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人本主义治疗取向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03-06 17:14   浏览次  
  心理导读:无论是花朵或橡树,蚯蚓或漂亮的鸟儿,猿或人,我们都要意识到它们的生命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无论刺激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有利或不利,生物的行为都朝着维持、加强、繁衍的方向发展。这是生命过程的本质。这一倾向贯穿生命的始终。事实上,这一整体的定向过程存在与否,能让我们分辨一个已知的生物活着还是死亡。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人本主义治疗取向

心理学堂:人本主义治疗取向
 
  一、人本主义取向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取向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的是贯穿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核心理念。通过我的经验、与他人的互动以及研究,其含义逐渐变得清晰。我曾给它不同的命名“非指导性咨询”、“来访者中心的治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团体为中心的指导”。每当想起这些多样的名称,我都禁不住微笑。由于应用的领域多种多样,所以,“人本主义取向”这一名称更具有概括性。
 
  人本主义取向的核心假设:个体内部拥有许多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基本态度与自我定向行为的资源。只要营造出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这些资源都会被调动起来。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些条件可用于我们谈到的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亲子关系、领导者与团体的关系、师生关系、上级与下属的关系。事实上,它们适用于以个人发展为目的的任何情境。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论述过这些条件,在此仅从心理治疗视角进行简要的总结,但它可用于上述的所有关系。
 
  第一要素是真诚、真实或一致性。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的投入越多,越不以专业的姿态或外表出现,那么,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或成长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意味着治疗师对这种感受和态度不加掩饰。“透明”( ransparent)这一术语反映的是一种状态:治疗师对来访者是透明的,来访者能洞察治疗师在其治疗关系中的角色;来访者感到治疗师没有隐瞒。对于治疗师而言,在适当的情况下,他所经历的感受是可被意识与沟通的,可存在于治疗关系中。因此,内心深处的体验、意识到的内容以及对来访者的表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在营造促进改变的氛围时,第二个重要的态度是接纳、关心或重视,即我所说的“无条件的积极接纳”( unconditional positiveregard)。无论来访者出现何种状态,治疗师都持有积极的接纳态度,那么治疗行动或改变越有可能发生。治疗师愿意让来访者表现出直接的感受—困惑、怨恨、害怕、愤怒、勇气、爱或骄傲。治疗师给予的关心是非占有性的。治疗师从整体上评价来访者,而不是有条件的。
 
  治疗关系中的第三促进性的要素是移情性理解,即治疗师能准确地感知来访者的感受和个人意义,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来访者。如果进展顺利,治疗师会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弄清来访者认识到的意义,甚至能发现其意识之下的潜在意义。这种积极的体察式倾听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罕见。我们认为自己在倾听,但很少带着真正的理解与真诚的移情去倾听。然而,这种特殊类型的倾听是我所知的最有力的改变力量之一。
 
  我所描述的氛围如何带来变化?简而言之,当得到别人的接纳和重视时,个体往往会对自己更关注。当人们得到移情式的倾听时,他们能更准确地聆听丰富的内在体验。当一个人理解与重视自己,自我与其体验会更加一致。个体由此变得更真实与真诚。这些倾向(作为对治疗师态度的回报)会使个体成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强化者。他们将会更自主地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Rogers,1962)。
 
  二、支持人本主义取向的证据
 
  总体而言,大量研究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当促进式情境出现时,人格与行为的改变就会发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这一点。1949年开始,这类研究一直持续至今。研究包括人本主义疗法对高危个体与精神分裂患者的作用,学校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改善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其间出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杰出研究,其研究者是:关注教育领域的安赛(Aspy,1972)、安赛与罗巴克(Aspy& Roebuck,1976),以及关注多个不同领域的德国研究者陶施及其同事( Tausch,1978,综述)。
 
  三、生命中的定向过程
 
  实践、理论及研究表明,人本主义取向是基于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基本信任。来自许多学科的证据支持更广义的说法。我们可以说,无论是何种水平的生物,都会有积极实现自己固有潜力的大量内部运动。人类也具有向更复杂、更完善方向发展的天然趋势。常用于形容这种趋势的术语是“实现倾向”( actualizing tendency),它存在于所有活的生物中。
 
  无论是花朵或橡树,蚯蚓或漂亮的鸟儿,猿或人,我们都要意识到它们的生命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无论刺激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有利或不利,生物的行为都朝着维持、加强、繁衍的方向发展。这是生命过程的本质。这一倾向贯穿生命的始终。事实上,这一整体的定向过程存在与否,能让我们分辨一个已知的生物活着还是死亡。
 
  当然,这种实现倾向可能受挫或是扭曲,但是,在不消灭生物的情况下,它不会消失。我记得童年时代,我们把冬天要吃的土豆放在地下室的储物箱里,地下室上方不远处有个小窗户。这种环境不利于土豆生长,但是,土豆总会发芽—淡白的幼芽,与春天播种在土壤里抽出的健壮的绿芽完全不同。但是,这些细长的芽儿会伸向窗外远处的光线。这些幼芽的发育是异常的、徒劳的,是我所说的定向倾向的极端表现。它们永远不会长成植物,也不会成熟,更不会实现其真正的潜力。
 
  但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它们依然尽力去实现自己。即使生命无法繁茂,也不会放弃。在对待生命被扭曲的来访者时,在面对重返医院的人们时,我时常会想起那些土豆芽。他们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他们看来好像是反常的、心理扭曲的、异乎常人的。然而,他们也具有定向倾向—他们按照自己认为能获得的唯一途径朝着成长与实现不断发展。这一点,是理解他们行为的重要线索。从健康者的角度来看,其结果是离奇而又徒劳的,但这是生命为实现自我而不顾一切的努力。这种潜在的积极倾向是人本主义取向的深层基础。
 
  1、一些证明定向过程的实例
 
  认为实现倾向是“机体运转的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的人,不是只有我一人。戈尔茨坦( Goldstein,1947)、马斯洛Maslow,1954)、安葛亚( Angyal,1941,1965)、森特-哲尔吉( szent-gyoergyi,1974)等人持有相似的观点,而且他们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影响。我(1963)曾指出,这种倾向包括器官与功能分化的发展过程,包括通过繁殖的促进过程。森特-哲尔吉说,“只有在假定生命体具有完善自我的内在‘驱动力’的前提下”,他才能解释生物发展的奥秘。在正常状态下,机体会向自我实现、自发调节的方向发展,不受外部控制的约束。
 
  但是,这种观点能得到其他证据的证实吗?让我介绍一些支持实现倾向的生物学成果。一个实例是许多年前汉斯·德里施(HansDriesch)对海胆的研究,这一点在许多不同物种中都得到验证。德里施知道,在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后,如何把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进行分离。在正常发育的条件下,每个细胞将发育成一部分海胆组织,同时形成完整的海胆幼虫。那么,如果两个细胞被分离后,它们发育后应该只能形成一部分海胆组织。但是,这一假设忽视了所有有机生长的定向与实现倾向。结果发现,在保持存活状态的情况下,每个细胞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海胆幼虫—体型上小于正常幼虫,但功能健全。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实例,是因为它类似于我在一对一治疗关系中在促进强化治疗小组中、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自由”的过程中的经历。在这些情境下,我深刻地感到每个人都有向整体发展、实现自己潜能的定向倾向。当我试图在他人身上创造出本不存在的特质时,我发现心理治疗或小组实践对此无能为力;但是,我发现如果提供促进成长的环境,这种积极的定向倾向会带来建设性的结果。那位分离海胆受精卵的科学家也处于相同的情况。他无法使细胞按照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育,但当他想方设法提供促进细胞存活及生长的条件时,海胆细胞就会表现出生物内部的成长倾向与方向性。同样,如果我能提供心理上的“羊水”,建设性的成长就会出现。就治疗或团体实践而言,我想不出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
 
  我再补充一下,使其更清晰。有时,一些人似乎认为这种成长倾向包含生物所有潜力的发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的一位同事指出,生物不会倾向于发展其呕吐的能力,也不会实现自我毁灭的潜能,更不会发展耐痛性。只有在异常或反常的环境下,生物才会实现这些潜能。显然,实现倾向具有选择性与方向性——建设性的倾向。
 
  2、来自现代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支持
 
  潘东尼( Pentony,1978,未发表) 强有力地指出,赞成实现倾向的人们“无须受缚于“实现倾向与现代科学或知识理论互相矛盾’的看法”。他描绘了不同的现代认识论,特别是村山的认识论( Murayama,1977)。在这一理论中,“遗传密码”不能包括成熟机体所需的所有信息。相反,它包括一系列决定分裂细胞相互作用的规则。编制规则所需的信息远少于操纵成熟发展中的每个部分所需的信息( Pentony,进一步强调)。由此可见,德里施的海胆细胞无疑遵循所编制的规则,因此,能以独特的(而非之前特定严格的)方式发育。
 
  这违背了目前的(与过时的)社会科学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认为原因在单向上产生“结果”。相反,村山及其他研究者认为原因结果的相互作用会扩大偏离,导致新信息与新形式的出现。“形成发生认识论”( morphogenetic epistemology)似乎是理解所有生命系统的基础,包括生物的所有发育过程。村山(1977)认为生物学的理解“基于生物过程是互为因果的过程,而不是单独的过程”。另一方面,正如他在其他地方提出的那样,生物学的理解不只基于单向的因果系统。因此,我们亟须反思多数社会科学所依据的刺激一反应、原因一结果的基础感觉剥夺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具有增加多样性和创造新信息与新形式的倾向。当然,紧张减弱或撤销刺激,都与与生物的预期状态相去甚远。弗洛伊德( Freud,1953)假设,“如果可能,神经系统是……在无刺激条件下维持自身的装置”,这是极为错误的。相反,当剥夺外部刺激时,人类机体会产生大量的内部刺激。李立(Liy,1972)首次提及自已吊在隔音水箱里的失重经历。他谈到恍惚的状态、奇妙的感觉、转到自然意识状态下无法企及的沟通网络时的感受,甚至只能称为幻觉的体验。显然,当个体接收的外部刺激削减到最低限度,他将会深入体验到日常生活所无法企及的状态。当然,他不会达到自我平衡的状态,而是陷入被动平衡的状态。而被动平衡只发生在病态的生物身上。
 
  3、可信服的基础
 
  因此,在我看来,“所有动机的基础是生物的实现倾向”这种说法是有意义的。这种倾向体现在最广泛的行为之中,是各种需求的反应。的确,某些基本需要只有在一些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得到部分满足。因此,生物的自我实现倾向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导向于寻找食物或性满足的行为。然而,除非这些需要压倒一切,否则,生物会以提升自尊(而非削弱)的方式寻求满足。而且,生物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寻求其他实现。探索与改变环境的需要、游戏与自我探索的需要——这些需要以及许多其他行为是实现倾向的基本体现。
 
  简而言之,生物总在寻找,总在开拓,总是“有所企图”。这是人类生物的一个集中能源。这一能量源是整个生物的功能,而不是某一部分的功能;它可被简单概括为实现与完善的倾向,不仅有维持作用,还有提升作用。
 
  (作者:卡尔罗杰斯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