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条件反射与习惯养成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4-06-30 06:23   浏览次  
  
  心理导读: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的普及,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动漫电影、图书游戏、微博短剧……直到有一天老爸在看电视的时候,我跟着看了一眼才发现,这演的哪儿是小品啊,分明是活生生的心理学案例。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条件反射与习惯养成

心理咨询师:条件反射与习惯养成
 
  一、帽子我也害怕
  
  《警察与小偷》小品伊始,当老大魏积安掏出警察帽的时候,这个小品中的心理学知识便开始了。
  
  虽然巴甫洛夫一直否认自己是个心理学家,但是他和他的狗对心理学的影响却不能忽视。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经典条件反射大家耳熟能详,一狗一铃一饭盆,但这只是其基本范式。在其范式之上还有许多研究,比如用500赫兹的声音和狗流口水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之后,再用其他频率的赫兹试探狗狗。结果是,接近500赫兹的声音易让狗狗流口水。这种现象,就是泛化。
  
  在小品中,陈小二见到警察帽立刻吓得一激灵。老大怒斥,这是帽子。小二弱弱地回了一句,帽子我也害怕。这就是条件式恐惧的泛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惧你若到情深处,哪怕是你的衣服,也会吓得我腿肚子转筋。
  
  当然,更让陈小二害怕的还在后面,一个“事儿妈”的真警察来找自己借火。在给“真猫”点火的那一刻,小二的心率肯定爆表无疑。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怕警察怕到连帽子都怕的小偷,最后居然能自信地“当”一名警察。这里面体现了条件发射中的另一个现象:消退。
  
  虽然小品中将恐惧消退的过程进行了艺术的夸张,许多时候恐惧不会那么轻易、迅速地消失,但是有一点却没被夸张,那就是后天习得的恐惧完全可以消除。
  
  二、我是警察
  
  仅凭着一身衣服和朱时茂的几句教育,陈小二就已经完全入戏成为了一个“标准的警察”。也许当看到此处你会不禁摇头,“这毕竟是小品,现实中怎么能出现这种事儿呢?”可事实上,现实中真的可以上演这种事儿。
  
  还记得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吗?一群善良的普通人在扮演狱警的实验中,俨然从骨子里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暴力执法者,侮辱、殴打着同是志愿者身份的囚犯们。
  
  和斯坦福监狱不同的是,小偷变警察的过程中没有高度仿真的情境,也没有群体带来的压力。小二能接受“我是警察”的假象,更多的是来源于心理暗示。虽然很不合身,但是带有符号含义的制服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暗示力。再之后,朱时茂打着“看不惯我就要说两句”的口号,悉心教导小二应该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心理学早已发现,认知指导行为,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比如威廉·詹姆士那句:“如果你不开心,那么,能变得开心的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开心地坐直身体,并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话及行动。”
  
  在朱老师“警察速成课”的言传身教下,小二在认知上终于接受了“我是警察”这一暗示,并在之后立刻得到了亲身实践。
  
  当我们嘲笑小二入戏太深的时候,可曾想过自己也曾千百次在暗示中扮演了别人
  
  关于暗示,这里再补充两点。根据@西瓜轻轻童鞋提供的资料,易受暗示的人更易受外界的影响。陈小二胆小怕事,即使越狱一看就知道只是个从犯,而老大让他装警察的时候,他还在嘴里念叨“大哥,咱在里头住了不少日子了,得有点法制观念……”此外,还记得当路上没有行人和车辆的时候,小二独自指挥交通的滑稽表演吗?这不禁让我想起,表演型人格本就是易受暗示的人格特征。
  
  三、我是小偷?!
  
  当然,一个演员演技再高,也有些小习惯很难改变。正是这些没掩盖住的小习惯,让陈小二最后被捕。
  
  习惯1:客气。一开始朱时茂借完火,本来是要走的。但是陈小二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不再聊会儿啦?让朱时茂很自然地留在这里。这也让后续的种种情节成为了可能。
  
  习惯2:本人陈小二,男,24岁……这段自我介绍,陈小二说过两次,两次都是脱口而出。虽然第一次说出来,朱时茂以为他是幽默,但根据后来的剧情,这一段介绍显然加重了朱时茂对小二身份的怀疑。
  
  习惯3:钱包。即使小二很害怕警察,但是在见到朱时茂的时候依然没忍住顺手牵羊,也正是这一点,才让朱时茂发现陈小二是一个小偷。
  
  习惯,实际上就是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比如我们见面习惯问“吃了吗”,睡前习惯上趟厕所。一系列行为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慢慢建立了稳定的条件反射,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个习惯。若非格外注意,这些习惯的行为早已不受我们大脑控制。说白了,就是不走脑子。而一个建立了的条件反射,想让它消退,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说变就变的。这里陈小二习惯性地偷了警察的钱包,自然也是合情合理合心理的。
  
  虽然在前面和大家提到过,这部小品中陈小二“警察恐惧症”的消失略快,但对于习惯的运用却也算是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正名了。
  
  四、最后的碎碎念
  
  小品也看了,笑也笑了。陈佩斯饰演的小二虽然滑稽,却也有让人温暖的地方。当小二和朱时茂帮助一个路人后,小二不禁感叹:干咱们这行真是不错,你看人家对咱多尊重啊!大家再想想,后来小二帮助路人后满面的笑容。这时候,你还觉得小二之所以能如此入戏演警察,单纯是因为暗示吗?至于此时你应该想到哪位心理学家,自己看评论吧。
  
  (文/小明  来源:唐山心理论坛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