的量或范围
 
  来访者回避或拒绝谈论某些话题。
 
  ⑶ 将治疗与现实生活隔离
 
  来访者否认或力图减少治疗对他们生活的相关影响。
 
  ⑷ 见诸行动
 
  可能包括来访者的一些试图将注意从较深问题中引开的行为。
 
  ⑸ 迅速康复
 
  有时来访者突然说自己已经治愈,于是他就不必再继续进行治疗或探究个人问题了。
 
  抗拒现象(resistance)
 
  如果一个病人在阻抗,那么我们要考虑的是:
 
  1、他如何阻抗?
 
  2、他想避开什么?
 
  3、他为何要这样做?
 
  抗拒现象(resistance)的处理
 
  由于这种抗拒作用,即对于自己某种冲动、欲望、意念或回忆不容易去面对与处理,也就形成了“神经症”的病根,因此也就成为治疗的重心。“神经症”的患者,就是对于自己的某些意念、欲望或冲动无法面对,在挣扎之中而呈现神经症性的症状。基于此,调整与处理患者所呈现的抗拒现象,也就是等于在治疗患者的“神经症”的问题。所以整个精神分析的治疗工作,也可以说是在处理患者的“抗拒现象”。
 
  工作联盟(work alliance)
 
  当事人意识到接受分析式治疗不仅是治疗师的事,自己的努力与合作的态度也是影响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自己的参与,治疗根本不可能进行,那么我们可以说治疗师与当事人正在以一种较成熟的方法在一起工作——工作联盟。
 
  这是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要一直努力达到的状态,让当事人由被动转为主动。
 
  其他技术
 
  对质(confrontation):在治疗情景中,治疗师有意识地使有疑问地现象清晰明了,使其在当事人的意识层面予以明确。
 
  澄清(clarification):将重要的现象从不重要的事情中分离出来,其目的是把当事人内心冲突的焦点现象呈现出来。
 
  第二节 阿德勒心理治疗(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简介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于 1870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阿德勒极为看重一个人儿时的经历,认为在他四五岁时形成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对此后一生影响甚巨。这一思想多半出自他个人的早年生涯。
 
  童年的阿德勒身体很弱,因患有软骨病而导致背有点驼,这和他相貌英俊、身材挺拔的哥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小阿德勒感到自惭形秽。
 
  但阿德勒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他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年,阿德勒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维也纳医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1899年,阿德勒在维也纳有名的布雷特公园附近开设了自己的诊所。他的病人主要是艺术领域里的人,如画家、音乐家等。从实践中他发现,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们,往往是在克服了儿时生理上的缺陷和意外事故不幸造成的基础上才发展出不凡的才干。
 
  1900年前后,阿德勒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精神病理学方面。他也熟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认为这本书有助于了解人性。1902年,他写了一篇分析(梦的解析)的文章,发表在维也纳一家有名的杂志上。该文立即引起弗洛伊德的注意,他很欣赏这位年轻的医学博士对精神分析学的看法和理解的深度。
 
  弗洛伊德不久就给阿德勒发了一封亲笔信,邀请他加入由他本人主持的“星期三精神分析协会”。
 
  1910年,阿德勒成为著名的维也纳心理分析协会继弗洛伊德之后的第二任主席,并担任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引起很大争议的文章(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已经明显化了。
 
  阿德勒在这篇文章中首次引入了“自卑情结”的概念。他认为,由于身体的缺陷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自卑,一方面可能毁掉一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自卑也能激发人的雄心,使人发奋图强,以超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补偿生理上的缺陷,从而成为不平凡的人物。
 
  比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从小患有口吃的毛病,但经过多年苦练,他不但克服了口吃,还成为闻名于世的演说家。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他的自强不息,从逆境中走向成功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也有这样的时候,生理上一部分的不足在另一部分得到补偿,比如尼采身体不好,他就弃剑就笔,写出激动人心的权力哲学。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极现实社会中不胜枚举。
 
  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经病的形成》一书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学。新心理学包含了他的大多数主要概念。1918年,他引进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社会兴趣,边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对预防发生了很大兴趣。这包括参与维也纳教育学院的儿童指导师资培训,在那里,阿德勒有了他的第一个学术职务;在公立学校他建立了众多的儿童指导中心。
 
  从1926年起,阿德勒多次访问美国,为大量的听众讲课。1932年,他成为长岛医学心理教授。1934年他定居纽约。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却是极其贴切的。我们透过他的生平可以明了他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之来源。兹举几例。
 
  如:他在身体上的缺陷,使他日后观点中非常重视器官缺陷的研究。写于1907年的其主要著作之一《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就是对此的探讨。在后来的著作中他也不时回到这一主题。
 
  如: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哥哥身体健康又受父亲宠爱,因此他深感自卑。在以后的生活中,超越自卑以及与哥哥、同伴的竞争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也使得他在日后提出“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主张人在塑造自己人格和命运的过程中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并把追求卓越与成就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是他自己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他本人正是通过自卑感补偿而获得巨大进步的人。 另外,阿德勒认为,在对一个人作出判断之前,必须对他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就是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
 
  又如:当他5岁从死神中逃脱后,他决定日后成为一名医生。这一生活目标的确立对他具有重要影响。他说:“我确定了一个生活目标,借此理想而结束了对死亡的恐惧”。此他明了生活目的的重要性。
 
  再如:从他童年的合群上,也不难明白他日后提出社会兴趣之概念的合理性。
 
  二、阿德勒治疗体系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1、弗:强调生物学基础
 
  阿:强调社会学基础
 
  2、弗:还原论。个人被分为相对的部分,如本我、自我、超我,生本能、死本能,意识、无意识
 
  阿:整体论。个人是不可分割的,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其“部分”(记忆、情感、行为)为整体服务
 
  3、弗:因果决定论
 
  阿:目的论
 
  4、弗:研究的核心限于个人的内部世界,关注人的内在本能
 
  阿: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理解人,将人视为在环境中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存在。
 
  5、弗:心理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内部心理的和谐,“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
 
  阿:个人的理想目标是自我的拓展、自我实现与社会兴趣的提高
 
  6、弗:人性本恶。本能是恶的根源,文明要教化人类压抑本能,为此人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治疗要使本能需求得到升华,而不能消除它。
 
  阿:人性非善亦非恶。而是有创造力、有选择能力、一种作为人的存在。他会根据其生活风格与对当下环境的评价选择善或者恶,治疗就是帮人实现其自我
 
  7、弗:人是其生命本能与所处的文明之间冲突的牺牲品
 
  阿:人作为选择者,既可以塑造其内部环境,也可以塑造其外部环境。尽管他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不能选择自己的境遇,但他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一切
 
  8、弗:重视恋父情结及其解决
 
  阿:重视家庭结构和个人风格的改变
 
  9、弗:对儿童发展的描述是一种推测,不是依据对儿童的直接观察,而是依据成人的自由联想来构造理论。
 
  阿:通过在学校、接头和幼儿园对儿童的直接观察来研究儿童自我的表现
 
  10、弗:人与人之间是敌对关系,他人是我的对手,我必须保护自己以免受别人的伤害
 
  阿:他人是我的同类。自我在他人那里找到意义,在利他的行为中体验到幸福。
 
  11、弗:女人感到卑下是因为她们嫉妒男性的阳具。女人本来就是卑下的,“这是解剖胜利特征决定的”
 
  阿:女人感到卑下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对她们的评价过低
 
  12、弗:性压抑是神经症的原因。神经症是我们为文明发展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阿:神经症是错误习得的结果,是认知歪曲的产物。神经症是我们文明欠发达的代价。
 
  一、人性观
 
  阿德勒的理论中强调自卑感,认为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源泉,因为它会促使人们追求精熟、优越,以及完美,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在六岁左右,人生的目标就已形成。这些目标是行为的推动力,而这些目标为是追求安全感及克服自卑感。
 
  二、人格理论
 
  (一)基本假设
 
  1、阿德勒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区别
 
  他认为社会压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于性压抑;
 
  观念与价值的源泉主要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仅仅是其基因结构或者幼年时期的性经验
 
  2、基本假设
 
  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从想象中的消极情境向期望中的积极情境的奋斗,是由自卑向优越的奋斗;
 
  每个个体都沿特定的方向为实现一种独特的目标或者说成为理想自我而奋斗;
 
  高水平的社会兴趣是一个人的建设性能力与幸福感的关键;
 
  虚构目标是理解人格的关键;
 
  个人身上没有不一致的东西,所有心理过程都指向虚构目标;
 
  个人的自我观、世界观以及他们对这些观念的解释是其生活风格的重要方面,是他用来引导自己实现基本生活任务的认知地图;
 
  个人不能从社会情境中分离出去,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看待;
 
  所有重要的生活问题都是人际交往问题;
 
  社会化是人的本性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不是外部经历的赐予;
 
  心理变态的根本特征是自卑感的错误补偿;
 
  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够完成基本生活任务,否则就是懦弱的表现。
 
  (二)生活任务
 
  1、什么是生活任务?
 
  工作
 
  友谊
 
  爱情
 
  2、生活任务的发展目标:培养对他人和公众的责任。
 
  (三)虚构目标
 
  1、概念:个人对自己虚构的未来的一种信念作用。
 
  2、内容
 
  个人对现实自我的信念(我是什么样的?)
 
  个人对理想自我的信念(我应该是什么样的?)
 
  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信念(世界是什么样的?)
 
  个人对伦理标准的信念(如何判断事情的好坏与对错)
 
  3、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类型
 
  统治型
 
  索取型
 
  逃避型
 
  成就驱使型
 
  控制型
 
  受害型或牺牲型
 
  道德完善型
 
  服务社会型
 
  (四)生活风格
 
  人与人为何彼此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
 
  1、概念: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
 
  2、推动力:虚构目标
 
  3、时间:儿童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
 
  4、三种研究生活风格的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
 
  每个长子都曾经历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时光,通常会受到大量的关怀与宠爱,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他们通常喜欢搬弄权势,并过份夸张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发展出喜欢帮助人、保护人的性格,或具有善于组织的才能。
 
  老二的情形不一样,从一出生,即跟老大共享父母的注意与照顾。通常老二会拿出竞赛的精神,意图超越老大,以争取父母长辈的称许。如果老大在某方面表现优越,则老二会发展另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老二在立场上通常是反对老大的。
 
  排行在中间的小孩曾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人生会感觉得不公平,自己好像是被骗出生的。这些小孩可能会有[可怜可怜我]的心态,并成为问题儿童。
 
  老么往往是家中的宝,并且常常是最被纵容的,由于地位特殊,每位家人都想塑造他,但他们往往走自己的路,令家人意想不到。
 
  独生子(女)在特征上与老大相似,他们缺乏与其他小孩合作分享的机会,打交道的人都是成人居多。由于往往受到母亲的宠爱,故颇为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总是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一旦有所失落,会感到不公平。日后当他们失去众人注意时,会产生许多心理调适的问题。
 
  第二是早期记忆。阿德勒根据人的记忆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认为个体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往往为人们了解其独特的个性提供了线索。
 
  第三是梦的分析。阿德勒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梦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5、生活方式往往包括
 
  1)自我概念(我是什么样的人,好的,坏的,聪明的,笨的,有能力的、缺少能力的)
 
  2)自我理想(我应该成为第一,最好的,最糟糕的等等)
 
  3)关于关于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看法(生活······激动人心的,令人困惑,危险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关心人的,竞争性的等等)
 
  4)一系列伦理观念(个体的是非观)。
 
  (五)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欲了解人类行为,须掌握两项观念:即基本的自卑与补偿心理。据阿德勒所说,我们一旦感到自卑,就会被追求优越的欲望所驱使。追求成功的欲望使人们突破障碍,要求自己精熟各项事物。
 
  阿德勒所指的[优越]一词并非比别人优越,而是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由低变高、由负转正。我们借助追求能力、精熟,以及完美来克服无助感。例如,我们将自己的短处转为优点,或在某方面追求突出以补偿另方面的缺陷。要寻求增强能力的独特方式中,就逐渐形成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性。
 
  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六)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各种心理疾病或障碍都是“生活的失败”,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而错误的生活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个人专注于夸大了的个人优越感并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分享的精神,而自己的生活目标又遇到困难而不能达到,人的心理就不平衡。不正常了。
 
  阿德勒所指的“社会兴趣”指的是与社会成员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一种情感,阿德勒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对他人的付出和对社会的奉献,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交往、在尊重和关心他人当中才能建立起个体真正的持久的自尊,实现自我超越。 阿德勒认为适应不良的人,大抵是社区情感薄弱、社会兴趣不足者。
 
  社会兴趣能力包括行为、心智与情感三个方面。
 
  1、行为的能力
 
  喜欢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乐于帮助他人
 
  愿意对社会贡献一己之力。
 
  2、心智的能力
 
  了解他人的观点与需求
 
  承认人们内在的依赖性
 
  欣赏他人的价值和贡献
 
  3、情感的能力
 
  同理心
 
  感受到人我间休戚与共的情感
 
  能表达出对他人的理解、接纳与爱
 
  (六)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编辑:tspsy-张茵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导读:牛郎店,众所周知是女性买春的地方。在牛郎店里,有些常客喜欢对牛郎进行性施虐,上演SM戏码。可怜的牛郎被打被骂不还手不还口,面对尖锐的高跟鞋还要强忍。为什...
  •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心理导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
  •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心理导读:马尼奥塔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性学家与网友认为其行为疑似冰恋,即SM(虐恋)中的最高层次:死亡调教。接下来我们以冰恋作为新知与大家一起来了解,消除大家对这...
  •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导读:近日,夫妻群P聚会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类有寻求性爱刺激的需求,于是,一个著名的理论浮出水平,那便是柯立芝效应。 ---www.tspsy.com 换偶...
  •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导读:大部分飞蚊症患者会避免手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蚊症根除。然而,我们眼睛的自愈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
  •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导读: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www.tspsy.com 心理...
  •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多因家庭变故,特别是单亲家庭,母子长期相依为命,没有父亲的威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母亲产生好感,进而出现乱伦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