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如何告别经验的误区?

责任编辑:tspsy-桔子  发布于2015-08-16 18:19   浏览次  
  心理导读: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比如很多人对非洲的第一反应是热。迷信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指盲目地相信一些不实在、缺乏事实基础的事物或观点,迷信行为则是指以迷信为认知基础的行为和实践,比如老一辈的很多月子陋习。为什么刻板印象和迷信行为层出不穷呢?除了社会文化因素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人们的思维策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如何告别经验的误区?

心理咨询师:如何告别经验的误区?
 
  一、新闻事件:
 
  近日,“武汉的夏天让非洲的留学生受不了,纷纷选择回国避暑”的事件让人产生“武汉和非洲的夏天到底哪个热”的疑问,专家告诉我们非洲并不是酷暑的代名词,它也有凉快地,是什么让我们对非洲产生了上述的误解呢?此外,有微博网友爆料上海有产妇中暑死亡,矛头直指月子陋习,为什么一些旧观念仍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呢?前者是刻板印象,后者是迷信行为,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相同的心理认知因素呢?
 
  二、案例分析: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比如很多人对非洲的第一反应是热。迷信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指盲目地相信一些不实在、缺乏事实基础的事物或观点,迷信行为则是指以迷信为认知基础的行为和实践,比如老一辈的很多月子陋习。为什么刻板印象和迷信行为层出不穷呢?除了社会文化因素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人们的思维策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思维策略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活动中,根据一定要求和情况而采用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它直接控制在何种时候应使用哪些知识技巧,以及怎样使用这些技巧。现代认知心理学按思维的搜索方式把思维策略分为系统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系统式策略是一种按逻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求遵从一套清楚的、固定的且能保证解决问题的步骤,该策略经常以效率为代价,需要对所有的可能性都进行尝试。而启发式策略则是一种单凭经验来做的、不正式的、直觉的并且经常是推测的策略,人们只考虑少数的信息甚至是单一的信息就形成了需要的判断。由于启发式的信息加工过程较于系统式所需要的认知努力程度更少,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优先选择启发式策略,这是形成刻板印象和迷信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启发式策略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经验的产生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在一个语境(包括了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等不同维度)下所产生的经验及其建立起来的规则在另一个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并不适用。
 
  我去了非洲的某一个地方,发现那里很热,但我不能说非洲所有地方都热,这是不同的空间;
 
  我在夏天感到很热的时候出门容易晒黑,但我不能说“天气热”是“黑皮肤”的原因所以黑皮肤人居多的非洲天气热。也许人类诞生之初确是受此影响,但现在来说遗传才是黑皮肤的重要原因,况且在我们自己身边也存在肤色的差异,这是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以前天气寒冷的时候没有任何保暖设备,坐月子的产妇容易受寒,老一辈观念认为要“捂”月子以避免受寒,同时又有几个产妇洗澡后受寒而腰酸背痛,但不能说所有的产妇坐月子都要捂、都不能洗澡,毕竟如今我们都洗热水澡,洗完也会用干毛巾擦干,不存在受寒的问题,这也是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再比如,我在家里可以跟爸爸撒娇让爸爸给自己零花钱,但在工作单位里就不能跟老板撒娇让老板多发点工资,这是不同的空间和人际关系。
 
  可见,当我们所处的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等即所在的语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原有的经验和规则可能就会被打破了,如果我们还按照原来的经验进行活动,就会出现类似于新闻事件中的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对坐月子的旧陋习等经验误区。
 
  有人可能会说,经验有时候也很有用啊。没错,我们需要经验,启发式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认知效率,那怎么避免经验的误区呢?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觉察当下的能力了,及时觉察变化的语境,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之上灵活应对、建立新的能够适用新语境的规则。
 
  了解更多:
 
  [1] Bargh, J. A., Chen, M., & Burrows, L. (1996).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2), 230.
 
  [2] Chaiken, S. (1980). Heuristic Versus Syste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Use of Source Versus Message Cues in Persua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9(5), 752-766. Retrieved from SocINDEX database.
 
  [3] Leigland, S. (1996).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ngoing verbal behavior: Reinforcement, verbal operants, and superstitious behavior.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13, 79.
 
  [4] 接纳承诺治疗之一:觉察当下,接触现实.朱丽莎,祝卓宏: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8d4e00102v9jj.html
 
  (文/王分分,祝卓宏 | 来源/科普博览)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