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双向情感障碍的预测与评估
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一、双相障碍:抑郁转躁狂强预测因素
研究发现,伴发躁狂症状和惊恐发作是双相障碍患者的抑郁发作转为躁狂的强预测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双相障碍系统治疗强化项目(Systematic TreatmentEnhancement Program for Bipolar Disorder[STEP-BD])的数据,识别出可前瞻性预测抑郁转为躁狂的预测因素。
Alessandro Serretti及其同事对1720名患者的8915次抑郁发作进行分析;其中512次发作在12周内最终转为躁狂。
调整混杂变量后,抑郁发作前的4~7天有疑似或明确情绪高涨的患者,以及有过多种中度或以上躁狂症状及有过惊恐发作经历的患者,抑郁发作后转为躁狂的可能性较高。
不存在上述预测因素的抑郁发作,仅4.3%转为躁狂;而至少存在上述一项预测因素的抑郁发作8.5%转化为躁狂;含三项预测因素的抑郁发作有24.6%会转为躁狂。
Serretti及其同事指出在抑郁症状较突出的患者中,躁狂症状或被忽视。“因此,该研究发现也强调了双相抑郁发作期间,对抑郁及躁狂症状进行密切监测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同时强调医生应深入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及惊恐发作。
尽管有观点认为双相障碍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单一治疗有一定风险,但该研究分析表明抗抑郁药物与抑郁向躁狂转化没有很大关系。
与抑郁发作转为躁狂有较大关系的变量还包括:年龄较小、自杀未遂史及前期治疗史。“我们不应排除这些变量的影响,特别是在无或只有轻微躁狂症状且无惊恐发作的患者中。”
原文链接:Manic symptoms during depression warn of polarity switch | MedwireNews
二、反常行为或预示双相抑郁转相
双相抑郁转相是一个令许多精神科医师颇为头疼的临床状况。最近一项发表于《精神病学研究杂志》(J Psychiatr Res. 2013 Jun 20)的研究称,极端的归因行为或可提示双相抑郁转相。
“提示抑郁转为躁狂、轻躁狂或混合状态的归因行为既可以是极端悲观的,也可以是极端乐观的。“合作研究者、哈佛医学院附属麻州总医院的Thilo Deckersbach及其团队指出。
研究者使用《归因方式问卷》(ASQ)对105名双相 Ⅰ 型及 Ⅱ 型抑郁患者进行了评估,该问卷用于测量受试者归因于外在抑或内在,稳定抑或不稳定,以及归因的总体来源。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受试者中有5名转为躁狂,11名转为轻躁狂,6名转为混合状态。
结果显示,ASQ总分与心境转相的可能性及速度并不相关。然而,该问卷中的“极端归因行为”显著提高了患者心境转相的可能性。在对年龄、教育程度、双相发病年龄、治疗状况等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后,其关联性依然存在;分别考察极端悲观归因及极端乐观归因时,结果趋势同前。
研究者在对病程进行回顾后发现,极端的归因行为与更加严重的双相障碍进程有关。极端悲观及乐观的归因行为均提示既往更多的抑郁发作次数,而只有极端乐观的归因与既往更多的心境高涨发作次数有关。
“研究结果与先前的概念一致,即在理解心境障碍的进程时,思维及信念的刚性可能比其心理效价(比如积极的或消极的)更重要。”研究者称。
“进行极端归因的个体或许在判断多种可能性时存在困难,导致他们对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极端化的思维处理,”Deckersbach等指出,“该研究结果或将允许我们针对那些存在较严重认知适应不良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
“另外,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对于重新构建这些患者的认知似乎不够有效,而图式聚焦疗法可能颇具潜力。”
研究者还指出,正念疗法或许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加合理地归因。
更多阅读:Attributional behavior warns of mood transition.medwireNews 2013 June 27
(文/佚名 | 来源/医脉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