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上)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4-04-18 15:48   浏览次  
 
  心理导读:地铁骂战,高音炮轰广场舞,文章自称“贱命一条,陪你玩儿到底”,刘强东发微博,开头四个字“我只想说”……好像现在不会好好说话的人越来越多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有话不能好好说”呢?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1

心理咨询师: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上)

 
  地铁骂战,高音炮轰广场舞,文章自称“贱命一条,陪你玩儿到底”,刘强东发微博,开头四个字“我只想说”……好像现在不会好好说话的人越来越多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有话不能好好说”呢?
  
  心理学解:为什么他们“有话不能好好说”,而要攻击别人?
  
  我们一般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无法克制一时的怒火,但全世界众多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后,发现攻击行为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好比心理学家Anderson CA等人认为,一个人假如要产生一个攻击行为,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有话不能好好说
 
  粗看这张流程图,你不难发现,是否会真正发动肢体、语言或间接攻击,还会受很多因素左右,人们并非一愤怒就会攻击别人。这些因素的影响好比有:吵闹的环境、难闻的气味、躯体的疼痛、高温环境等等,这些都可能会让一个人比平时更易产生攻击行为(情境);一个人的长期个性、知识结构、动机态度、精神信仰等都可能左右Ta对事情的看法(人)……一旦细想就知道,说“人们因为一时的怒火就会攻击别人”,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过“怒了”的时候,但不是每次“怒了”之后都会攻击人,在确定发动攻击前的这些过程,其实大有文章!
  
  感受敌意、反击or先发制人、认为攻击能带来好结果&漠视后果、情绪失控……
  
  社会心理学家霍妮发现,当父母在儿童生命早期做了损害儿童安全感的行为,好比冷漠地对待子女、抛弃或拒绝子女、对子女怀有敌意、明显地偏爱某个子女、奚落子女、羞辱子女、在子女面前做出怪癖的行为、在子女面前不守诺言、不允许子女和其他儿童接触……如果父母做出了这些行为,做得太多,损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敌意感,这种敌意感被霍妮称为“基本敌意”。
  
  也许,敌意就是万恶之源。
  
  因为当儿童的世界里不再只有父母时,对父母的“基本敌意感”就会蔓延到整个世界和世上的一切人,使儿童相信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对ta潜伏着危险。感受到危险的儿童,担心灾难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这种焦虑,到了人际交往中,就是一种对他人敌意的预期,当我们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敌意时,就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
  
  心理学家中Dodge KA等人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反应性攻击和前摄性攻击两类,其中反应性攻击就是指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感受到了挑衅或者敌意时所作出的防御性反应。
  
  1. 是否会做出反应性攻击,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看他是不是把对方的意图认为是敌意
  
  心理学家Nasby等人在1979年发现,在事情尚无定论时,一个人是否会采取攻击行为,和Ta是否倾向于把其中模糊的信息知觉为敌意,有非常显著的相关。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把别人的意图知觉为敌意?
  
  心理学家Rnekne等人在1989年指出,那些早期和父母的依恋模式为回避-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由于早期实际上并未真正形成对人的依恋关系,这类儿童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与人交往更多地预期对方的敌意。
  
  那么,回避-不安全型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呢?研究发现多半是因为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的冷漠对待。父母的冷漠对待其实就是损害儿童安全感的行为,这和霍妮的发现不谋而合了。
  
  也就是说,当一个儿童在小时候曾经因为主要照顾者的冷漠对待,而感受到强烈的“基本敌意”,那么,在ta长大之后,也比其他人更容易把他人的意图理解为敌意——因为小时候的和父母互动的经验告诉ta,这个世界确实存在敌意。
  
  2. 即使感到敌意,也不是一定会做出防御性反击,还要看本人自己的决定
  
  ① 是否强烈地感到需要捍卫自己
  
  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内心过于自恋的人,在感受到敌意和威胁的时候比一般人更喜欢捍卫自己,这里的自恋指的并不是纯粹的外在的自信,而是自信在外,自卑在内,连自己也无法察觉自己内在的自卑。
  
  我国心理学家杨福义在研究中发现,当一个人的外显自尊比内隐自尊高越多(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评价性情感体验,外显自尊是个体能够觉察的,而内隐自尊藏于个体的无意识中,不被个体自己所觉察),那么这个人也就越容易做出防卫性的反应,因为即使意识中认为自己如何如何强大,无意识中还是感到了自己的虚弱,就像是一颗麦丽素,壳是硬的,但里面是虚的,所以很容易塌陷,脆弱不堪。
  
  有这样的一个自己,所以对敌意非常敏感,总是下意识地选择向外攻击来自我保护。
  
  ② 是否认为攻击别人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是否会意识到负面影响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些人之所以喜欢实施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相信,攻击行为“有用”!他们认为这样做能够帮助他们得到想要的结果。
  
  他们想要的可能是获得某些东西,所谓的“拳头好说话”,也可能是单纯地想要让别人受到伤害;但与此同时,他们倾向于忽略攻击行为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些人根本意识不到。
  
  当一个人认为冒犯Ta的那个人对自己具有敌意,并且还认为揍那个人一顿能够让Ta知道悔改,而且揍Ta一顿对自己没啥损失,那为什么不揍呢?这种“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路,属于典型的反应性攻击。
  
  这种对攻击行为的好处的盲目自信,和对坏处的漠视,也适用于“人未犯我,我先犯人”的“前摄性攻击”:
  
  在一项对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有些青少年之所以经常实施暴力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去欺负,控制别人(“不这样就没法混,这就是江湖”)。他们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必需(这或许正是为了应对霍妮所提出的“基本焦虑”,而选择的主动出击的应对方式),以攻击行为作为谋取同伴地位的手段,因而产生较强的支配欲,甚至认为这样能够减少他人的不礼貌行为,提高自尊。这就属于“人未犯我,我先犯人”的“前摄性攻击”了。
  
  但与此同时,他们丝毫不会因自己的暴力攻击行为而产生罪恶感和危害感。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的“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们往往深知被攻击者的痛苦又不愿停止攻击行为。他们也不太担心自己会遭到对方的报复,或者被权威者惩罚。(另一项研究发现,多数中学生在遇到亲子关系问题时,通常不采用攻击的方式来解决,而采用自我努力的方式来解决,当遇到师生关系问题时,也通常顺从老师,这可能是因为老师和家长都是裁决者,对他们实施攻击行为,几乎铁定会受到惩罚。)
  
  正是因为对攻击行为的结果过于自信,而又不关注负面的影响,才促使他们果断地做出暴力攻击行为决策。
 
  3. 事后后悔一时冲动?可能是因为事发时不懂得控制情绪
  
  研究发现,到了中学阶段,青少年在与同伴发生了矛盾、误会时,他们会积极的沟通,试图化解矛盾、误会,但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也容易情绪高涨,情绪控制力不强,一旦矛盾、误会激怒了他们,他们也直接攻击对方。可见,即使未必是一个“敌意妄想狂”,也未必是一颗“拼命保护自己的麦丽素”,还有一个因素也很可能导致攻击行为,那就是情绪管理能力不强。
  
  心理学家Ramsden SR在研究中发现,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人容易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而消极的情绪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理学家Berkowitz L也同意,因为他发现,任何消极的情绪活动都将激活与攻击倾向相关的思维网络,因此,一个人在心境不佳时倾向于怀有敌意,感到愤怒又有合适的发泄对象时,就容易有攻击别人的倾向……尽管,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冲动并不足以引发攻击行为。
  
  一项病例对照试验研究发现,对攻击性男孩的情绪进行监控和调节可以有效降低他们的攻击行为,说明控制情绪的能力强不强,确实能够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做出攻击他人的行为。

    未完待续。。。。
 
  (文/佚名  来源:唐山心理论坛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