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可以被扩音器放大100倍,但是哨子的声音不能被扩音器放大100倍?或者说,我的声音可以变成巨人的声音,我的哨子为什么好像还是我的哨子,没有变成巨人的哨子?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声学
果壳网上曾经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扩音器放大哨子的声音?
浏览了一下其他朋友的回答,大多不理解提问者到底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扩音器当然可以放大哨子的声音了,事实上,只要是能够引起麦克风薄膜振动的声音,都可以被扩音系统放大。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魅力”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对于听觉心理懵懂未知状态最好的演示。翻译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可以被扩音器放大100倍,但是哨子的声音不能被扩音器放大100倍?或者说,我的声音可以变成巨人的声音,我的哨子为什么好像还是我的哨子,没有变成巨人的哨子?
要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生活中其他的和声音没关系的例子。比如一盒牛奶是1000克,当你喝掉100克时,可以感觉得到,盒子轻了很多。然而当你来到健身房,举起40千克的杠铃时,若给你加上100克重量,可能你不会有任何感觉。
同样是100克,为什么我们对它的认知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感觉?
这是因为,我们对于重量、温度、声音等物理刺激的认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以倍数来衡量的。100克牛奶是1000克牛奶的10%,我们可以感受到重量10%的改变。而同样的心理改变要应用到40千克的杠铃上时,只有加上4千克才会让你有同样的10%改变的印象。
对声音来说,首先谈谈频率的问题。100Hz到125Hz频率的改变是1.25倍,也就是四比五;同样,从1000Hz到1250Hz的改变也是四比五。前者只有25Hz的改变,而后者有250Hz的改变——从绝对值上看,后者频率的变化幅度是前者的10倍;然而在听感上,两者却其实都是一样的:频率上四比五的比例,在乐理学上被称为“大三度”(也就是当你唱do re mi时,do和mi之间的音程关系)。100Hz到125Hz是大三度,1000Hz到1250Hz也是大三度。如果我们这样问:“这两组音程关系,哪个大哪个小?”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会告诉你,它们是一样的。没错,音乐就是这么主观。你的耳朵会告诉你变化的倍数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复数,因为耳朵有两个)不会告诉你频率绝对值的变化之狂野。
然后再来看看响度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声音是靠音源的振动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耳朵如何感受声音并转化为心理认知,以后会详述)。声波是一种振动能量的传播,这种振动对空气进行压缩,产生了压强。这种压强被传递到耳膜上,于是我们产生了声音的认知。压强的单位是牛顿每平方米,这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当我们对人耳可听范围的声压观察时,却发现了一个和频率完全不同的问题: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通常认为是20Hz到20kHz(也有一说16Hz到16kHz),上下限也就相差了1000倍;而人可以认知的最低声压是0.00002牛每平方米,最高几乎是200牛每平方米,其中相差达到了10000000倍……如果我们用Hz来记录频率,没什么问题,但是用牛每平方米来记录响度的话,将会是一件可怕的事,人们每天将会要写很多0……。
于是就有了声压级这个概念。它将0.00002作为对数函数的分母,而将检测到的声压除以这个分母,得到的结果对10求底并乘以20。也就是说,200牛每平方米除以0.00002的结果是一千万,一千万对10求底是7,乘以20等于140。再赋予它应得的单位分贝(dB),于是这个“最响”的声音被140dB这么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征服了。那么如果是0.00002牛每平方米呢?这个算出来当然是0dB了。于是,一千万倍的压强被优雅地表达在0到140之间了。
回到开篇那个哨子的问题。通常我们认为,人大声说话的声音是60dB左右,而哨子的声音一般有100dB。看上去相差40dB,但是声压相差多少呢?结果是100倍。扩音系统对声音的认知是声压,而不是心理学。所以当声压提高了100倍时,系统响应早已不是线性的了。
也许你要问,为什么选择0.00002作为分母呢?因为这是人耳可以听到的最轻的声音了。然而——这里必须要谨慎的一点是,别忘了声音除了响度之外还有一个属性——频率。学术界规定,0.00002牛顿每平方米这个量是在1000Hz频率声音“刚好能听到,又刚好听不到”的前提下测得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耳朵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又有不同的响度认知。也就是说,如果是100Hz的声波,也许在0.00002牛每平方米的声压下,我们就听不到了。
(文/萌吴 来源/十五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