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心理疾病:拔毛症的心理治疗

责任编辑:tspsy-桔子  发布于2015-06-29 10:17   浏览次  
  心理导读:拔毛症所拔的毛,在任何区位都可能发生,举凡看得见的头发、眉毛、睫毛、胡子,看不见的胸毛、腋毛都有可能。拔毛的方式大部分都一点一滴开始,就是慢慢拔,不会一下就拔太多。拔毛的部分也可能会变动,有时从睫毛开始,接着会变成头顶或后脑杓。有一些儿童会拔别人的毛,或是拔宠物的毛。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拔毛症的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拔毛症的心理治疗
 
  Trichotillomania(拔毛症)这个字乍看之下根本不会念,这是一个希腊文,是从三个字组合而来,Trich代表头发,tillo代表拉,mania代表疾病的冲动。综合这三个字,就可以知道这样的状态是冲动的拔头发,而且具有生病的意涵。大部分的个案好发于儿童期及青少年时期,当然任何年龄都会发生。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约3.5﹪是女性,1.5﹪是男性,成年人个案以女性居多,儿童个案男女比例约相同。
 
  拔毛症所拔的毛,在任何区位都可能发生,举凡看得见的头发、眉毛、睫毛、胡子,看不见的胸毛、腋毛都有可能。拔毛的方式大部分都一点一滴开始,就是慢慢拔,不会一下就拔太多。拔毛的部分也可能会变动,有时从睫毛开始,接着会变成头顶或后脑杓。有一些儿童会拔别人的毛,或是拔宠物的毛。有拔毛症状的个案,也较常会出现其他伤害身体的行为,如咬指甲、抠皮肤等等。我遇到的个案中,有的小孩就不只是拔毛发而已,他的指甲也被咬到最底,看了都会觉得痛的程度。
 
  对拔毛症个案而言,大部分的人的强度与持续性都是经常变动的。有的人可能延续几周或几个月,这个问题就过去,不会再复发,少数人会因为不明原因突然又拔起毛来。如何区辨他们的严重度?毛发变少是最轻微的,中等的会造成皮肤表面的损伤,最严重的是已经拔到完全秃掉的。五岁以下就发生的个案,我们称为早发型的拔毛症(early-onset trichotillomania),这样的个案是比较轻微的,因为他们会出现这些行为,可能是为了自我探索或自我安慰,跟吸手指类似,大部分会随着年纪渐长而消失。但还是有一小部分的人会继续拔,直到长大也不会停歇。
 
  若拔毛的状况已经影响到外观时,不管大人或小孩对于他们的外表都会觉得困窘或羞耻。他们会想办法掩盖这个缺失,小孩会想办法否认这件事,对于父母、朋友的询问,会编造一些理由。大一点的青少年或成人,则会用其他方法来掩饰,如剪一个特别的发型、戴帽子、使用化妆品(假如是拔睫毛的人,可能会尽量使用睫毛膏来隐藏)。他们也会因为觉得羞耻而影响到自尊,甚至损坏了社交、学业及职业功能。有一些人甚至会拒绝就医,对于详细的检查充满抗拒。关于拒绝的部分,很常与家长态度相关。有的家长带小孩就医之前,不先说清楚,当然容易引起抗拒。如何顺利的说服他们持续治疗,确实是困难的事。
 
  家庭中有这样的小孩,通常会充满了挫折。家长可能常常会被指责不会养育孩子,好事的人甚至会提供很多似是而非的方法。不管国内或国外都是相同的情形,家中只要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家长都会受到莫名的指摘与压力,要坚强到好好面对是件不容易的事。
 
  目前并没有任何的研究证据显示,家庭动力或人格特质会造成拔毛症。家长也常常无法理解为何小孩就是无法停止拔头发,很多大人的处理方式通常都不好,如生气、批评与惩罚,但这些作法其实都无助于减少拔毛症状,反而会加重小孩的羞耻、忧郁、焦虑、低自尊,亲子关系也是负面居多。之前也曾遇过一些不好的例子,因为家长难以接受,就直接将小孩剃光头,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拔毛。
 
  但是剃光头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惩罚,因为本来头发长长的,至少垂下来还能遮住一些,一被剪光,秃掉的部分完全暴露出来,只会让小孩更受伤,小孩对家长也只会充满恨意,完全无助于治疗。
 
  其实不只家长难受,连个案的手足在学校也会因为这样被欺负,只因为他有这样的兄弟姊妹。我们的社会要好好学会尊重不同状况的孩子还是一件遥远的事。我之前曾经到某国中对老师们演讲,有一位老师甚至说,他觉得不应该对这些心理有障碍的孩子给予什么特殊照顾,这样资源不就浪费掉了(当然,这也许是少数人的意见)。我的回应很简单,但是狠狠的刮了对方一顿,「假如你们遇到肢体有障碍的小孩,因为你们看得见,大家都知道要协助,最简单都知道要帮忙扶着他。但是心理有障碍的小孩,因为你们看不见,就以为不存在,那小孩的挫折感不是更重吗?当然不会有进步,也不会有什么美好的未来了。」
 
  拔毛症的成因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毛发在许多文化被视为漂亮与力量的象征,因此各式各样的学派都有不同的解释,但要小心的是,目前都还未有实质、系统性的科学证据。有的学者认为拔毛症是一种习惯,跟咬指甲一样,只是为了舒缓情绪;有的学者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方式;有的学者认为是一种不可控制的反应,与抽动行为(Tics)相似。目前的诊断系统是将此疾病放在冲动控制疾患(impulse control disorder)下面,拔毛的行为是为了释放紧张感,拔完之后会有愉悦、满足与解脱的感觉(注)。
 
  那到底什么样的状况之下,个案才会开始拔毛呢?多数开始拔毛的情境都是处于久坐与沈思时,并未特别伴随什么情绪。有些人则是在感觉挫折情绪时开始拔,如焦虑、紧张、生气、哀伤等等。有些人可能是在做其他事情时,如看书、讲电话、做功课、看电视、睡觉前,不知不觉、心不在焉地开始拔。很多个案报告这是一种驱力或紧张感,会重复的出现,最后导致拔毛的行为。也有一些人有一些特别的理由,如为了要让毛长得对称一点、改变头发形状、这些毛发太硬了、这些毛发太长了、这些毛发发质太差了、这些毛发变成灰色了等等,也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将拔下的头发放在嘴巴中,甚至吃进肚子里。这些人虽然很罕见,但是若是在消化系统中形成毛发球,可是会影响器官运作的,必要时一定要进一步做一些医疗方面的处理,让这些毛发排出身体之外。
 
  另外最常被讨论的是压力是否会导致拔毛症?当然压力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不要过度简单地推论拔毛是压力所导致。不管是在正面或负面压力之下,都有可能出现拔毛问题。若学会处理这些压力,确实会改善拔毛的频率,但是拔毛并不会完全终止。
 
  对于拔毛症的治疗,相关的研究目前都还在进行当中,以下所提供的治疗方法是列出较可信与较有效的部分。对于小孩而言,越早开始处理,越可以成功治疗拔毛状况。若个案是婴儿或学龄前儿童,目前的看法是不建议积极处理,这样的情形会随着年纪渐长而消失。父母只需要学习相关卫教知识及适当的监控即可。
 
  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用药不是第一个选择。因为药物的研究目前还太少,无法形成强力的证据。用药的情况通常是针对有共病发生时才使用,如忧郁、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针对注意力不集中之兴奋剂使用需特别小心,因为有一些前驱报告已显示会恶化拔毛行为。
 
  做适当的治疗之前,首先要排除是否有皮肤相关的疾病。若确定皮肤方面无大碍,接着需要做的是教育所有家庭成员,确定大家都理解这个疾病了,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人得知自己是生病了,而不是什么奇怪、不可控制的问题,反而会让状况缓和下来,困窘与羞耻感也会降低。
 
  心理治疗方面,目前多以行为治疗的方式处理。最常见的方法是「习惯反转」(habit reversal),重点在于要出现拔毛反应时,用另外一个反应来打断它。因此,个案要学习如何辨识驱力以及什么事件出现时会做出拔毛行为。可以用写记录的方式记下这些讯息,详细记下出现拔毛当时的状况,包含日期、时间、地点、想法、感觉、最后拔了几根毛发。当记录完备时,就可以知道要在什么时间点使用另外一个反应与它竞争,另外一个反应可以是握拳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来抵销原来拔毛冲动。
 
  其他行为的策略还可使用「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的方式。此方法主要是认为拔毛通常出现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只要在这些情境之下打断或妨碍拔毛行为即可。特定的情境包含独处、看电视、讲电话、阅读、开车等等。在这些情境之下,就要记得使用打断或妨碍拔毛行为,如戴帽子、戴手套、戴围巾、让手有事情做等等。
 
  因压力与拔毛行为有很大的相关,心理治疗也可以针对压力作适当处理,如练习深呼吸、肌肉放松,让自己可以管理压力,并将压力逐步减至最小。最后需注意的是,经过治疗的个案虽会改善,但拔毛症是很有可能会复发的。若真的又再次出现时,个案须知道如何因应,让拔毛的伤害降至最低,并想办法再回到治疗场域进行相关的评估与讨论,以确认是否有必要再做更进一步的处理。
 
  拔毛症至今仍是难解的谜,对于临床工作者是严峻的挑战,如何陪着个案走过这条漫漫长路,仍有待个案与心理师一起努力。
 
  注:这是DSM-Ⅳ的看法。在DSM-5是将拔毛症置于强迫症与相关障碍症之下。
 
  References: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2、Michael H. Bloch, Angeli Landeros-Weisenberger, Philip Dombrowski, Ben Kelmendi, RyanWegner, Jake Nudel, Christopher Pittenger, James F. Leckman, Vladimir Coric.
 
  3、Systematic Review: Pharmac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Trichotillomania.Biological Psychiatry, Volume 62, Issue 8, 15 October 2007, Pages 839-846
 
  (文/林希陶 | 来源/泛科学)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导读:牛郎店,众所周知是女性买春的地方。在牛郎店里,有些常客喜欢对牛郎进行性施虐,上演SM戏码。可怜的牛郎被打被骂不还手不还口,面对尖锐的高跟鞋还要强忍。为什...
  •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心理导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
  •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心理导读:马尼奥塔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性学家与网友认为其行为疑似冰恋,即SM(虐恋)中的最高层次:死亡调教。接下来我们以冰恋作为新知与大家一起来了解,消除大家对这...
  •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导读:近日,夫妻群P聚会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类有寻求性爱刺激的需求,于是,一个著名的理论浮出水平,那便是柯立芝效应。 ---www.tspsy.com 换偶...
  •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导读:大部分飞蚊症患者会避免手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蚊症根除。然而,我们眼睛的自愈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
  •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导读: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www.tspsy.com 心理...
  •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多因家庭变故,特别是单亲家庭,母子长期相依为命,没有父亲的威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母亲产生好感,进而出现乱伦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