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为何频发?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10-18 08:39   浏览次  
  
  心理导读:你无法想象那些14,15岁的少男少女在网络上的恶毒,就像你无法面对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的轻易夭折。我不是青少年问题专家,说起这些只是想让大家意识到青春期的成长有多么艰难,以及那些青少年遇到困扰时的脆弱。——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为何频发?

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为何频发?

  前几天,一位女生在微博上贴出来几张殴打同学并让她下跪的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出有四名女孩将一名女孩围在中间,还有一名男孩在旁边用手机拍摄,涉事六人只有施暴者未穿校服,其他均身着校服。
  
  因为跟帖的网友说这些照片“太暴力”,女生将微博上的照片删除,但是宣称“爱我的人不解释”,并表示“今天很刺激”。
  

  这件事中牵扯双层暴力,首先上是肢体上的暴力,群殴女同学,并向她身上泼“牛奶和可乐”,逼她下跪。其次是网络暴力,施暴同时,让同伙用手机拍下来,放到网上,是一种炫耀,同时再次对这个被打的女生进行精神上的打击。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的是在微博这个公众平台,这些孩子们还可能会在校园网、开心网贴出照片,甚至,会把照片用手机发送给被打的女生和她们的同学朋友。
  
  很快周围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女生被打得下跪了,而这几个女生随时都可能在学校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取笑她,并威胁她。也许会再次施暴,让她在学校和同学们中间抬不起头来,并感觉没有朋友,孤独和受伤害。
  
  图片上,那些女生都是十几岁的样子,穿着校服,最多是初中生。想到花季一样的年纪,和她们行为的反差,只觉得触目惊心。比起最近我们听到的那些社会新闻,小贩因为反抗杀死城管,成人因为吵架摔死了婴儿。这些存在着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者陌生人之间矛盾,但这次围殴者是一群孩子,同窗关系相对温暖而单纯,这样的暴力让人脊柱发冷,仿佛噩梦。
  
  想起庞德的那首著名的诗: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无数种暴力中,校园暴力是最让人绝望的一种,它让你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沦陷下无力对抗,对未来一代可能带来的光明希望破灭。仿佛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湿漉漉的沾满了眼泪,虽然,诗的本意并不如此。
  

  最重要的,它不是孤立事件。在网络上输入“校园暴力”会出现很多新闻。
  
  2007年8月广东省南海某中学西樵分,高一男生小林由于考试时拒绝传递作弊纸条,被几十名同学毒打,身体遍体鳞伤。
  
  2007年7月开平一名女生被同学殴打,辱骂,事前还被几名男生性侵犯。
  
    2009年2月,网络广泛流着一段长达30秒钟的视频里,五名中学生(其中包括一名女生)对其他四名男生实施了殴打,并导致其中一名被打男生额头流血不止。
  
  看看世界其他的地方,情况也是一样。

  
  美国媒体报道,2013年9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洲一名12岁女孩,丽贝卡·安·瑟迪维克因不堪承受在社交媒体上连续数月遭到其他女孩恶意攻击,最终选择在一个废弃的水泥厂中跳楼自杀。
  
  她的母亲说,女儿曾收到“你很丑”、“你为什么还活着”这样的短信。虽然母亲后来把她的手机没收,并把她的Facebook关闭,但是还是没有挽救丽贝卡。警局局长贾德在记者会上说,当局已确认10多名涉及欺凌丽贝卡的女生的身份。她们同样是女生,而且也是十几岁的年纪。
  
  去年9月,曾经是温哥华明星啦啦队的15岁女生阿曼达.托德(AmandaTodd)在Youtube上上传了一段黑白视频,视频的名称是“我的故事:挣扎、欺凌、自杀、自我伤害”。视频中她一言不发,只用纸片和简单的单词讲述她被欺凌的故事。黑白的视频,沉默无声,她说自己非常孤独,没有朋友……她随后自杀。
  
  后来调查中发现,她除了在网络上被成人诱骗和威胁,在学校里还被女生当着50多位同学的面殴打,并且被同学们谩骂。在社交网络中收到各种谩骂,而且大部分是女生。你无法想象那些14,15岁的女生在网络上的恶毒,就像你无法面对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就这样轻易的夭折。
  
  然而,在这么多无法想象中,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青春期的凶残绝非少数。我曾经听到一个母亲向我转述,她的14岁的女儿问她:“为什么她的女同学会说她很‘骚’。”她是一个学习成绩,在学校表现都很好的女生,也许因为面容清秀受男生的注目。甚至我自己,在初中的时候,受到一名学习差、后来退学的女生的威胁,她说她要收拾我。我记得有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天放心都很担心,要朋友陪我回家,回到家还会害怕得自己哭泣。
  
  我不是青少年问题专家,也无心讨论为什么世风日下,连青少年的世界里都充满了暴力;更不想展开话题讨论那些影视产品中充斥的各种暴力对人生观刚刚形成的孩子们的影响。我只想让大家意识到这些青春期的成长有多么艰难,那些青少年遇到困扰时的脆弱。
  

  或者,你也曾有过的“凶残”同学,那么面对文章开篇的那个女孩微博所晒的照片,就不应当是仅仅围观而已。因为刚刚提到的托德,就是严重的校园暴力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有可能是那个被逼得下跪的女孩最悲观的结局。
  
  托德在网络上无声的申述,和遭遇加拿大掀起了一场反校园欺凌和反网络暴力的活动。加拿大总理夫人劳琳(Laureen Harper)和传统部长穆尔(James Moore),于2013年6月在渥太华郊区的A.Y.Jackson High School中学(这个学校的一名15岁男生曾因为是男同性恋,备受欺凌而自杀),宣布新的全国反欺凌和反歧视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政府将通过加拿大红十字会(Canadian Red Cross)实施这该计划,并旨在培训数以千计的年轻人,在各自的社区主办反欺凌工作坊。
  
  在我看来,加拿大政府或者学校应该再给父母们开设一些如何帮助孩子们“反欺凌”的社区辅导课。就像从前,一个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最好的可能是他的兄弟们到学校里把那些坏孩子教训一顿。现在这样的以暴制暴行不通了,亲人的介入只能是作为孩子的家长可以更早的发现孩子的变化,并及时辅导和扑救。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母亲,面对女儿受到周围女同学无端的谣言和谩骂,她告诉女儿要认真挑选她身边的朋友,同时帮女儿维护和几个好朋友的关系。时常请她们到家里来玩,和她们的父母也成为朋友。
  
  同学少年都凶残,偶尔回望,就会担心那个受女同学群殴的女生,也同样担心那个认为“今天很刺激”的女生。她们都需要帮助和辅导,否则我们的社会会更凶险;否则,下跪的女生会成为下一个阿曼达·托德,而我们还在袖手旁观。
  
  (文/席越 唐山心理咨询网)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