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遇到坏人怎么求救最有效?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6-04-13 13:18   浏览次  
  心理导读:女性独自一人在外遭遇意外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在和颐酒店发生的事件又一次引起广泛女同志的恐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平平安安,但是如果,出门真的遭遇不幸,要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来救你呢?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遇到坏人怎么求救最有效?
心理咨询师:遇到坏人怎么求救最有效?
 
  一、新闻事件
 
  2016年4月3日,从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女士弯弯(化名)表示,4月3日在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后被抓住头发用力撕扯,在该女士大声呼喊后,围观者逐渐增多,受害者被一女顾客搭救后,陌生男子逃走。
 
  女性独自一人在外遭遇意外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在和颐酒店发生的事件又一次引起广泛女同志的恐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平平安安,但是如果,出门真的遭遇不幸,要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来救你呢?
 
  二、心理解读
 
  要想知道如何成功求救,首先要知道可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的旁观者是怎么想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Nancy Eisenberg广泛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在这其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从求助者发出求助到助人者做出助人行为共有三个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和行为联系阶段。在一个人帮助他人前,TA一定首先会注意到求助者处于某种困境之中,并确认他有某种愿望和需要。在确认自己心意的阶段,分为两种情况:在紧急的情况下,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的驱动,其他因素相应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非紧急的一般情况下,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对助人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在助人意图出现之后,助人的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会确定助人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关于旁观者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结合上述的模型,在第一个阶段,求助者可能会遇到的阻碍是:旁观者的去个性化导致的责任感不强。在人群中,个体的身份是模糊的,自我觉知的能力减弱,责任感也随之下降。如果求助者只是大喊,眼睛在旁观者中来回游荡,无法激起助人者内心的责任感。助人者只会觉得,求助者在向我们求救,但是TA却没有明确地向我表达愿望和需要。
 
  TIP:在深陷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要漫步目的地寻求帮助,而是尽可能地锁定一两个人,用眼神向他们传到自己的愿望和需求。
 
  在第二个阶段,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否激发助人者的情感驱动很关键。例如很多助人者在助人后被问及为何要助人,回答大多是“当时没想那么多,觉得TA很危险,需要帮助。”或是向与自己有高相似的人求救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研究发现,相似性容易引发喜欢,喜欢容易引发共情,共情容易激发帮助行为。就像和颐酒店的案例一样,在女子求助时,旁边走过了保洁人员、多名房客,最终向求助者伸出援手的还是一位女房客。
 
  TIP:在深陷紧急的困境时,要充分激发助人情感动机,寻找和自己有相似性的旁观者。
 
  在第三个阶段,最大的阻碍可能在于求助者要在危机的情况下挑准有能力的助人者。助人者的能力、助人者当时是否有时间压力、环境的变化都会成为最后一道阻碍助人者助人的障碍。求助者要确定助人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自己,如果助人者的力量也不过以卵击石,那么求助必然不会成功。如果助人者匆匆而过,可能是在赶一个会议,或是急着回家,那么这样的人也不会是理想的求助对象。
 
  TIP:在深陷困境时,一定一定要挑准合适的求助者。
 
  有网友在微博上戏谑地说道:“如果遇到这种自称是自己老公或者男友的男子拽着自己的情况,可以掀翻周围的小摊,或是抢了并摔坏路人的手机,那么小摊主或路人必定不会轻易放过你,这时,你就可以让那个自称老公或男友的人赔偿。这样不法之徒只能顾着逃之夭夭了。”或许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是个好办法。
 
  不管是男是女,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冷静地应对困境,理智地求助,才能提高逃出生天的可能性。
 
  三、参考文献
 
  [1] 邹莉.不同情境中求助者求助方式与旁观者态度对初中生助人行为的影响.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Nancy Eisenber. Altristic Emo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86:188-212.
 
  [3] Nancy Eisenber & Paul Mussen.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150-159.
 
  [4]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48-380
 
  (文/朱丽莎,祝卓宏 |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