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心理疾病:受虐狂是什么心理?

责任编辑:tspsy-阿紫  发布于2018-01-27 22:40   浏览次  
  心理导读:对神经症病人说来,受苦具有一种直接的防御价值,而且事实上往往可以成为他保护自己以避免迫在眼前的危险的唯一方式。通过自我谴责,他避免了遭人谴责和谴责他人;通过表现为生病或表现为无知,他求得了别人的原谅;通过不仅如此,他因此而给自己自我贬低,他避免了竞争的危险带来的痛苦,也同样是一种防御手段。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受虐狂的心理是怎样的?
 
  我们已经看到:神经症病人在自已的内心冲突中拼命挣扎的时候,蒙受了大量的痛苦;而且,他往往把受苦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由于实际存在的某些困难,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达到的目的。尽管在每一种个人情境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痛苦被用来作为一种手段的原因,以及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但仍然存在着某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使我们们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宁愿付出这样大的代价。这就好像对痛苦的慷慨滥用。以及随时准备逃避积极地驾驭人生系来源于一种潜在的驱力。这种驱力不妨大致说成是一种使自己更加软弱而不是更加坚强,更加不幸而不是更加幸福的倾向。
 
  由于这种倾向与人们关于人性的一般想法相悖,它便成了个巨大的不解之谜,而且事实上成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巨大障碍。这的确是一个基本的受虐倾向问题。受虐这个术语,最初涉及的是性变态和性幻想。在这些变态的性行为中,性满足要通过受苦,通过挨打、受折磨、遭强奸、被奴役、受凌辱来获得。弗袼伊德曾发现,这些性变态和性幻想类似于某些一般的受苦倾向,也就是说,类似于那些并没有明显性基础的受苦倾向。这些受苦倾向被划入“道德性受虐倾向”范畴。由于在性变态和性幻想中受苦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积极的满足,于是自然而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所有的病态受苦都是为一种渴望满足的愿望所支配的,或者,用简单明了的话说:神经症病人渴望受苦。性变态与所谓道德性受虐的差别,被认为是一种自觉与否的差别。在性变态中,对满足的追求和满足本身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而在道德性受虐中,对满足的追求和满足本身,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
 
  通过受苦来获得满足,即使在性变态中也是一个大问题;而在一般的受苦倾向中,则更是令人大惑不解。
 
  许多人都企图对这种受虐现象作出解释,而其中最精彩的解释则是弗洛伊德关于死亡本能的假说。简单地说,这种假说主张在人的内心中,有两大生物性力量在发挥作用,这就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死亡本能的目的在于自我毁灭,它一且与里比多驱力相结合,就会导致受虐现象。
 
  我在这里要提出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这就是:这种受苦倾向能否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而不必求助于一种生物学上的假说。
 
  我必须一开始就澄清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来源于把实际的痛苦与受苦倾向混为一谈。我们没有任何根据得出这样一种结论,说什么既然痛苦存在,因此就有招惹痛苦甚至享受痛苦的倾向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像朵亦奇那样,用在我们文化中女人有分娩的痛苦这一事实,来证明女人有暗中享受这种痛苦的受虐倾向,即使在某些特殊的病例中确有这种情形发生。事实上,神经症病人的大部分痛苦,与所谓受苦愿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是实际存在的内心冲突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这种痛苦之所以产生,与一个人摔断了腿必然会产生痛苦并没有什么两样。在这两种情况下,不管一个人愿意不愿意,痛苦都必然会发生,而且他从这种招来的痛苦中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由实际存在的内心冲突导致的外显焦虑,乃是神经症中这种痛苦之显著的但却并非唯一的例证。其他类型的病态痛苦同样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例如由于意识到在潜在能力和现实成就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而产生的痛苦,由于感到自己绝望地陷身于某种困境而产生的痛苦。由于对最微不足道的轻慢高度敏感而产生的痛苦,以及由于患神经症而自轻自贱所产生的痛苦。这些病态痛苦,由于极不明显,所以一且问题被假定为神经症病人渴望受苦,它们就往往整个地被人们忽略了。而当这种情形发生之后,我们往往禁不住想知道外行人,甚至某些精神病医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也同样具有神经症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所抱的轻蔑态度。
 
  排除了那些不是由受苦倾向造成的病态痛苦之后,我们现在要转而讨论那些确实由受苦倾向所造成,并因而应划入受虐驱力范围的病态痛苦。在这些病态痛苦中,人们得到的表面印象是神经症病人所受的痛苦,超过了有现实根据和现实理由的痛苦。更详细地说,他给人以一种印象,仿佛在他身上有某种东西要贪婪地抓住每一种受苦的机会,仿佛他能设法把哪怕是幸运的环境也转变成某种痛苦的环境,仿佛他很不情愿放弃痛苦。然而,造成这种印象的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由病态痛苦对神经症病人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来解释。对神经症病人说来,受苦具有一种直接的防御价值,而且事实上往往可以成为他保护自己以避免迫在眼前的危险的唯一方式。通过自我谴责,他避免了遭人谴责和谴责他人;通过表现为生病或表现为无知,他求得了别人的原谅;通过不仅如此,他因此而给自己自我贬低,他避免了竞争的危险带来的痛苦,也同样是一种防御手段。
 
  受苦同样也是他获得他希望获得东西的一种手段,是他有效地实现他的要求,和使这些要求建立在正当理由上的一种手段。考虑到自己对于人生的种种愿望,他实际上处在一种两难之境中。他的这些愿望都是(或者已变成)强迫性的愿望和无条件的愿望。这部分是由于它们受到焦虑的不断催促和推动,部分是由于它们不受任何对他人的现实考虑和体谅的限制。然而另一方面,他肯定和实现自己这些要求的能力却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因为他缺乏自发的自我肯定,或者,用更一般的话说,因为他有一种软弱无能的基本感觉。这种两难之境所产生的结果,是他期待他人来照顾他的愿望。他给人的印象是:仿佛在他的所作所为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即他人应该对他的生活负责;如果事情出了差错,那就应该谴责他人。这种信念与他深信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以任何帮助的信念相抵触,其结果是他感到自己必须强迫他人以满足自己的愿望。正是在这里,受苦出来成为他的助手。痛苦和软弱无能成了他获得爱、获得帮助、获得对他人的控制的最突出的手段,而且与此同时避免了他人可能对他提出的一切要求。
 
  最后,受苦还有一种作用,这就是以一种经过伪装的,然而却更加有效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谴责。一旦我们发现了病态痛苦所具有的这些功能,我们就剥去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某些神秘性质,但问题却仍然未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尽管我们认为受苦具有一种策略上的价值,但仍然存在着一种因素,可以支持神经,患者渴望受苦这种说法,这就是:神经症患者所受的痛苦往往超过出于其策略目的所应受的痛苦。他们往往夸张自己的痛苦,沉浸在无能、不幸和无价值的感觉中,甚至即使我们知道他的种种情绪很可能是夸张了的,我们不能相信这些情绪的表面价值,我们也仍然为一个事实感到吃惊,这就是:由他内心的冲突倾向所产生的失望,是这样深地把他抛入不幸的深渊,以致显得与这种情境对他具有的意义极不相称。当他只不过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时,他却戏剧性地把他的失败夸张成一种无可挽回的耻辱。当他只不过不能获得自我肯定时,他却使自己的自尊心一落千丈,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当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他不得不面对一种不愉快的前景,不得不解决某个新问题的时候,他却可能陷人完全绝望的境地。因此,我们还必须考察他为什么如此心甘情愿地增加自己的痛苦,而超过了其策略上的需要。
 
  在这种痛苦中,并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利益可以获得,并没有任何观众可以被打动,并没有任何同情可以被赢得,也不可能通过在他人身上实现自己的意愿而获得一种隐秘的精神胜利。尽管如此,神经症病人仍可以得到一种收获,尽管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收获。在恋爱中招致失败,在竞争中受到挫折,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有某些弱点或缺陷,所有这一切对一个充分意识到自己独特性的人来说,乃是不可忍受的。因此一旦在自己心目中把自己降低到等于零的地步,成功与失败、优越与低劣的区别也就不再存在;通过夸张自己的痛苦,通过使自己沉浸在不幸或一钱不值的基本感觉中,这种令人恼怒的体验,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它的现实性。这种特殊的痛苦所带来的刺激也就被催眠,被麻醉了。
 
  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原理,是一种辩证的原理,它包含着在某一关节点上,量可以转化为质的哲学真理。具体地说,它意味着尽管受苦是痛苦的,然而使自己沉浸在极大的痛苦中,却可以起到用鸦片来避免痛苦的作用。
 
  本丹麦小说对这一过程作了精彩的描述。这故事讲的是一位作家的爱妻两年前被人强奸后杀害,这位作家一直企图排除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仅仅模模糊糊地体验到实际发生的事情。
 
  为了逃避正视自己的悲痛,他一直埋头于工作之中,昼夜不停地辛劳,并已写完了一本书。故事开始于这本书完成的那一天,也就是说,开始于他将不得不正视自己痛苦的那一心理瞬间。我们最先看见他是在墓地,他的脚步不知不觉地把他引向那里。我们看见他沉浸在最可怕的幻觉和冥想中、想象着蛆虫正在咬噬着死者的尸体,人们被活活地埋葬在地下。他心力交瘁,回到家中,然而痛苦却继续折磨着他。他被迫详细地回忆实际发生的一切。如果那天晚上他妻子去访问朋友时他也陪着她一道去,如果她打了电话让他去接她,如果她留在朋友家中,如果他出去散步,碰巧在车站看见她,谋杀案或许就不致发生。由于不得不细致地想
 
  象谋杀是怎样发生的,他沉浸在极度的痛苦中,直到最后完全失去了知觉。到此为止,这个故事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显得特别有趣。接下去发生的事情,是他从拼命折磨自己中恢复过来后,仍不得不解决复仇的问题,以及最后他终于能够现实地正视自己的痛苦。故事中出现的这一过程,同样也之于某些悲悼和丧葬的风俗,这些风俗通过尖锐地强化痛苦并使人完全沉溺于痛苦之中,最终所起的作用确实缓和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作者:卡伦.霍妮 | 来源《我们时代的神经症》)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导读:牛郎店,众所周知是女性买春的地方。在牛郎店里,有些常客喜欢对牛郎进行性施虐,上演SM戏码。可怜的牛郎被打被骂不还手不还口,面对尖锐的高跟鞋还要强忍。为什...
  •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心理导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
  •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心理导读:马尼奥塔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性学家与网友认为其行为疑似冰恋,即SM(虐恋)中的最高层次:死亡调教。接下来我们以冰恋作为新知与大家一起来了解,消除大家对这...
  •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导读:近日,夫妻群P聚会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类有寻求性爱刺激的需求,于是,一个著名的理论浮出水平,那便是柯立芝效应。 ---www.tspsy.com 换偶...
  •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导读:大部分飞蚊症患者会避免手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蚊症根除。然而,我们眼睛的自愈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
  •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导读: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www.tspsy.com 心理...
  •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多因家庭变故,特别是单亲家庭,母子长期相依为命,没有父亲的威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母亲产生好感,进而出现乱伦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