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咨询案例 > 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8-08-06 15:27   浏览次  
  心理导读:在各种发展理论的经典著述中,都可以发现与诺伊曼和卡尔夫关于婴儿早期发展观点的相似之处。在对诺伊曼和卡尔夫的理论进行了番探讨后,现在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其他重要的发展理论以及这些理论与沙盘游戏的关系。    ---www.tspsy.com
 
家庭教育: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家庭教育: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1、裴斯泰洛齐
 
  19世纪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J.H. pestalozzi,1895)的著作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应该促进儿童观察与感知的心理能力的发展。鉴于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儿童生来是一个空瓶子,需要通过死记硬背来灌输信息,因此裴斯泰洛齐的理论在当时显得振聋发聩。
 
  裴斯泰洛齐认识到,儿童会在安全与自由的探索环境中进行学习。他的理论导致了幼儿园的激增,同时拓展了对儿童早期发展和学习过程的研究。沙盘游戏中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反映了裴斯泰洛齐的观点。朵拉·卡尔夫(1980/2003)盛赞裴斯泰洛齐简练而又富有洞见的观点:
 
  正是通过母亲真正的爱,儿童发现了通往内在统一的道路,进而接触到灵性。
 
  2、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F. Herbart,1901)也在儿童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儿童会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挑战和成果。尽管时至今日这已被视为是理所当然,但赫尔巴特与裴斯泰洛齐关于儿童发展的见解在当时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他们的论述为后续的研究、为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以及了解促进其发展的环境性因素开创了先河,并且他们的著作也激发了后来对成年人心理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研究。
 
  3、让·皮亚杰
 
  在20世纪初期,让·皮亚杰( Jean Piaget)研究了儿童认知过程的本质与过程。他强调经验在成长和质性变化中的重要性,皮亚杰的观点对沙盘游戏有着重要的影响。
 
  皮亚杰指出发展就是对现实的渐进性建构,这一建构源自儿童与环境的积极互动。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上质的改变来自对环境的“平衡”( equilibration)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儿童以此来保持现有的心理能力与外在体验之间的充分平衡。
 
  皮亚杰指出,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采用两种基本策略来保持心理的平衡( Flavell,1963)。一个是“同化”,儿童采用现有的认知策略来理解外部体验。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现有的能力足以理解这些经验解决他们遇到的困境;而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的心理技能不足以应对环境中所面临的任务,这时儿童就会在心理调整外部刺激,将它与自己的现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而当现有的心理能力和外在体验之间的冲突过大,儿童就会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让自己能够理解来自外部的这些信息。皮亚杰把这一过程称为“顺应”。新形成的认知能力会化解冲突,恢复内心与外在体验间的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顺应和同化的相互作用,儿童依次经历四个认知阶段。皮亚杰(1970)认为“关系与行动”是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儿童在自身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皮亚杰(1970)说道:要认识客体,主体必须作用于它们进而转化它们。主体必须对客体进行置换、连接、合并、拆分再重组。
 
  皮亚杰理论中提出的对外部客体的操作与内部心理的转化之间的关系在沙盘游戏疗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沙盘游戏中,来访者作用沙与沙具继而推动和转化其内在的心灵世于外部世界的元素界。在沙盘游戏中,对外部客体的操作被定在游戏的框架下,所以不存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限制,继而有可能激发来访者新的认知或扩展已有的认知。
 
  当代研究者L.E. Jones(1982)直接深入观察在沙盘中体现出来的皮亚杰定义的认知发展阶段。 Jones使用 Bowyer Pickford(1970)用个体发展沙盘评估量表(th于测量沙盘中标准发展状态的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发展水平,再 Sandtray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研究沙盘中的发展结构。 Jones认为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分析沙盘的认知发展方法。 Jones的研究为针对沙盘的认知性评估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933)强调个体的童年经历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儿童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弗洛伊德、克莱因和埃里克森均强调婴儿早期经历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类意识水平之下的心理内驱力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他的众多观点中,弗洛伊德提出两大相互对立的心理内驱力推动着人类的心理活动,一个是性本能,趋向生命、爱与联结等,另一个是死本能,远离生命、爱与联结,趋向死亡。
 
  弗洛伊德的著作为心理学的领域打开了大门,为人们了解心智与大脑是如何构成健康或病态的人类心理提供了丰富的洞见。他对深度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为后来他的学生卡尔·荣格发展的潜意识的象征性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早期理论已经为后对象征性过程中的能量两极化研究做好了铺垫。
 
  5、安娜·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是儿童治疗领域的先驱。早在1923年安娜就开始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在她成果卓著的职业生涯中,安娜调查、撰写并教授心理分析理论在儿童治疗方面的应用。安娜·弗洛伊德另一位早期的儿童心理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在理论上存在着差异,二者在儿童发展阶段和进程的具体时间方面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因随后按照他们各自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治疗。
 
  6、梅兰妮·克莱因
 
  梅兰妮·克莱因( Melanie Klein,1932)是最早把游戏作为一种克莱因提出,在幼儿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的临床医生之一。克莱因提出,在幼儿时期,个体正常的发展通过自我毁灭与自我保护这两个彼此对立的本能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这些本能形成了投射、内射以及分裂等防御机制来处理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克莱因指出,发展是基于产生在儿童早对客体好与坏之间的区分的。当这一分化足以创造出差别,但又不过度的时候,儿童就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基础。同时,与诺伊曼和卡尔夫一样,克莱因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以及在所有心灵变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能量的两极对立。
 
  7、艾瑞克·埃里克森
 
  艾瑞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1950/1963,1959/1980)发现个体必须克服一系列危机才能逐步实现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一样,埃里克森也提出两大对立的基本内驱力会导致前行与倒退的心理力量之间持续的抗争,正是这抗争及其解决促进了个体的不断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变化与发展是通过完成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发展性的挑战或“任务”来实现的。他(1950/1963)把这一过程称为“渐次生成”,心理任务的逐步发展是人类的固有潜能。下一阶段的发展取决于前一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埃里克森强调,每阶段发展性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被克服的消极内容的消失。他告诫我们:
 
  人格一直与存在的障碍处于交火状态,即使人至暮年也不例外。当我们来诊断相对稳健的状态和受损的症状时,才能更清晰地面对人类潜能中的矛盾与悲剧(1950/1963)。
 
  埃里克森也提到游戏是早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它能让儿童组织自己的个体经历。
 
  8、温尼科特
 
  温尼科特(D.W. Winnicott,1958/1992)把母亲与孩子之间早期的情感联结称为“原始母性关注”,是指母亲把全部精力投注到新生婴儿身上。温尼科特指出,这是发展过程中暂时的、正常的并且十分重要的方面。用他自己的话说:
 
  形成我称为“原始母性关注”的状态后,母亲为婴儿提供了一个适于生命早期阶段的良好环境,让婴儿开始发展自己,开始呈现发展的趋势,令婴儿体验自发性的运动,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1958/1992)。
 
  温尼科特(1958/1992)强调了在随后发展过程中母子联结的重要性。他将自己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分析的领域。他还特别研究指出在传统心理分析疗法中,是否形成充分的自我是移情性神经官能症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他指出当有“足够好的妈妈”时就会形成自我。自我发展的后续特征都基于这一最初的环境,如果没有对婴儿给予充分的照顾,那么婴儿的真实的自我就无法得以发展。真实的自我会保持隐藏的状态,而形成的温尼科特所说的“虚假的自我会与环境互动、对环境做出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真实的自我处于休眠状态,而虚假的自我逐渐发展出行为模式来应对外部现实。温尼科特指出,尽管虚假的自我看起来连续完整,但他并不能真实地体验生活。
 
  温尼科特(19581992)发现,传统的心理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这类个体,但他们可以通过他提出的“情境来实现治愈。在本质上环境就是治疗师在咨访关系中的状态。温尼科特说道:
 
  在我所说的“情境”中,分析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如果能够充分满足来访者的需要,就能够逐渐令来访者产生一种希望,希望真实的自我最终能够冒着风险开始体验生活。
 
  最终,虚假的自我让位于分析师。而这一时期来访者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也确实存在着风险,来访者自然而然地处于种退行状态。
 
  在这个阶段移情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必须允许来访者的过去呈现出来而在移情性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中,过去呈现在咨询室之中,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这样说更为贴切一当下穿越到了过去,并处在过去的状态中。因此,分析师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来访者在情境中的原始状态。
 
  如果分析师能够很好地适应,就会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即来访者实现从虚假自我到真实自我的转变。
 
  在沙盘游戏中,象征承载着来访者的过往经历,而来访者与治疗师共同接纳并包容着这些象征性的内容。沙盘游戏疗法的象征性本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下访者的内在与外在经历被安全地以非理性、前语言的形式所接纳。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温尼科特提到的依赖性移情会在沙盘游戏相共享的象征性背景下被消除。象征推动着来访者的心理,这大大减少了来访者直接对治疗师的移情。
 
  9、约翰·鲍比
 
  1969年,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 John Bowlby)在他的著作《依恋》( Attachment)中深入探究了早期母子之间的核心关系。鲍比提出了依恋行为理论,并断言儿童早期的发展并非依赖于内驱力,而是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互动激活了自身的行为系统的结果,这一论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鲍比指出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系统的目标就是亲近母亲。这些行为系统具有高度的组性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儿童借助与母亲的亲近得以持续发展。鲍比理论为后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著述强调了母子关系的重要本质及其与个体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卡尔夫(1980/2003)在沙盘游戏中所观察到的心灵的母性层面的激活,有力地证明了鲍比对儿童发展早期阶段中母子互动的重要作用的论述。卡尔夫认为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沙盘游戏有可能直接激活早期发展过程中的行为系统。她认为即使是中老年来访者也可以再次面对并修复自己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创伤与不足,从而愈合心灵的伤痛,防止其影响自己的余生。
 
  10、玛格丽·玛勒
 
  当玛格丽·玛勒( Margaret S. Mahler)尝试去理解自己所观察的精神病患儿的发育迟滞、退行性行为和共生行为时,她意识到自己首先要了解儿早期个体化的健康模式。这开启了她著名的正常母婴互动的研究,这一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领域。玛勒与同事研究发现,在婴儿的早期生活中,从出生到18个月母亲与孩子经历了一个“共生阶段”( Mahler,etal.,1975)。在这段时间内,母亲充当了孩子的自我,设定边并调解挫败感。母亲充当了婴儿内在和外在刺激之间的缓冲器,帮助孩子处理这些刺激。在这共生阶段,母亲承担了孩子后来会自己完成的任务。
 
  玛勒指出,在大约18-36个月之间,儿童会经历一个分离体化的阶段,在此其间儿童开始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来经历他(她与母亲的分离),婴儿最先通过身体感知到纯粹的运动刺激,然后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客体,最终与母体分离。玛勒认为当孩子开始学习走路时,分离一个体化就开始了。
 
  大约在3岁时,继分离之后开始出现心灵内在的分离这促使孩子形成自我认知,从而与母亲分离( Mahler et al.,1975),玛勒强调儿童首次成功地完成分离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引发个体心理的诞生,并对其后续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荣格的理论从原型的角度讨论了心灵中心的内在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儿童3岁左右与母亲分离的时期。这与玛勒提出的儿童发展早期的共生阶段与分离一个体化阶段不谋而合。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灵经历了自性群集的中心化过程。
 
  (编辑:tspsy-欣欣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恐怖片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恐怖片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心理导读:心理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太多血腥和暴力的东西,会使孩子受到这类行为的潜移默化,建立错误的价值观,误以为暴力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行为,事实上影视中的描写与...
  • 父女关系:是前世情人还是冤家? 父女关系:是前世情人还是冤家?
    心理导读:父女关系决定了一个女人一生的许多面--她如何表达自己;她与男人的关系;他是否自立等等。而这些并不取决于父亲是如何用言语告诉你的。重要的是,他怎么和你沟通...
  • 最常见的四种家庭沟通模式 最常见的四种家庭沟通模式
    心理导读:遵从取向是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高度遵从的家庭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和诸免冲突,促进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从。在这样的...
  • 亲子关系:怎样教育孩子才正确? 亲子关系:怎样教育孩子才正确?
    心理导读:孩子一旦被恐吓、被威胁,内心会充满愤怒,会有一种反抗的欲望,即使暂时慑服于恐吓者的威压,也只会被动地服从,不会主动、愉快地完成指令,更不可能创造性地把...
  • 精神虐待比体罚更可怕 精神虐待比体罚更可怕
    心理导读:精神虐待与那些受到过虐待的人中间出现的精神疾...
  • 家庭教育:孩子该听妈妈的还是奶奶的? 家庭教育:孩子该听妈妈的还是奶奶的?
    心理导读:婆媳育儿矛盾,真的很突出吗?我的答案是,是的。但这些并非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而是用耐心和智慧便可化解的内部矛盾。 www.tspsy.com 家庭教育:孩子该听妈妈...
  • 亲子教育:怎样教小孩子游泳? 亲子教育:怎样教小孩子游泳?
    心理导读: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小时候会游泳的孩子除了身体发展更快,他们在视觉运动的技能,比如剪纸、着色和绘制线条与形状,还有数学相关任务的方面显然得分更好。他们的...
  • 鹰爸式教育引热议 鹰爸式教育引热议
    心理导读:鹰爸教育本质上亦是一种人性教育,更是一种爱心教育,这是一种超越溺爱的大爱。在中国家长普遍溺爱成风,中国孩子体质日益下降的今天,这样的鹰式教育尤为重要,值得...
  • 家庭教育:孩子耳朵堵住了怎么办? 家庭教育:孩子耳朵堵住了怎么办?
    心理导读:有时候小孩子会跟我们说,他们的耳朵突然就听不清了,或者是耳朵里持续有嗡嗡的噪音,或者是乘坐飞机旅行,再或者是开车下山气压突然升高,感觉到耳朵被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