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学家如何看待道德与良知?

责任编辑:tspsy-沐沐  发布于2019-04-10 16:15   浏览次  
  心理导读:一个美德的行为或许会陷入虚无,但是接着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度量生命和灵魂的深度了:一个美德的行为经常会落到一个像五彩石一样的深谷里,在那里,我们的思想就会进入一种朦胧的境地。    ---www.tspsy.com
 
心理学家如何看待道德与良知?

心理学家如何看待道德与良知?
 
  1、命运无法触摸到的快乐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挖掘生活的内涵,我们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悲伤和无助的秘密所在。我们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终日里无所事事,过着懒散而愚蠢的生活,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毫无价值,不被所有人注意,远离爱情和友谊,他们不断地告诉自己自身一无是处,没有任何值得人们去爱的东西。但是,在智者的眼里,这样的时刻必须到来,那就是每一颗存在的灵魂都自豪地高声宣称自己应该得到世人的关注、世人的认同和世人的爱。这样的时刻必须到来,那就是他明白愚蠢、软弱和邪恶只是浮在肤浅的表层的东西;当他的眼光进一步向纵深刺透时,他将发现深深隐藏在底部的内在的力量、真理和美德。
 
  那些心灵被春阳抚照的时刻,被友情温暖的时刻,被美的精灵愉悦的时刻,被爱的纯真激励的时刻!那些洋溢着快乐和祝福的愉快时光,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当人性中的真诚和善良失去了向上的引导,当邪恶、卑鄙和丑陋开始抬头,阴险狡诈披上了忠诚的面纱,开始脱离充满欢乐的康庄大道;在尖锐和剧烈的绝望中,厌恶和憎恨变成了惟一的爱,并为自身挖掘着坟墓。然后,在没有任何怀疑的情况下。那些靠近优秀人群的人和那些悔罪的小偷一样将面对同样的情景;他们将同样拷问最卑贱的灵魂,并由此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者是一种沉寂而得救,真正的快乐将会降临,这是那种命运无法触摸到的快乐;就像它赋予苏格拉底的那样,它给予所有人的都是同样的湮没无闻,并使得每一个人都忘记了死亡之杯在太阳落山之前已经干涸。
 
  2、智慧的本质
 
  或许美德比罪恶更容易失败和令人失望;但是伴随着美德的失败和失望而来的不是黑暗和悲哀,因为它们仅仅趋向于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安慰和受到启发。一个美德的行为或许会陷入虚无,但是接着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度量生命和灵魂的深度了:一个美德的行为经常会落到一个像五彩石一样的深谷里,在那里,我们的思想就会进入一种朦胧的境地。随着那些邪恶的事件纷纷失败,人们的灵魂再一次地枯萎了;因此仁慈降落到了忘恩负义的土壤上,并引导它把它的眼光提升到大大超过爱或者宽容的高度上。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是不能有所收获的,即使有正义的围墙也不行。
 
  美德的最后一个姿态应当是一个天使冲开大门的姿态。我们应当欢迎我们的觉醒;因为如果命运的意愿是要我们始终把宽容从一个敌人那里传送到一个兄弟那里的话,那么我们就将会在没有意识到我们体内的所有春天的光彩时就进入坟墓了,而这些光彩是从那些我们永远不会后悔的不明智的仁慈下面发挥出来的。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围绕着生命的障碍力量进行一次最过瘾的较量时,我们就将死掉了。好事被浪费了,高尚的或者仅仅是忠诚的思想落在了贫瘠的大地上。这些也有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放出的光芒和美德中充溢的成功的光芒是永远不同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它们的不同的各个方面发现许许多多的东西。在有爱就必须成功的思想里当然有许多的快乐;但是更大的快乐存在于与成功之路并排着的向着真理奋进的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之中。
 
  一个面临死亡的哲学家曾经这样认为:“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人总是习惯于把他的荣耀建立在他的错误之中,并习惯于把真理看作是使他自身贬值的东西。这在某些时候或许比幻觉更加辉煌,但是它有成为真理的优势。在思想的整个范畴中,没有比真理更高尚的东西了。”在这里没有痛苦,因为对于聪明的人来说,真理没有痛苦。他在过去也曾经有这样的期望,他想像着真理或许能够搬动大山,爱的行为或许会永远使人心软化;但是今天他认识到根本不存在那样的事。是他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使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地位。他所主张的被他发现并非根源于他的灵魂之中的正义之爱不再是为了产生精神的硕果了,而是为了他体内绽放的生机勃勃的花朵而主张正义之爱,因为他深深地尊敬所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他对于不忠诚的朋友并没有任何诅咒,甚至也没有忘恩负义的举动。他没有这样说:“我比那个人好”,或者“我不会与那样的邪恶之徒同流合污的”。但是他从忘恩负义中得到了,教训,仁爱所包含的快乐要比感激所给予的快乐要多得多:快乐很少存在于个人身上,而较多地存在于整个生命的和谐之中。他在努力理解那些他所期望的东西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比他努力相信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要多一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喜欢那些突然在他的小茅草屋前消失并进驻天堂的乞丐。他醒来之后艰难地环视他的周围,在那个巨大的殿堂里寻找那些记忆中的、曾经在他的小屋里的肮脏的东西。壁炉、床、桌子、凳子和脸盆都到哪里去了呢?那守夜人的粗陋的火把还在他的旁边闪动着火光,但是它已经不能照亮高高的天花板了。小小的火苗把它们的微弱的火花照在附近的一个枕头上,而这个枕头是在黑暗中惟一能够看清楚的东西。
 
  但是渐渐的,他的眼睛开始习惯了他的新住所。他徘徊在各个房间之间,他的火把在黑暗中带给他的兴奋的心情就像在光明中带给他的兴奋心情一样深刻。最初,他本来在他的心里希望那些门槛不那么高,楼梯不那么宽,阳台不那么黑暗;但是当他一直向前走去,他感觉到所有的美妙和壮观都与他梦中的家不一样。他兴奋地发现这里的床和桌子并不是所有东西围绕的中心,就如同他的小茅草屋一样。这个殿堂的建筑格式并不与他的那些他所经历的各种悲剧的强加给他的习惯相投,这让他很高兴。他甚至开始羡慕那些战胜了他的希望的东西,因为它们使他的眼睛看得更深更远。圣人从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中得到了安慰,并因为它们的存在而更加强大,因为事实上找出所有存在物并在它的范围内接受它是智慧的本质所在。
 
  3、内在生活是建立在灵魂的喜悦上的
 
  内在的生活或许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正如外部生活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一样,内在的生活也是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在这些安静的领域里,最细微的事物或许也可以像最伟大的事物一样轻而易举地进入,因为通向那里的大门并不总是被智力所把守。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具备高深和渊博知识的人徒劳地撞击这扇大门,而目不识丁者却可以轻轻松松地长驱直入。内在的生活是最确定、最持久、拥有最高的美,它必定是内在的意识在灵魂中所有最纯净圣洁因素的帮助下日积月累地慢慢形成的。
 
  你几曾见过那些怀着野心和鬼胎的人有过真正的快乐吗?你几曾见过那些鄙视精神生活而无所建树的人有过真正的幸福吗?但我绝不是教你去过一种兽类的、无所事事的生活,而是希望你去种植自己的花树,收获它们的甘甜。那些认识到生活必须由每天的每一件零碎小事来滋养的人是富于哲学智慧的:他所遭到的欺骗或背叛只会有助于促进他的智慧;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邪恶念头只会转变成点燃爱的火焰的燃料。那些最终能够在生活的痛苦磨难中看到足以照彻他的灵魂的光明的人是富于哲学智慧的;他们的眼睛从来不停留在那些为他们带来阴影的人的身上。更智慧的则是这样一些人,对于他们来说,悲伤和欢乐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意识的增加,同时还为他们带来了有关某些还优越于意识的存在的知识。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实际上也就是达到了内在生活的巅峰,他们所散发的光芒帮助和引导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艰难跋涉、不懈攀登。
 
  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可以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不是那么险峻壮观的山谷里,生活的火焰几乎是暗淡无光的,但或许也可以找到庸俗的快乐。在那样的一些地方,存在的意义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但心灵却可以找到暂时的避难之所。有一些人会本能地为自己塑造内在的生活。也有这样一些人。由于丧失了自我的主动性或智力,永远都找不到通往他们心灵之门的道路,也永远都意识不到他们的避难之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所在;然而,他们的行动却和那些有着完备智力、能够充分地权衡利弊的人们的行动完全一致。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只渴望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渴望和追求它们,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丝毫不怀疑美好和善良是最崇高的意识之惟一固定的目标。
 
  当我们的灵魂变得美好时,内在的生活就开始了,它和我们智力的成熟度完全无关。这种内在的生活永远都不可能在邪恶卑鄙的环境中形成,它和一切罪恶都是格格不入的。对于那些灵魂中丢失了人性特有的真诚和高贵的人来说,他们是永远都不可能指望拥有内在的生活的。他或许对自我有着完全的认识;他或许也清楚自己为何要逃避美好;然而,他却只能是徒劳无功地在那儿找寻避难之所,找寻内在的力量,找寻无形的喜悦的财富,对于他来说,惟有找到和拥有这一切之后,他才有可能无所畏惧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坦荡磊落地进入自己的心灵。因为内在的生活是建立在灵魂的一定程度的喜悦基础上的;而如果说一颗灵魂不曾拥有什么纯净圣洁的东西,不曾爱过什么美丽高贵的事物,那么它是永远都不可能快乐的。在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它或许会犯错误,但比起那些从来没有获得过选择机会的灵魂来说,它远远要比它们更为快乐。
 
  4、正义存在于灵魂深处
 
  那些因为他手中的权力而产生许多受害者的卑劣之人,他们的快乐或许是不能从暗淡与肮脏中赎回的,除非通过燃烧在他体内的怜悯的思想才能做到。有时候,邪恶好像被迫从美德中乞求一线光亮,来照亮它的成功之路。对于一个人而言,在仇恨中微笑而不能在借来的爱中微笑,这可能吗?但是这一微笑却是短暂的,因为在这里,就像任何地方一样,没有内心的不公正。
 
  在灵魂的深处,幸福的极点总是与正义与慈善的极点保持水平的——我这里使用的正义与慈善都是中性的词,因为事实上在正义之外如果仅仅计算它所带来的财富而其他却一事无成的话,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慈善或者爱呢?那在邪恶中竭尽全力追求幸福的人,其实他还没有站在一边观看和非难幸福的人幸福呢?然而他追求的目标却和正直的人是一样的:他也是追求幸福、安宁和确定的。什么才有利于对他进行惩罚呢?我们不会去责怪穷人,因为他们的家园算不上是天堂;他们被迫生活在茅草屋里的现实已经足够悲惨的了。
 
  那些拥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的人知道,即使在最不公正的人的心灵中也仍然有正义存在;正义,和她的所有特质,即她的永远不会存在的外衣和她的神圣的行为。他知道即使是罪孽深重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也有着一杆平衡安宁和爱的秤杆,有对生命的意识,这一点就和那些哲学家、圣人或者英雄的灵魂一样;它注视着地球和天空的笑容,并同时意识到了那些笑容被摧毁,被侮辱,被毒杀。或许我们注意那些在宇宙中的根本就不留意的正义并没有错;就像蜜蜂在世界各地采摘那些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是蜜的花蜜并没有错一样。但是当我们既然知道外部的正义是不存在的,而又对它抱有希望的时候,我们却是错误的。我们内部的正义已经足够了。所有的正义都永远在我们的灵魂里被衡量和判断。
 
  (编辑:tspsy-张茵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