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4-06-15 09:14   浏览次  
  
  心理导读:很多调查研究揭示,咨询师在产生职业耗竭之后都会有强烈的离职倾向,他们或者打算另外从事与心理学无关的职业,或者准备在除心理咨询之外的其他心理学领域中寻找新的职位。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

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
 
  职业耗竭(occupational burnout)作为一个术语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用来描述“由于在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落、疲惫和耗尽感”,后来Maslach 将职业耗竭定义为“发生于人际工作者(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的一组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状(Maslach & Jackson,1986)”。情感衰竭维度是指在情感资源上的损耗,感到自己无法继续投入;人格解体维度是指对当事人所产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和感觉;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是指消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感到不满的倾向。这种包含三个维度的定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职业耗竭相关理论的提出,对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职业耗竭的研究对象最初从人际工作者开始,后来逐渐扩展到各种职业人群。而心理咨询师由于其独特的职业特点,引起职业耗竭研究者广泛而持续的关注。近20年来,国外学者对这一人群职业耗竭的发生率、症状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详尽的描述,而且他们进一步将心理咨询师细分,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揭示出重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文拟对国外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做出贡献。
  
  1、国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发生率
  
  国外的研究者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发生率进行了持续的调查:1985年,Farber对全美临床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调查发现有36%的咨询师感到中等程度耗竭,6.3%的咨询师感到重度耗竭,61.2%的人表示压力太大;而在1986年,Hellman、Morrison和Abramowitz对全美职业心理咨询师的调查发现78%的人对自己的咨询工作感觉舒适;1988年,Ackerley、Burnell、Holder和Kurdek的调查显示,39.9%的咨询师体验到严重的情感衰竭,34.3%的咨询师在人格解体维度上水平也很高;1989年,Raquepaw和Miller的调查结果显示咨询师仅处于低到中等的耗竭水平;1998年,Kee、Johnson和Hunt的研究发现分别有20.8%和43.8%的咨询师处于重度和中度耗竭水平;1999年,Vredenburgh、Carlozzi和Stein的研究同样显示,大部分咨询师都处于中等或低耗竭水平;2000年,Persing的调查结果发现处于耗竭状态的咨询师比例仍然在40%以上。
  
  2、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相关影响因素
  
  2.1 人口学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理论取向是职业耗竭的研究者们最常考察的几个人口学因素,但是调查结果却各有不同。
  
  (1) 部分研究显示,年龄与职业耗竭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而更多的研究发现,年龄因素与职业耗竭呈负相关。一个普遍认同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较大的咨询师能够学会更多更成熟的应对技巧,并且会发展出与年轻的咨询师不同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期望,而这些因素可以降低产生职业耗竭的风险。
  
  (2) 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咨询师在情感衰竭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性咨询师,而在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则显著高于女性;其他的研究则没有发现这种关系。性别差异对职业耗竭的影响仍不清楚。
  
  (3) 婚姻状况对职业耗竭的影响也没有一致的结论,较早的研究发现离婚或单身状态与情感衰竭维度有正相关,后继的研究却未能验证这一结论。
  
  (4) 咨询师的理论取向不会影响其职业耗竭的状况,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论流派的咨询师都会有很高的职业耗竭风险。
  
  2.2 工作特点相关因素
  
  在工作特点相关因素对职业耗竭的影响上,研究者们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结论。
  
  (1) 研究者一直发现,受雇于私立机构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水平显著低于在学校、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等公立机构任职的咨询师,前者感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而体验到更少的工作压力。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一系列的工作环境特点决定的:比起公立机构,私立的心理健康机构往往会赋予咨询师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更加自主地管理自己的业务,而承担相对较少的科研、教学等业务,并且收入也较高。
  
  (2) 工作量(接待来访者的个案数量)同样是影响职业耗竭的一大因素。前期的研究发现咨询师的工作量越大,他们在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就越高,但是也会同时在个人成就感维度有更高的得分。有学者解释道,当咨询师接待的个案增加时,他们会感到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帮助他人,尤其在私立机构中,这还意味着咨询师还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工作量增加会使咨询师的个人成就感上升。后期的研究发现,工作量并不会直接导致咨询师的情感衰竭或人格解体的症状更加严重,咨询师对自己工作量的主观感受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关键因素。如果咨询师实际的工作量比自己期望的要多,这种情况下才会导致职业耗竭水平的上升。其他的学者也通过研究证实,工作量与情感衰竭、人格解体维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3) 研究证实,收入越高,职业耗竭的水平越低。不难理解,收入的增加会提升咨询师的个人价值感,从而使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升高,耗竭水平降低。
  
  (4) 若干咨询师作为一个团队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影响其职业耗竭的水平。研究发现,团队友谊与同事关系都和情感衰竭维度呈负相关,和个人成就感维度呈正相关。一个良好的团队,不但能给个体咨询师提供足够的支持,也会使各个成员之间互相提供和学习应对工作压力的有效方式。
  
  2.3 咨询相关因素
  
  咨询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实施心理咨询,研究者们对咨询相关因素与职业耗竭的关系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1) 来访者的消极行为往往会给咨询师带来不少压力,通过研究这一因素也被证实会直接增加咨询师的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症状,但同时也会增加咨询师的个人成就感。虽然这样的来访者很难处理,但是如果咨询师能够有效帮助这些个体取得进展的话,咨询师同样也会得到更高的成就感。
  
  (2) 社会支持因素对职业耗竭也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缺乏支持会使咨询师的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症状更加严重,使个人成就感明显降低。同其他职业人群一样,社会支持因素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水平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3) 此外,对咨询缺乏控制、过度卷入咨询和职业困惑也都会增加咨询师的职业耗竭水平。也就是说,当咨询师发现自己不能良好地驾御咨询,无法有效地控制咨询的相关因素,或者感到自己比来访者在咨询中投入得更多,甚至无法合理地解释咨询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容易产生职业耗竭。
  
  3、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症状特点〖HTSS〗
  
  3.1 咨询师个人
  
  (1) 很多调查研究揭示,咨询师在产生职业耗竭之后都会有强烈的离职倾向,他们或者打算另外从事与心理学无关的职业,或者准备在除心理咨询之外的其他心理学领域中寻找新的职位。例如,Ackerley et 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有21%的咨询师表示他们将在与心理无关的行业中重新找一份工作;2004年,Mehta同样发现有47%的咨询师显示出很高的离职倾向。
  
  (2) 其他研究还发现,职业耗竭的产生会增加咨询师陷入法律诉讼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职业耗竭产生的危害使得咨询师降低自己对来访者及整个社会福祉的需要和能力,以致于他们不能一如既往地提供有效的帮助,甚至会出现诸多判断上的错误,致使咨询效果不断下降,而来访者自然会有更多的抱怨和不满,从而导致法律诉讼的发生。
  
  (3) 大量的研究表明职业耗竭同样会对咨询师的家人产生危害,处于耗竭状态的咨询师往往会产生婚姻、亲子关系等家庭方面的问题。Zur总结了咨询师的家人最容易遭受的一系列伤害:家人在向咨询师诉说家庭里的琐事时,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及时的反馈,因为咨询师的精力似乎已经被每天的咨询工作所耗尽;家人出现的口误以及所做的梦可能会被咨询师抓住机会分析一番,这会导致双方的不信任;咨询师在提问和辩论方面的职业技能往往会让家人无法应付,尤其是小孩子,他们更希望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父母能以一种最普通的方式来跟他们对话;咨询师在咨询中有极强的保持中立的能力,而这一点也很容易在咨询师的家庭生活中流露出来,咨询师经常会通过使用术语的方式拉开与家人之间的距离;咨询师被要求拥有无条件的理解和接纳的能力,但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家庭互动之时,家人会感觉自己在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父母或配偶的无限理解和接纳之下,根本无法发泄出自己的沮丧、愤怒等情绪;咨询师习惯于给自己的家人“贴标签”或做出诊断,这往往会给家人造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产生更糟糕的后果;由于职业的保密原则,家人几乎无法分享咨询师的工作生活,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咨询师不太愿意在咨询室之外与来访者相遇,这就会使咨询师回避外出一些聚会等社交活动,同时,这也使得家人的社交活动受到了限制;家人往往会非常嫉妒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有些咨询师的孩子的愿望就是长大之后做一个“病人”;由于咨询师处理的大部分是一些痛苦、创伤和危机性事件,这使得家庭事务看起来极为琐碎、渺小,而家人往往不得不通过“制造危机”的方式来引起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父母或配偶的关注;除此之外,咨询师的家人最常遇到的伤害就是他们经常被当作“病人”来看待。
  
  3.2 来访者
  
  来访者受到的伤害直接与产生职业耗竭的咨询师相关,因为根据Mehta的研究,这些咨询师往往只能为他们提供非常糟糕的服务。一个处于耗竭状态的咨询师,由于他自己无法保持足够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注意,所以他也没有办法准确地理解和同感来访者。来访者也会感到咨询师没有理解自己的表达,这样反而会增加来访者的焦虑、不安或攻击。尤其是人格解体症状,它会让来访者受到更直接的伤害:来访者会感到患有人格解体症状的咨询师不够礼貌、目光交流减少、经常被打断、说教增多、咨询时间缩短,咨询关系受到严重损害,更有甚者,来访者可能会受到处于高度耗竭状态的咨询师的攻击,引发严重的法律、道德冲突。心理咨询的工具本就是咨询师自己,而一个不好的工具是根本无法让来访者受益的。
  
  3.3 组织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推断,任何一个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组织都会因为咨询师的职业耗竭问题而大伤脑筋。咨询师的离职会使组织受到人才流失的损失,并需要增加投入用以新咨询师的培养;咨询师的糟糕服务会使来访者不满,使整个组织的效率大大降低;发生于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法律、道德冲突更会使一个组织的声誉受到极大损害。
  
  4、 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易感因素
  
  心理咨询师曾被Sigmund Freud称为“不可能的职业”,而这一职业本身的特点就使得咨询师具有职业耗竭的高发率和易感性。大量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atrick在1981年对心理咨询的职业特点进行的总结:反复与人接触、剧烈的人际互动、长期的卷入和给予者的角色。
  
  Zur更为详细地描述了咨询师容易产生职业耗竭的职业风险: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独自面对来访者工作,他们所处理的大部分都是人们的危机和痛苦等消极情感,但却必须给来访者提供积极的支持、共情、指导和建议等,他们被期望无止尽地给予,却不能期望回报,这些都导致咨询的情感损耗过度,咨询师经常会感到自己没有剩下什么东西可以留给自己或家人了;越来越多的旨在保证心理咨询服务保密性的法规和条例不断出台,这大大加剧了咨询师的隔绝与孤独感,并且咨询师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不上班,而他们空闲的时候,一般都在早晨或下午,此时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却异常繁忙,这些都使咨询师感到孤立;与其他职业不同,咨询师的工作成效一般是不可见的,也许咨询师一辈子都无法知道自己实施的干预对来访者究竟有没有产生效果,尤其当来访者突然中断咨询时,咨询师会体验到强烈的无能感,即便他们看到自己有效地减轻了来访者的痛苦,并成功地完成了治疗,而来访者却要离开了;来访者和人们常常把咨询师理想化为无所不能的人,认为他们拥有超人一等的理解和救助的能力,这反过来也会使咨询师产生“上帝综合征”;来访者的创伤和危机同样会对咨询师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在移情这一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需要体验来访者的创伤性事件所带来的强烈消极情感,这导致咨询师非常容易患上“代理性创伤”障碍;由于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缺乏统一有效的客观测量工具,而来访者经常不是神化咨询师就是贬低他们,所以咨询师缺乏真实的反馈,以致经常处于严重的困惑状态,甚至对自己的胜任能力、职业资格和价值认同都产生极大怀疑;即使离开了咨询室,咨询师也不免会担忧类似于来访者会去自杀或者伤人之类的问题,不管来访者向咨询师表露这种意图或是制订这种契约与否,这都会导致咨询师的经常性失眠和普遍焦虑。
  
  可见,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受到职业耗竭的侵害。
  
  5、干预建议及展望
  
  通过回顾以上这些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问题的研究,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干预意见,希望能够缓解和预防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
  
  首先,心理咨询师必须清楚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对可能导致职业耗竭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到充分认识、及早察觉和防微杜渐;第二,根据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咨询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的技巧、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合理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和习惯以及经常参加专业培训、保持积极的团队合作关系等;第三,整个社会和各个组织都应该提高对咨询师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咨询师的待遇、建立完善督导制度和购买EAP服务都是有效的策略。
  
  展望未来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问题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纵向研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横向的调查,缺乏纵向的个案跟踪研究。
  
  (2) 更多使用线性分析。回顾职业耗竭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影响因素几乎采用的都是相关分析,而线性分析会更有利于我们探究职业耗竭的原因。
  
  (3) 扩大测量范围。不难发现,样本的大小、特点等因素往往会直接影响调查结果和最终结论,因此扩大样本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问题的总体状况和一般特点。
  
  (文/佚名  来源:唐山心理论坛  )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