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tspsy-沐沐  发布于2015-07-11 11:04   浏览次  
  心理导读:雅典,希腊——新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口咽部的病毒组构成异于健康个体,而理解这一差异或有助于为精神分裂症的干预开辟新的道路。该研究发表于第12届世界生物精神病学大会(WCBP)。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新方向

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新方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Robert Yolken博士及其同事发现,与健康个体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口咽部存在乳酸菌噬菌体φADH的比例及浓度更高。噬菌体是感染细菌并改变其代谢及复制的一类病毒的总称。
 
  当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时,乳酸菌噬菌体φADH的水平与免疫系统疾病的患病率相关。
 
  令人感兴趣的是,本项研究中,使用丙戊酸盐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一人具有存在该噬菌体的证据,而未使用该药的患者中则有50%存在这一噬菌体。
 
  动物模型研究显示,丙戊酸盐可改变微生物组,但其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
 
  “我们尚不明确,该噬菌体是否可以某种方式改变微生物组,”Yolken称,“但我们可以说,本项研究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确存在某些特定改变,其中一种改变即发生在这种噬菌体身上。”
 
  “这种差异的生物学后果及通过治疗手段改变这一噬菌体水平的潜在效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益生菌:精神分裂症潜在治疗手段?
 
  据Yolken博士称,先前已有研究明确显示,微生物组的改变可对啮齿类动物的认知及行为造成深远影响。肠道细菌及病毒构成的变化同样可改变分子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这一状况对广泛的神经性及精神障碍具有明确的意义。
 
  然而,迄今为止的大部分研究均着眼于微生物组中的细菌构成,忽略了病毒的潜在影响,其中也包括感染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的病毒,它们同样可能改变病理学进程。
 
  通过使用宏基因组分析,研究者分析了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3名未罹患精神障碍对照的噬菌体基因组,DNA样本通过咽拭子加以采集。测序共得到超过1亿个序列,研究人员从中确定了79个不同的噬菌体序列。
 
  其中,乳酸菌噬菌体φADH出现于17名(41.5%)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样本中;然而,仅有1名对照(3.3%)的样本中存在乳酸菌噬菌体φADH(P < .001)。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及吸烟状况后,这一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6)。
 
  Yolken博士观察到,总体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共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比例更高。在他自己所开展的研究中,17名存在乳酸菌噬菌体φADH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9人即接近一半同时罹患免疫疾病,包括1型及2型糖尿病及克罗恩病。
 
  并且,在接受丙戊酸盐治疗的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没有1人的咽拭子标本中存在该噬菌体;然而,在剩余35名未使用丙戊酸盐的个体中,有17人存在该噬菌体(P = .026)。
 
  “对于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尽管作用模式尚不明确,但丙戊酸盐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Yolken博士指出。
 
  “因此,药物改变病毒或微生物组,改变个体行为,或基于上述变化发挥治疗效应,这一可能性很吸引人,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它们是如何影响微生物组的,我们或许可以研发出毒性较丙戊酸盐更低的治疗药物。”
 
  乳酸菌噬菌体φADH的主要寄主细菌为加氏乳杆菌。该细菌为口腔及胃肠道黏膜的一种常见组分,可与肠道上皮相结合;这一菌种同样是食物及益生菌制剂的常见成分。
 
  Yolken博士称,针对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乳酸菌噬菌体φADH及其寄主细菌带菌率的干预手段包括益生菌及促益生菌制剂,或窄谱抗生素,这些均可以改变微生物组。
 
  专家述评:引人入胜的发现
 
  作为对该研究的评论,大会板块主席、加拿大多伦多成瘾及精神卫生中心(CAMH)分子脑科学的James Kennedy博士称,该研究“非常吸引人”:健康个体消化道细菌及病毒处于平衡状态,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出现了明显的失衡,这一点反映在乳酸菌噬菌体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个体中检出比例的显著差异上。
 
  “现在需要审视的是乳酸菌噬菌体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周期的影响,因为年轻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未表现出任何症状。”
 
  Kennedy博士称,精神分裂症的最强危险因素仍是遗传。
 
  然而,一种针对微生物组改变如何影响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假说为:噬菌体在寄主细菌中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分子最终穿越血脑屏障,正如在啮齿类动物中所发生的那样。
 
  如果这一过程发生在遗传易感的青少年中,炎症分子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我们关于人类大脑发育的一个已知事实为,就在青春期后,大脑会经历一场相当大规模的针对冗余神经元的修剪。”
 
  “青少年的大脑开始自我改善,并切换进入成人模式;如果这一精密的过程被微生物组改变及炎症因子对大脑的攻击所扰乱,在某些极端的个案中即可导致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 12th 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Abstract S-37:004. Presented June 17, 2015.
 
  2. New Clues to Schizophrenia Pathogenesis,Pam Harrison,July 09, 2015
 
  (文/Robert Yolken | 来源/精神科)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导读:牛郎店,众所周知是女性买春的地方。在牛郎店里,有些常客喜欢对牛郎进行性施虐,上演SM戏码。可怜的牛郎被打被骂不还手不还口,面对尖锐的高跟鞋还要强忍。为什...
  •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心理导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
  •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心理导读:马尼奥塔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性学家与网友认为其行为疑似冰恋,即SM(虐恋)中的最高层次:死亡调教。接下来我们以冰恋作为新知与大家一起来了解,消除大家对这...
  •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导读:近日,夫妻群P聚会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类有寻求性爱刺激的需求,于是,一个著名的理论浮出水平,那便是柯立芝效应。 ---www.tspsy.com 换偶...
  •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导读:大部分飞蚊症患者会避免手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蚊症根除。然而,我们眼睛的自愈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
  •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导读: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www.tspsy.com 心理...
  •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多因家庭变故,特别是单亲家庭,母子长期相依为命,没有父亲的威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母亲产生好感,进而出现乱伦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