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疫苗事件引发的恐慌与反思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6-03-29 14:06   浏览次  
  心理导读:人类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技能,那就是能在少数几个经过训练的刺激关系基础上,通过运用相互推衍、联合推衍这两大特技,将心理世界的这些情景线索编制成复杂的关系框架网络。由于短时间内,各种关于疫苗的新闻报道相继推出,加之当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因而年轻的父母们很容易在大脑内形成一个关于疫苗的负面关系框架。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疫苗事件引发的恐慌与反思

心理咨询师:疫苗事件引发的恐慌与反思
 
  一、新闻事件
 
  近日,有关“问题疫苗”的报道持续发酵,一份来自于2013年,题为《疫苗之殇》的某媒体所属图片专题也在各种社交媒介被大量传播,引发了空前的“闻疫苗色变”恐慌。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及时地澄清:这批不当存储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病变,但是仍有不少小孩的家长在为是否继续给孩子接种疫苗而纠结,因为“问题疫苗”事件使父母们开始对疫苗本身的安全性产生质疑。那么,人们是如何陷入恐慌的呢,恐慌情绪对于个人而言又可能意味着什么?
 
  二、心理解读
 
  “问题疫苗”事件带来的影响早已不只是政府监管问责和惩治犯罪本身这么简单,它造成的大众认知混乱,阻碍了本该采取的对问题内核追问的步伐,从而逐渐演变成对正规的安全疫苗都持有怀疑态度的大范围恐慌。
 
  1、被放大的恐慌
 
  有关“问题疫苗”的报道为人们认识这一事件提供了重要的情景线索。人类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技能,那就是能在少数几个经过训练的刺激关系基础上,通过运用相互推衍、联合推衍这两大特技,将心理世界的这些情景线索编制成复杂的关系框架网络。由于短时间内,各种关于疫苗的新闻报道相继推出,加之当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因而年轻的父母们很容易在大脑内形成一个关于疫苗的负面关系框架。形象点说,倘若告诉你,“非法疫苗”包含于“疫苗”,那么大脑就会自动脑补出“疫苗”中包含“非法疫苗”,又如假若告诉孩子在患重病前接种过疫苗,那么大脑就会自动推演出是在接种疫苗后孩子就得了重病。而联合推演即大脑在两两关联的三个事物之间自动产生新的关系,如A〉B,B〉C,我们会自动的推衍出A〉C。在各种辟谣贴还未出来之前,这个事件中就的具体表现则为:如果孩子接种到非法疫苗,孩子不仅不能获得有效免疫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如不能获得免疫就极易遭遇感染,而一旦遭遇感染就很难治愈,不能被治愈的话,孩子的生命就面临危险……此外,已有疑似因接种疫苗导致严重后遗症的多例病患——在这种时间顺序上进行相互推演(虽然他们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也强化了人们对预防接种的疑虑……上述的这些思考内容只是人类头脑关系框架中的冰山一角。
 
  于是,接种疫苗就成为了一种看似足以致使高风险的行为。处于关系框架中的刺激条件,其与心理有关的功能也在关系框架中不断传递。换句话说,“疫苗”已成为各种并发症或严重后遗症的代名词,具有同疾病或毒药一样的危险特性,正是这种特性放大了我们的恐慌。想想吧,人类的这种技能是多么的不同凡响,可以仅“从事实或者前提中做出推断”,而不必从直接经验中获得就能做出相应的复杂行为反应。
 
  2、受规则控制的行为
 
  这种关系框架网络往往通过一种“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各种内在或者外在的规则。当我们的行为是间接地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或在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则基础上形成时,心理学家就把这种行为称为“受规则控制的行为”。当然,规则非常有用,人们不用通过行为后果进行直接学习或当行为后果有危险时也能有效地做出反应。但是规则也使人更不敏感,变得更迟钝,对规则里没有描述的情境变化无法觉察,从而产生了僵化行为。例如,如果遵从这样一个规则:不打疫苗是避免疫苗不良副作用的最佳方法。那么即便在面临着高几率疾病感染的情境,为了严格地遵守那一条规则,人们也不会考虑选择接种疫苗去避免某些严重疾病的感染。
 
  3、认知融合
 
  人类行为越来越多地被自身思维的文字内容支配,直接经验扮演的角色就越来越小,此时人的行为是僵化的,认知融合便出现了。人们把推演出的各种不良后果的文字描述(致残,感染等描述)当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做出反应。致使其产生的认知融合(接纳承诺疗法理论六大病理模型之一)则要为人们的恐惧情绪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4、请看到内心的真实需求
 
  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说恐惧情绪是不好的,恐惧情绪也有着它积极的功能。我们应该跳出恐惧的情绪,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觉察到自己恐惧情绪的背后,其实还有对获取信息尤其是对医学常识的求知欲,渴求这些脑海中萦绕不觉的疑问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
 
  信息时代,我们要不带评价的觉察信息,意识到自己的所见所闻不等于事实的本来面貌,甚至更应认识到它们也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而不要被信息绑架。唯有此才能让我们从情感的反应中抽离出来,更加智慧地觉察生活,不被头脑“欺骗”,不被谣言“忽悠”。
 
  了解更多
 
  [1] Hughes S J, Barnesholmes D.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gnition[J]. Hotetsu Rinsho Practice in Prosthodontics, 2015, i(Spec issue):183-6.
 
  [2] Solé E, Tomépires C, Vega R, et al. Cognitive Fusion and Pain Experience in Young People.[J].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2015, 4(1-2):42-3.
 
  (文/崔云龙,祝卓宏 |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