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在心理学上面,同性恋并没有心理疾病,或者说没有所谓的心理障碍,它和正常人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对“性”的取向!当他们能够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爱人”的时候,他们各自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有“爱情”有“性”也有自己的幸福! ---www.tspsy.com

同性恋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研究
一、什么是同性恋?
同性恋倾向或称同性爱、同性吸引等。男同性恋及女同性恋为性倾向的种类,是相同性别之间的个体产生爱慕、情感、性吸引及性行为吸引的现象。
同性恋行为或称同性恋生活模式。基于同性吸引,从而选择这种包括同性之间的情感倚赖及性行为的生活模式。跟安乐死及死刑一样,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道德伦理课题, 特别是男男性行为(或称肛交)。
同性恋运动或称同志运动, LGBT(女及男同性恋, 双性恋, 跨性别) social movements。 这是一场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运动, 推动者未必有同性恋倾向或行为。自由主义者及性解放运动人士形容同性恋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标签,同性恋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性欲倒错,但不被自由主义者认可。他们解释,同性恋作为少数群体没有被视为错误的原因,就像左利手一样。但是就于社会的常态意识、传统或者宗教信仰等方面考虑,会认为同性恋是不可以接受的,过去及今天一些国家甚至对这一群体产生恐惧、排斥乃至憎恶,但仍有一班中间派人士,他们不恐惧及同性恋,但对其诉求有所批判及质疑,但在自由主义者眼中,他们仍然是恐惧同性恋。历史上曾有过接受同性恋和压制同性恋的时期,例如古希腊同性恋、古罗马同性恋。部分国家,如北欧、西欧各国及美国数个州,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是增加同性恋的透明度、认同度、及提高同性恋者的法律权利,包括婚姻、领养、医疗保健等等。此外,动物同性恋现象、性倾向和生物学也是被社会、各界所广泛注意到的议题。
在以上的三种定义中,社会人士有不同立场的组合: 如有人全都反对(如伊斯兰教, 美国宗教右派及传统中国文化); 有人不反对同性恋倾向, 但对同性恋行为及同性恋运动有保留或反对(如香港性文化学会及明光社); 亦有人虽然反对同性恋行为但仍支持同性恋运动(如左派基督徒); 亦有人认同同性恋行为但反对同性恋运动(如法国的Xavier, 他是反对同性婚姻的同性恋者);当然亦有人全都支持。
二、同性恋是病态吗?
现在的人对同性恋谈论的比以前要少的多,但是如果有人发现你是同性恋的话,我想他们也是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你!受的多了,你就会慢慢觉得自己好象是错的,并且是错到了极点,自己拼命的改变,但是好象自己的努力一点效果都没有,当自己有“性”冲动的话,心里还是想到自己的同性,有的人控制的住,自己解决,有的人控制不住,便找到了自己以前的同性恋伴侣。事后心理有是一片自责!自己反复的思量,反复的下决心,又反复的违背,久而久之自己的信心都丢光了!便会找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怕人,交流障碍,报复社会甚至到自残、自杀等,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同性恋大家应该正确的理解!同性恋也可以很快乐!
在心理学上面,同性恋并没有心理疾病,或者说没有所谓的心理障碍,它和正常人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对“性”的取向!当他们能够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爱人”的时候,他们各自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有“爱情”有“性”也有自己的幸福!有很多的时候,同性恋之间的爱情要比正常人的爱情要稳定的多!这个是不可否认的!
三、同性恋者的未来
假如你是一个同性恋,那么你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未来呢?
善待自己,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被世俗所逼迫,最后让自己做很多不必要的决定,让你没有办法想到开心,想到快乐!比如家里父母让你结婚,你又是独生子等等,这样你就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在这样的情况下男同性恋就不如女同性恋方便,因为女同性恋都比较的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就算是结婚后也会经常联系,男同性恋就不同了,他的行动会更容易被人注意,被人发现。
其实如果国家承认同性恋合法的话,会阻止很多犯罪!但是,不可否认,同性恋也有很多危害,大家知道的最多的就是对“性病”“爱滋病”的传播,等等,你们说是么?
暂且不说世俗的束缚,但是,为了大家的健康,开心,我想给同性恋朋友们提出以下的要求!
1、在做爱的时候记得要带安全套!
2、同样你们也是“恋爱”,既然两个人相爱,就不要轻易的背叛!
3、注意预防各种疾病!
4、当你的情况需要隐蔽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的暴露你!
5、不能让同性恋这样的帽子影响了你的生活,工作,你是正常的!
6、不要吸毒,吸毒会让你更容易感染疾病!
7、我提倡如果发现有“爱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话,请主动和公安部门联系!
四、同性恋者常见的求助问题
1、自我认同困难:
同性恋者因为无法认同自己是同性恋,担心被他人或家人排斥或是希望经由心理治疗改变其性取向,出现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如焦虑、忧郁、失眠等症状。
2、情感问题:
同性恋者因为与其伴侣之间出现沟通障碍,感情之危机。
3、其它:
同性恋者因为被家人、学校师长获知其有同性恋倾向,故由家长及师长带个案求助,希望藉由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改变其性取向。
五、边缘性同性恋者心理冲突透视近
近年来类似“同性恋”故事,时有所闻。心理分析认为,虽然其表现形式酷似同性恋,但从其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来看,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假性“同性恋”。这部分人群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进入青春期后,体内性的驱动和渴求爱的本能使他们躁动不安,但又因种种原因,如婚恋失败、或是性意识的觉醒、体内性欲望的强烈冲动及其随之而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种种反应,使他们不得不控制这种内在的冲动和必须采取掩饰行为。
但正如弗洛伊德所分析的那样:当人们越是要控制这些本我的冲动,他们的自我意识里这些冲动将会变得更为突出。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身份使之还必须压抑它。于是,在压抑原始冲动而又没能得到升华时,便选择了类似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并跨越了人们较能接受的友情形式,产生了互相拥抱、接吻、触摸乃至效仿同性恋的体交行为,以满足爱与被爱的、身体与心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