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勒温又认为,每一个人心理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 ---www.tspsy.com

勒温与格式塔心理学
一、勒温与格式塔心理学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1947年2月12日,他因心脏衰竭于马萨诸塞 州纽顿维尔突然逝世,终年56岁。 勒温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勒温对科学发展的基本结构做了分析,并以此作为自己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勒温认为科学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的时代,他分别把这三个时代命名为思辨的时代、描述的时代和建设的时代。根据这种分类,勒温认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属于一种描述性科学,纯粹是由现象的逻辑顺序维系在一起的,它对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反之,勒温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伽利略式的科学。因此,勒温在其理论中比较追求心理学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并根据这些定律来对个体所处于特殊情境中的行为做出有效的推论和预测,勒温的心理学理论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提出的。
1、心理环境
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学家一样,勒温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对心理场的解释环境。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的这种描述显然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状况。 为了更确切地具体分析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勒温提出了心理环境这一概念,心理环境也就是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理事实(有时也称事件)。这些事实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准物理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二是准社会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三是准概念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他当时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可能与客观现实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在这里勒温提出了所谓的“准事实”,他是想借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影响人行为的事实并非客观存在的全部事实,而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境中实实在在具体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那一部分事实。这一部分事实有时候可能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吻合,也有时候可能不吻合。勒温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反映了他的整体论的观点。 [1]
2、心理动力场学说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场这个概念是勒温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勒温又认为,每一个人心理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从勒温对心理场的这些分析来看,心理场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认知结构。不过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勒温主要借助心理场来研究一个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因此,勒温的心理场又称为心理动力场。 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动力场,勒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lifespace),也简称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B=f(PE)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按照勒温的说法, 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有边界阻隔。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 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 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而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实质就是生活空间的各个区域的不断丰富和分化,这些区域的丰富和分化沿着多个方面进行。勒温的生活空间其实是对心理环境和心理动力场的一个总的描绘,它后来成了勒温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概念。
心理生活空间,又称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包含了人及其环境。如果以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LS表示生活空间,那么B=f(PE)=f(LS),意即行为随人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生活空间中有三类事实,即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准”表示程度上虽然不够,但可以作为某种事物看待。相对于客观事实,被个体觉察到的那些事实可能与真实事实并不一致,因此只能被称为“准事实”。同时,生活空间 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 有边界阻隔。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区域向另一 个区域移动。
3、行为动力学说
为了对个体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做出具体的陈述,勒温首先对心理事件移动的动力作了分析。他借用拓扑学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在心理生活空间中的移动。但拓扑学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温于是又借助数学中向量分析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的动力关系及其方向。勒温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于心理事实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及移动的动力系统的研究,这样勒温就提出了他的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这一动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
二、勒温与弗洛伊德
“勒温与弗洛伊德”,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使人生疑的标题,这两个名字有相同的意义吗?他们之间能有关系吗?在我们对勒温心理学和心理场论思想来源的研究中,这种关系是确定的。弗洛伊德本人,以及他的思想和他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都对勒温,对勒温的心理场论,产生了特殊的影响;而作为学者的交往和学术的交流,勒温的研究和理论,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弗洛伊德所认同和接受。
高觉敷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关系的可能,在他所主编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中,曾提到勒温及其学生早期所做的一些实验,如关于“欲求水准”的实验研究,关于“代替满足”的实验研究,和关于“挫折和倒退”的实验研究等,实质上都是对弗洛伊德基本概念的实验验证。而在这样一种实验与验证的过程中,勒温对于弗洛伊德的思想,应该有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其理论和思想,既有吸收,也有发展。
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中,将勒温与弗洛伊德,同放在“动力心理学”这一章中论述。在评论到勒温的时候,波林说“,库尔特勒温1909-1914年在柏林学习心理学……他居留柏林,不久即刊布几篇重要论文。1917年,他发表的有关联想的研究,即为这样一些论文中的一篇,这些论文阐明联想的力量不单纯有持于联想各项的接近的次数,且复有赖于联想各项的动机(motive) 。此时勒温主要关心之事,在于准备创立一种动机的格式塔心理学,这意味着对当时还存在着的唯一彻底的动机心理学——弗洛伊德体系——进行科学的改造(”波林著,高觉敷译,1982 ,第834页)。勒温对弗洛伊德的科学改造是富有成效的,这表现在勒温及其学生所进行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如蔡加尼克和奥芙散金娜心理紧张系统及代替满足的研究,霍普等人对欲求水准的研究,以及巴克、丹波和勒温对“倒退现象”的研究等。通过勒温的改造,促进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当时代表心理学主流的实验心理学的结合。同时,由于“勒温认为场论乃是更新颖的科学的概念体系”,他也在使传统动力心理学概念科学化上,起到了重要促进与推动作用。
1994年,在美国密执根大学,举行了第6届国际勒温研讨会。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学者大卫巴格尔,向大会提交了《勒温与弗洛伊德》的研究报告。在该研究报告中,巴格尔提到一些勒温与弗洛伊德之间少为人知的交往,包括勒温与弗洛伊德的会面与交谈,勒温与弗洛伊德之间相互的启发和影响等。弗洛伊德对于勒温所做的有关实验研究非常赞赏,曾鼓励并要帮助勒温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社会科学院,以扩大勒温心理场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这使我想起,勒温曾在其主要代表作《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的扉页上,写明将其献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应该也就是巴格尔博士所提到的,弗洛伊德与勒温交往的一种记录。
当勒温在1947年去世的时候,托尔曼在其所撰写的纪念文章中,将勒温与弗洛伊德相提并论。托尔曼说:“弗洛伊德为一临床医生,勒温为一实验家,正是他们二人常被人所怀念,因为他们的洞察力,相反相成,初次使心理学成为可以同时适用于真实的个人和真实的社会的一门科学”。波林也在他的《实验心理学史》中引用了托尔曼的评论,并且还加上了自己对托尔曼评论的意见:“托尔曼以勒温与弗洛伊德相比,是否正确,历史自有公论。凡与勒温有深交者,都无不极端信仰他的天才(”波林著,高觉敷译,1982 ,第835页)。在我们今天看来,托尔曼的评价恰到好处,勒温与弗洛伊德,也就这样相互辉映于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