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留守儿童不应该被标签化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6-03-29 14:15   浏览次  
  心理导读:早期很多教育、心理、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前提假设都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认为留守经历使儿童产生了心理问题,调查结果也确实显示了: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自尊较低、情绪较不稳定、表现出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等。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留守儿童不应该被标签化

心理咨询师:留守儿童不应该被标签化
 
  一、新闻事件:
 
  3月26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在天津大学一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研讨会上透露,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留守儿童问题早就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很多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支教群体等都将目光放在留守儿童身上。为了引起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被很多媒体贴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但他们真的是问题儿童吗?我们需要对这些标签审视一下。
 
  二、心理解读:
 
  早期很多教育、心理、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前提假设都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认为留守经历使儿童产生了心理问题,调查结果也确实显示了: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自尊较低、情绪较不稳定、表现出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等。但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比如大部分只是个案研究,容易以偏概全;只将留守群体与非留守群体对比,而将普通儿童正常的心理表现视为留守儿童的特有现象;除了留守经历,造成心理问题的还有儿童的个性特征、家庭经济状况、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很多因素。
 
  后来逐渐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等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并无差异,孤独、抑郁、自卑、逆反等现象在非留守儿童身上同样存在,懂事、乖巧的留守儿童也大有人在。研究者们还意识到尽管“问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但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或者“污名化”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上有很多现象或效应都可以告诉你贴标签或“污名化”可能带来的危害,如自我验证理论的自我证实恶性循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暗示效应,以及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情境影响等等,在此不多做解释,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查看。总之,从“问题”视角的过度关注可能会造成留守儿童的被歧视感、被排斥、过度自卑、缺乏生活学习的动力等心理问题或行为。同时,父母可能会产生的自责、纠结等心理问题,这对本身就缺少父母关爱、照顾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代浪潮——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和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都主张用积极的、非评判的、功能性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尤其是问题、挫折和困难等。对于留守儿童,我们更应该用不带评判的、没有偏见的、真诚的态度去充分发掘和利用留守儿童自身的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温暖、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的生长环境。
 
  留守本身不是问题,毕竟人生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无法控制的挑战和选择。一项对父母与留守儿童通过手机等交流沟通的调查研究(2015年)发现:父母们会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互动交流、表达情感。另一项对在外打工的父母们的需求调查研究(2016年)发现:即使外出,父母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对孩子的抚养者角色,他们仍然希望与孩子建立情感交流和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更不等同于问题儿童,父母、学校及社会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消除心理的不良因素,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
 
  此外,留守儿童自身的内在成长力量不可小觑,在遭遇逆境时,有助于个体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被有的研究者称为心理弹性(Resiliency),在ACT中,我们称之为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最近发表在《国际社会精神病学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上的一项对2968名中国大学生(其中1063名,35.8%有一年及以上的留守经历)的研究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说是,通过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性别:女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童;(2)年龄:父母外出时儿童的年龄越小得分越低;(3)父母外出情况:父亲外出的>双亲均外出的>母亲外出的;(4)与父母团聚频率:团聚的频率越低,心理弹性越低;(5)父母在外时间:2年以内>2~5年>6~10年>10年以上等。当然,这些同样是对样本的平均结果分析,并未考虑个体差异,需要注意但不可以偏概全。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父母真诚的关注和关爱,让他们知道,他们与其他所有孩子一样,都是被爱着的、都有通过努力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
 
  了解更多:
 
  [1] LIU, L. P. (2015). Migrant parenting and mobile phone use: Building qu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left-behind” children(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 Shi, J., Chen, Z., Yin, F., Zhao, J., Zhao, X., & Yao, Y. (2016). Resilience as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3] To, S. M. (2016, July). Is Mobile Parenting Possible?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 Mother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ird ISA           Forum of Sociology (July 10-14, 2016). Isaconf.
 
  [4] 罗静, 王薇, & 高文斌. (2009).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7(5), 990-995.
 
  [5] 裴菁菁. (201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 教育教学论坛, (25), 149-150.
 
  (文/王分分,祝卓宏 |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