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宗教之间为什么需要对话?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9-12-05 11:50   浏览次  
  心理导读:当今世界要求对话,不断改变着现代社会面貌的动理的态行动过程要求对话,当今时代达至的多元化社会和成熟的人们要求对话。不管一个人是否信奉宗教,其世俗的教育已使他能够思想和言说,并开展有尊严的对话了。    ---www.tspsy.com
 
宗教之间为什么需要对话?

宗教之间为什么需要对话?
 
  对话是持不同观点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交谈,其最初的目的是让每个参与者向对方学习,从而使自己得以改变和成长。当然,对话的双方都希望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理解。我们进入对话的初衷,是我们可以学习、改变和成长,而不是迫使他人改变。
 
  过去,当我们遇到不同宗教和意识形态背景的人时,常常把他们当作反对派而要击败他们;或者研究他们以便更有效地对付他们。换句话说,我们经常在冲突中与持不同信仰的人相见,有时公开争论,有时巧妙争辩,但通常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征服他人,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我们才掌握真理。
 
  但这不是所谓的对话。对话不是争辩。在对话中,对话伙伴应尽可能怀着开放和同情的心态倾听对方,试图尽可能从对方出发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观念。这一态度自动假定,如果在交谈的任何时候我们发现对方的观念是如此有说服力,为了公正行事,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
 
  直到不久以前,除了某种非常初始的萌芽外,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传统里,试图通过对话去寻求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智慧、洞见或真理的人寥寥无几,自然也谈不上对主流宗教和意识形态团体有什么影响了,而通过与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对话来寻求宗教和意识形态之真理的想法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今天,情况发生了逆转。发生剧变的例子之一来自人们始料不及的天主教,1964年,教宗保禄六世第一次就对话发表通喻:
 
  当今世界要求对话,不断改变着现代社会面貌的动理的态行动过程要求对话,当今时代达至的多元化社会和成熟的人们要求对话。不管一个人是否信奉宗教,其世俗的教育已使他能够思想和言说,并开展有尊严的对话了。梵蒂冈秘书处的官方文件也进一步鼓励与非信徒的对话:“所有基督徒应该尽全力促进对话,这是与人类之进步和成熟的时代相适应的友爱仁慈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只是又一次交谈,虽然那也很有价值。这里的对话指的是:持有不同的基本信念的人们,在彼此前提明朗且所有人都能够在相互学习中有所进步的情况下进行会谈的经历。这个对话还意味着加强和坚定基本信仰和实践,并对进行改造。
 
  宗教和文化的进化指向进步,这对治愈人类文化各方面的深刻问题,甚至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深刻问题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必须唤醒人类认识到对话的力量。当个人和群体的对话意识被唤醒时,某种不同凡响的事情就会发生,人类认知其自我、生命、优先事项、人际关系及周围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对话意识的唤醒将驱散笼罩在地球上的阴云,释放出剧烈的道德能量,强化社会责任感并深化灵性。这种强烈的相遇将为参与者提供力量,把对话的潜力和热情转化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行动。
 
  对话兴起的理由
 
  为什么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对话方式在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寻求真理?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有许多“外在”的因素致使我们今天所谓的“地球村”得以出现。过去,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乡村或者山谷中出生、成长和死亡;而如今,世界各国成万上亿的人们离开家乡已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家常便饭的事。因此,他们经验到各种与自己家乡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大众传媒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经济也变得更加依赖全球的经济了。
 
  所有这些外部因素使得西方人、然后逐渐使得所有人越来越不可能孤立地生存。我们不可避免地与他人相遇。在经过两次世界大,一次世界性萧条、一场核毁灭威胁以及目前的生态灾难以后,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人们的相遇,不能再冷漠无情,因为那样会导致无知和偏见,而这就是敌意的导火索,然后就是暴力。但是,如果这种暴力最后引致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者生态灾难的话,那么,人类历史也就终结了。因此,为了生存,在对话和合作中相遇是避免全球灾难的唯一选择。20世纪的全球性灾难事件,对于应该对这些事件负主要责任的种种制度(西方的现代性及其中的主要宗教机构即基督教)也有深刻的影响。例如,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宗教对话部的第一任部长斯坦利·萨马塔(Stanley Samartha)就说:“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之后,随着殖民主义的解体,新国家在历史舞台上崛起,并通过自己的宗教和文化表明自己的身份时,梵蒂冈和世界基督教联合会这两者才开始对持有其他宗教传统的民族表达出一种较为肯定的态度,这是不无道理的。”
 
  认识论的范式转换
 
  在这些“外在”要素产生的同时,一些“内在”要素也在兴起,我们可以简洁地说,它们就是对实在结构的认知观念(特别是真理观)上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贯穿在西方文明的19世纪和20世纪。这个转变使得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西方人对实在的理解可概括为这类词汇:永恒性( immutability)、简洁性( simplicity)和独白(monologue);如今,相关性(mutuality)、关系性(relation ality)和对话(dialogue)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理解实在的构成要素了。
 
  这一实质性的转变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我们关于何以为人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系统反思——用传统基督教的术语来说,这种反思就是神学化过程(theologizing)。因此,检讨我们的实在观和真理观的巨大转变(这是基本范式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于我们进行系统反思的意义,将是至关重要的。
 
  在某一角度来看,我们如何静态地或动态地建构关于这个宇宙的终极结构,是人类思想中最基本的层面,所有其他观念都是从这里建构并发展出来的。即便有人宣称自己并没有任何关于宇宙的终极观念,即没有任何形而上学,他们也有一种隐蔽的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我们如何理解认识的过程(其起源和发展),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关于实在的陈述的意义和地位(即认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深刻地决定我们构建终极实在观(或形而上学)的方式、我们置于其上的价值观以及我们运用它的方式,同样地,它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感知、构想和思考一切事物的过程,以及接下来我们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方式。因为这个缘故,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发生的对人类自身理解力的理解、对真理的理解(即认识论)上的革命性变革,一直具有相当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
 
  尽管西方世界一直到19世纪以前一直持有的绝对的、静态的、独白式或排外性的真理观,但此后已转变为去绝对化的、动态的和对话性的或关系性的真理观了。
 
  (作者:Leonard Swidler | 来源:宗教学)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