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家:无聊可致死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2-10-15 09:24   浏览次  
  
  心理导读:虽然无聊感一般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和暂时的身体不适,可以通过环境的简单变化所缓解,它也同样是慢性或普遍的压力源,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情舒畅产生重大后果。   ---www.tspsy.com
  
心理学家:无聊可致死

心理学家:无聊可致死
 
  设想你正在医生候诊室里等待,候诊室里的杂志没意思,墙上的图画也很无聊。墙上钟表的分针受煎熬般的缓慢转动,让人感觉它一定是坏了。你感觉空虚难熬,被陷在这个无穷无尽的时间区间让你怒火中生。当从童年开始相伴左右的一个想法“好无聊啊!”浮现在你脑海,你就想找些事干——任何事。
  
  虽然无聊感一般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和暂时的身体不适,可以通过环境的简单变化所缓解,它也同样是慢性或普遍的压力源,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情舒畅产生重大后果。
  
  当需要通过时刻保持警惕来确保零失误时,单调的工作可能导致严重事故,如同在进行医疗监控或开长途卡车时。从行为学水平上看,厌倦感和脉冲控制方面的问题挂钩,从而导致暴饮暴食、抽烟酗酒和沉迷赌博。无聊感一度和死亡联系到一起,给流行短语“无聊致死”施加了残酷的压力。
  
  虽然无聊感明显是个严肃的问题,关于无聊感的科学研究方面仍然有空白。世人对无聊感也缺乏了解。虽然大家都有过无聊的经历,但无聊感却还没有得到科学的定义。
  
  加拿大研究:大脑局部故障导致无聊感
  
  约克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心理学家约翰·伊斯特伍德以及圭尔夫大学和滑铁卢大学的同事想要了解构成我们无聊感的心理过程,从而创建关于无聊感的一个确切定义,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应用了。他们融合了对注意力和无聊感的现有研究的最新论文,在2012年9月的《心理学视角》特刊中刊登,该杂志是心理学协会的会刊。
  
  通过借鉴心理学和神经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伊斯特伍德和同时定义无聊感为“对于需求的反感状态,不能处于令自己满意的状态”,这是由大脑注意力网络中的局部故障所导致。
  
  具体来说,在下面的情境中我们会无聊:
  
  1、我们无法对需要全身心投入,达到满意状态的内部信息(比如想法或感受)或外部信息(比如环境刺激)集中注意力
  
  2、我们意识到我们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事实
  
  3、我们相信外部环境导致我们的反感状态(比如“这个任务很无聊”,“无事可做”)。
  
  研究学者认为,整合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这些不同领域会产生无聊感和注意力更加全面的定义——二者是无处不在且紧密相连的现象。
  
  有了在潜在的心理过程中得出的关于无聊感的精确的、广泛适用的定义,作者确认了在无聊感研究方面的下一步。伊斯特伍德和他的同事希望在缓解无聊症患者问题和指出与无聊感有关的认知错误的潜在危险方面上贡献一己之力提出新策略。
  
  英国的研究发现:无聊可致死
  
  而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无聊感强烈”者与感觉充实者相比,因心脏病或中风致死的可能性高出2.5倍,无聊因而可能是一个“折寿”心理因素。伦敦大学学院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系研究人员调阅1985年至1988年时年35至55岁接受“无聊感”调查的7524名公务员信息,追踪他们20多年后的健康情况。截至2009年4月,一些调查对象已经离世。
  
  当年调查结果显示,每10名公务员中有1人曾在过去一个月内感觉无聊;感觉无聊的女公务员人数是男性的2倍多;年轻公务员和从事琐碎工作的公务员比其他人更易感觉无聊。
  
  研究人员发现,当年感觉“格外无聊”者的死亡可能性比感觉充实者高37%
  
  英国《每日邮报》6日引述报告撰写者之一、研究员马丁·希普利的话报道:“研究成果显示,存在充分证据,显现心脏病与无聊感相关。”
  
  恶习害
  
  研究人员分析,对生活不满、感觉无聊的人可能养成吸烟酗酒等恶习,而这些因素会“折寿”。
  
  这让人联想美国热播电视剧《无聊致死》的开篇。男主角乔纳森·埃姆斯曾是作家,遭女友抛弃后心灵承受创伤,创作灵感日趋枯竭。他无处排解苦闷,在毒品和酒精中寻求安慰。
  
  希普利建议,工作若无乐趣,就应在工作以外培养兴趣,不应借烟酒消愁。
  
  心理学家格雷厄姆·普赖斯持说,如果无法从生活中获取动力和灵感,或者存在抑郁倾向,解决方法是把注意力从自身转向他人。“总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应该考虑一下,”他说,“他们能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做点什么。”
  
  充实乐
  
  一些专业人士给感觉无聊的人支招,关键词是“改变”。
  
  譬如,可以做有意义的事,发现工作的价值。如果觉得工作没意义,干活自然提不起精神。要改变这种态度,就要适当调整职业规划,重新发现工作的价值。另外,业余时间可在医院或学校做志愿者,从服务他人中寻找快乐。
  
  因生活平淡而整天抱怨的人应该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可以在社区学校参加夜间课程班,就读有挑战性的课程。
  
  另外,应打破常规,增添“变数”。譬如,给多年未联系的老友打电话;找从未去过的地方旅行;去颇有名气但离家较远的的二手书店淘书。
  
  重要的是,感觉无聊时不能坐着发呆,而应着手找事做。擦地板、洗衣物、健身、散步……这样做也许无法摆脱无聊感,却可以支配自身行为;一旦运动起来,无聊感会减轻,充实感随之而来。
  
  (文/Amanda 唐山心理咨询网 www.tspsy.com)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