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9-12-05 15:47   浏览次  
  心理导读:当今世界要求对话,不断改变着现代社会面貌的动理的态行动过程要求对话,当今时代达至的多元化社会和成熟的人们要求对话。不管一个人是否信奉宗教,其世俗的教育已使他能够思想和言说,并开展有尊严的对话了。    ---www.tspsy.com
 
宗教为什么需要对话?

宗教为什么需要对话?
 
  对话是持不同观点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交谈,其最初的目的是让每个参与者向对方学习,从而使自己得以改变和成长。当然,对话的双方都希望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理解。我们进入对话的初衷,是我们可以学习、改变和成长,而不是迫使他人改变。
 
  过去,当我们遇到不同宗教和意识形态背景的人时,常常把他们当作反对派而要击败他们;或者研究他们以便更有效地对付他们。换句话说,我们经常在冲突中与持不同信仰的人相见,有时公开争论,有时巧妙争辩,但通常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征服他人,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我们才掌握真理。
 
  但这不是所谓的对话。对话不是争辩。在对话中,对话伙伴应尽可能怀着开放和同情的心态倾听对方,试图尽可能从对方出发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观念。这一态度自动假定,如果在交谈的任何时候我们发现对方的观念是如此有说服力,为了公正行事,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
 
  直到不久以前,除了某种非常初始的萌芽外,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传统里,试图通过对话去寻求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智慧、洞见或真理的人寥寥无几,自然也谈不上对主流宗教和意识形态团体有什么影响了,而通过与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对话来寻求宗教和意识形态之真理的想法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今天,情况发生了逆转。发生剧变的例子之一来自人们始料不及的天主教,1964年,教宗保禄六世第一次就对话发表通喻:
 
  当今世界要求对话,不断改变着现代社会面貌的动理的态行动过程要求对话,当今时代达至的多元化社会和成熟的人们要求对话。不管一个人是否信奉宗教,其世俗的教育已使他能够思想和言说,并开展有尊严的对话了。梵蒂冈秘书处的官方文件也进一步鼓励与非信徒的对话:“所有基督徒应该尽全力促进对话,这是与人类之进步和成熟的时代相适应的友爱仁慈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只是又一次交谈,虽然那也很有价值。这里的对话指的是:持有不同的基本信念的人们,在彼此前提明朗且所有人都能够在相互学习中有所进步的情况下进行会谈的经历。这个对话还意味着加强和坚定基本信仰和实践,并对进行改造。
 
  宗教和文化的进化指向进步,这对治愈人类文化各方面的深刻问题,甚至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深刻问题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必须唤醒人类认识到对话的力量。当个人和群体的对话意识被唤醒时,某种不同凡响的事情就会发生,人类认知其自我、生命、优先事项、人际关系及周围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对话意识的唤醒将驱散笼罩在地球上的阴云,释放出剧烈的道德能量,强化社会责任感并深化灵性。这种强烈的相遇将为参与者提供力量,把对话的潜力和热情转化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行动。
 
  宗教学创始者麦克斯-穆勒说过:只知道一种宗教的人,对宗教一无所知。但在我结识的牧师和法师之间,对对方的宗教,均持不冷静的抵制态度。您如何看待基督教?如何看待各教之间以对方之短凸显己方之长的弘法传道现象?
 
  宗舜法师回答说,佛教自称“内道”,把不信仰佛教的称为“外道”。“外道”是一个中性词,而不是一个贬义词。佛教并没有否定信其他宗教所修的五戒、十善、人天共乘的这些方面的善业。我只说不信仰佛教的是“外道”,没说是“邪门”或者“邪教”。而人天的善业也不是有的人说的“小学的智慧”。比如孔孟之道可以说是人天善业里面的圣贤之道。这岂是小学之道?这是大学之道,这是中庸之道,这是仁者之道。
 
  至于佛教的法师如何看待基督教,可以读印顺法师、圣严法师的相关著作,他们研究过《圣经》和基督教,都专门从佛教的角度和《圣经》的角度对比进行阐述。
 
  我曾撰文提出宗教对话的几个原则:
 
  第一,倾听的原则。在宗教对话和交流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尊重对方的话语权。而不能热衷于向对方灌输自己的宗教观点,却拒绝了解对方的宗教诉求。
 
  第二,理解的原则。在宗教对话和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倾听,更要“善解人意”,将对方的宗教观点弄懂,而不是粗暴地加以曲解,甚至用误解践踏对方的宗教感情。
 
  第三,尊重的原则。在宗教对话和交流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宗教理论和宗教习俗。消除那种非此即彼、非正即邪的机械态度,反对以狭隘的宗教感情替代理性的宗教智慧。
 
  在这样的原则下去做,宗教和宗教之间是可以协调的。不过,我们也得强调各个宗教的差异。 在宗教和宗教之间交流的时候,大家应该彼此说一些具有共同点的事情。作为佛教的法师,我们就说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劝人向善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这样,可以尽量达成共识,从改变社会人心的角度,让每种宗教都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在佛教的学修当中,我们明明是在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须讲一些宗教之间的差异,坚定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如果我们对信众说,佛教和基督教是一样的,那么结果就是可能把佛弟子度去信基督,但是不大可能把信基督的人度来信佛。因为信基督的人会说,你自己都讲了,你的佛教和我的基督教一样,我为什么要改信你的呢?同时,你既然说了我的基督教与你的佛教一样,你改信我的基督教不是天经地义吗?
 
  对于佛弟子,我们有责任告诉他们,修各种世间的善法以及希望将来上天堂,属于佛教的人天乘,只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部分而已。从解脱的角度说,这样做虽然是修行善法,但还没有生起出离之心,更没有生起菩提之心。天堂虽然美好,但是离不开三界,仍然没有超越生死与轮回。天堂显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追求的是更为上乘的境界——成佛之道。所以,我当然不会去信基督教,也不会劝大家去信基督教。人身难得,修行的机会难得,用这样的机会追求人天福报,就好比现在你已经拿到了一颗无上的宝珠,却非要先用这颗宝珠跟人家换一块糖来吃,然后你再一点点发家致富,挣一大笔钱把宝珠赎回来,这也太划不来了。
 
  总之,宗教和宗教之间的同异,要看跟什么人讲。有时候需要强调共同之处,有时候需要强调不同之处。不仅是宗教与宗教之间要这样,在佛教的教派之间也是如此。比如,学净土的时候,就老老实实说净土的好。试想,如果你一边念着“阿弥陀佛”,一边天天夸赞禅宗多好,人家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觉得你有点人格分裂。
 
  希望大家身心统一起来。别人的东西与我无关,他信他的基督,我信我的佛。不要强拉信基督的人来信佛,更不要劝信佛的人去信基督。不要招致人家的反感,不要害得人家种下诽谤三宝的恶业。对于宗教差异的问题,我们要有清醒而理智的头脑。既反对无限夸大宗教差异,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做法,也反对不辨差别,强作解人、简单“会通”。
 
  所以,我们主张,宗教与宗教之间对话的时候,要多说“同”,必须要“求同存异”。而在宗教内部,要多说“异”,以凸现自己所信仰宗教的殊胜,以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
 
  (编辑:tspsy-张茵 | 来源:宗教学)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