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1999战记:童真是最好的减压药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3-14 10:42   浏览次  
  
  心理导读:新世纪的第一十三个年头,互联网上的大朋友们给2000年后出生的小朋友们开了一个无恶意的玩笑,当然这场玩笑最终演变成了一代人寻找集体归属感的狂欢。 ——www.tspsy.com
  
1999战记:童真是最好的减压药

1999战记:童真是最好的减压药
 
  2013年3月6日,微博账户“说给树洞”率先发表了一个关于1999年世纪之交,80后与90后勇斗外星人和陨石雨最终拯救了全世界的段子,随后经过网络名人“和菜头”和“匪我思存”的加工和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网友们纷纷发挥想象力,不断创作新内容,最终形成了一个情节完整,斗争激烈的星际战争题材科幻小说似的故事。
  
  年代归属:一代人逝去的记忆
  
  每个人都在拿其他人定义自己,我们习惯于将人分为一类一类,然后在自己属于的那一类里面寻找归属感。归属感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除去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外,再往上的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了;前两种需要决定了人自然属性的存在,后一种则决定了人社会属性的存在,因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归属感就像人的第二生命一样重要。
  
  而在归属感中最为独特的就是年代的归属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们总是更乐于和我们的同辈归为一类,看同样的电影,欣赏同样的音乐,追求同样的流行元素,连笑点也都基本上是雷同的;这些和共同哺育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当人们都认同自己属于一个群体之后,自然就要和其他不属于自己群体的人划清界限。这种公开的“敌意”看似不必要,实际上却是必然的产物,心理学家们可以在实验室里用1分钟制造出这样的分歧:
  
  在一项经典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向参加实验的男孩们呈现有很多圆点的幻灯片,让他们推测圆点的数量,并且随机的告诉其中的一部分人估计的过高了,另一部分估计的过低了,孩子们被分成了两个群体。
  
  此后,每个人都需要单独玩成一些任务,并且互相进行评分,结果发现,他们总会对和自己相同群体的男孩打高分,而当得知被评分的对象对于圆点的估计和自己不同时,他们更多的是发出嘘声。
  
  在离开实验室的现实中,“扶不起的80后90后” 在老一辈的叹息声中诞生了并且成长着。当然,80后和90后也并非铁板一块,在内部也存在着80后瞧90后不顺眼,90后嫌95后非主流的现象,但是在面对改革开放以前出生的“老人”,以及新世纪之后出生的千禧宝宝时,8090还是有着最相似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环境。
  
  我们既不像前辈那样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大潮”,也不似后辈沐浴在互联网时代的阳光下。我们小的时候一下课还是在校园里面跳绳丢沙包而不是打开手机Ipad,男生蹲在墙角玩玻璃球,女生在两颗树下拉起了跳皮筋,放学后飞奔回家抓紧写完作业好看动画。我们在中学时开始听周杰伦,那时课间的时候就会趴在窗台上唱《七里香》和《发如雪》,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计算机迅速的发展,我们比父辈更快的掌握了上QQ和逛论坛。中学时代或者大学时代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那时每天晚上蒙在被窝里给同学发短信很快的用光了话费,父母拿着话费单一手指着我们问有没有早恋,那时侯我们还不知道有微信和陌陌。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一代,自幼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成长途中也承受着社会不断的质疑和压力,正是这些共同点,让我们惺惺相惜。所以,当面对少不更事的00后时,因为我们对于1999年的事件有绝对的解释权威,我们就相当默契的站在了同一阵线。
  
  成长与回归:童真是最好的减压药
  
  与其说是在捉弄00后,这次的“1999战记”更多的是集体的狂欢。人们毫不忌惮的表现出自己幼稚天真的一面,相信世界末日,相信一个个的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我们也发现曾经的80后和90后真的是长大了,先期的80后们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而最年轻的90后也迎来了花季雨季。开始进入成人的世界,并且要准备一步一步接管这个世界,一开始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不适应,肯定还是面临着各方的质疑和压力。成人甚至是少年都是有烦恼的,但是孩子没有烦恼,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回归童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称之为“退行”,就是指焦虑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回归童真也会有类似的缓解焦虑的功效,但是与弗洛伊德阐释的防御机制不同的是,这不是一种被动的抵抗消极状态,而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的积极的调试。外星人、宇宙飞船、变形金刚、超级英雄这些童年元素在1999年的一次集体亮相,如同8090年代的人正在向人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
  
  1、我长大了;
  
  2、我希望能够有一个更积极的态度融入这个社会。
  
  一代人的成长终究要经过各种各样的锤炼,但是我们注定不会孤独,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人和我们一样,我们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中诞生,我们在同样的战壕内并肩作战。
  
  (文/落雁戏飞鸿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