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让生命得到充足的滋养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7-17 13:46   浏览次  
  
  心理导读:一对年轻夫妇有一个刚满4岁的儿子。一天早上,丈夫上班前嘱咐妻子把一瓶安定类药物藏好,以免儿子误服。妻子说放心吧,我会藏好的。丈夫到了公司不久,就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说儿子把那瓶药吃了。丈夫赶往医院,途中知道了儿子死亡的消息。在医院丈夫见到了妻子,走过去搂住她,对着她的耳朵说了句话。    ---www.tspsy.com
  
萨提亚治疗:让生命得到充足的滋养

萨提亚治疗:让生命得到充足的滋养

  2007年4月16日,美国发生了一起历史上最惨重校园枪击案,一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也饮弹自尽。事发第二天晚上,当地社区的大批民众自发为死难者守夜祈祷。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这让人很惊讶,民众在为遇难者祈祷的同时,也在为双手沾满鲜血的凶手祈祷,在赵承熙(凶手)的悼念碑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上面的留言让人印象深刻。
  
  遭受这样的打击,年轻的丈夫会对妻子说什么?这时候的一句话非常考验丈夫,它可能会将妻子从绝望深渊中拉出来,也可能会是压垮妻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枪击案凶手悼念碑上字条到底写些什么?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对于行凶者往往是不杀不足于平民愤,即使他们死了也想挫骨扬灰方解心头之恨,但美国民众却选择了为凶手祈祷,这不禁让人陷入深深地思考。
  
  回顾我们生活,每个人都难免犯错,在犯下错误之后犯错者都会陷入恐慌、焦虑、内疚、自责的情绪里面,这时候我们对犯错者说的话可能会拯救他,也可能会摧毁他?我们说出的话怎么样才能在一个脆弱的生命中重建希望?这无疑跟一个人内心的“心理营养”密切相关。
  
  “心理营养”是马来西亚资深心理学导师林文采博士根据自己20多年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总结而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2013年7月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0名学员有幸在广州林文采博士《萨提亚模式训练专业课程》的课堂里,去探索成长路上他们曾受过的伤,去面对生活中他们一直回避的问题,在5天4晚的学习中,他们去觉察自己的心理营养,他们去提高自身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是相对于"物质营养"来说的,是指人在不同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纳,被认可,被赞美,被尊重等。"心理营养"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内心心理成长的规律。而这些隐性的元素,不同的个体在各个阶段被满足的情况不一,也就形成了迥然有别的个性差异。
  
  如何去判断一个人心理营养是足够的呢?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获得足够的心理营养,那么他的生命是被滋养的,每个得到滋养的生命都会绽放5朵生命之花:1、爱的能力:能很好低接受别人的爱,并去爱别人;2、独立自主:主动承担责任,能独自面对世界;3、连结:跟身边的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沟通;4、安全感;5、价值感。反之,一个人如果在这5个方面是有缺失的,那么他的的心理营养是枯涩的。
  
  人大多数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往往是某些心理营养得不到满足。
  
  从4个月开始,孩子第一次想要和母亲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在这个阶段,心理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此外,如果父母在此期间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当看到你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你需要补充他的心理营养。安全感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一生的,一个安全敢不足的女性,她最大的特点就是控制,想把一切牢牢抓在手里。通常,为她安全敢不足买单的人就是她的丈夫和孩子。
  
  当我们的生命得到充足的滋养,我们的生命力是旺盛,也会去滋养身边的人。面对苦难,我们更能够“温和而坚持”,去安详地对待每一个人,即使那个人给我们带灾难。很幸运,第一个故事中的丈夫他的心理营养是足够的,面对给生活带来灾难的妻子,他只说了三个字,就是:我爱你。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美国民众的心理营养也是充足的,他们能看到每个生命可恨与可怜,在悼念碑上有个纸条是这样写的:“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苦难是化妆了的祝福。生命就是在不断经历的艰难中成长。这对任何一个人是同样的定律。所不同的是:在这句话中,有的人看见的是“艰难”,有的人看见的是“成长”。感谢林老师,感谢萨提亚,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并不是不怕生活中的苦难和伤痛,但是,我们从萨提亚课堂出来,会且怕且前行。
  

  (文/黄伟强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