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心理书籍:从原型批评解读《秀拉》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07-30 17:25   浏览次  
  心理导读:在非洲宇宙观中,人身上的胎记绝不是偶然,而是从未知的神灵世界带到地上来的。蛇和鱼的意象在西非中非水神Mami Wata身上最为明显,因此,秀拉的那块随着年龄越发明显的胎记,正事是她作为水神化身的印记。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意象是知更鸟。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从原型批评解读《秀拉》
 
  《秀拉》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创作的长篇小说。《秀拉》的故事时间跨度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小说以女主人公秀拉与女友奈尔的友谊及秀拉成长经历为主线,描写了四五十年间俄亥俄州梅德林市一个富有传奇和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 的生存境况和生活变迁。该书涉及的内容却极为丰富,它探讨了种族歧视与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友情、性爱与婚姻,生与死,善与恶,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多重主题。
 
  一、引言
 
  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瑞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塑造了秀拉·匹斯这一大胆叛逆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出生在“底层”——一个位于俄亥俄州小镇梅德林周围山上的黑人居住区。“底层”中住着形形色色的黑人,而在其儿时好友奈尔·赖特结婚后,秀拉离开了故乡“底层”,上了大学,过着城市生活。十年后回到“底层”的秀拉,与当地结婚生子的儿时女伴截然不同。她选择单身,与好友和镇上其他妇女的丈夫上床,扬言要把“底层”撕成两半。此时的秀拉在“底层”黑人中成了邪恶的化身。对秀拉这一人物分析,评论界众说纷纭。秀拉的离经叛道,背离传统妇女角色使其成为一个“反传统者”(吴文霞 2011:36-38),一个“勇于寻找自我的黑人女性新形象”(郑成英,李道柏 2003:25-26),一个“颠覆男权、解构黑人社区传统的”尼采式女勇士(郭棲庆,郝运慧 2011:56-62)。然而,对于秀拉自我身份建构的结果,评论界基本认为她是以失败告终的。在赞赏秀拉挑战传统、男权和种族主义的勇气的同时,不乏有指出秀拉抛弃黑人社区,割裂民族之根的批判,认为秀拉“她将自己完全同自己的黑人社区以及民族文化割裂开,这必定造成她内心的孤寂和不被人们理解,从而最终导致自我价值实现的失败。”(曹云 2010:66-68)这一解读多以小说最后秀拉孤独死去为依据。然而,秀拉的死并不能说明秀拉自我建构的失败,她最终被“底层”黑人孤立憎恨的现实也不可用作她与黑人文化和民族之根断裂的标志。相反,细读小说,可以发现秀拉的人物塑造上具有浓厚的非洲传统和黑人文化特有的气质。小说中与秀拉相关的一系列具有原型模式的自然意象指向了西非和中非神话中的被称为Mami Wata的水神。秀拉的形象,性格和经历皆渗透着这一原型模式。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将运用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来考察莫瑞森的小说《秀拉》,对秀拉这一人物从表层意象和深层原型双重结构上进行分析把握,探索秀拉在非洲神话中的人物原型,以及这一原型下的毁灭与孕育主题。
 
  二、原型批评理论
 
  加拿大思想家、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在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基础上开创了原型批评理论。弗莱认为,“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弗莱看来,一部文学作品具有两层结构,第一层是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而在其下统筹零乱的表层意象的,是由原型模式支撑的深层结构。而所有文学作品最大的原型模式既是神话模式。对一部文学作品神话原型模式的分析探索,有利于发掘该作品的真正含义。
 
  《秀拉》作者托妮·莫瑞森熟悉黑人神话和民间传说。莫瑞森在孩提时代,通过母亲与祖母的讲述,接触到了各种黑人民间故事、音乐、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用莫瑞森自己的话来说,她的家族“与超自然力关系亲密(intimate with the supernatural)”。受其童年经历的影响,莫瑞森的小说中同样充满黑人神话的特质和超自然力,就像莫瑞森自己说的,她用她的童年回忆来帮助她进行创作。因此,研究莫瑞森的小说,特别是从原型角度进行解读,就不能忽略小说中与神话原型连结在一起的各种原始意象。
 
  三、人物原型分析:秀拉的水神原型
 
  小说《秀拉》中大量的、具有原型特征的自然意象构成了小说的表层意象结构。与秀拉紧密相关的重要意象零散地分布于秀拉的成长经历中,是探索秀拉人物原型的重要线索。这些意象中,出现最为频繁也最为关键的主要有:秀拉的胎记,知更鸟,以及梅德林镇边上的那条河。这些表面看似没有联系的意象,对秀拉的经历和命运意义重大,而从非洲神话视角看,这些意象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被称为Mami Wata的非洲水神。虽然形象不一且富于变化,但在非洲神话中,水神Mami Wata的形象通常是上身为人(大部分时候是女性)下身为鱼尾。而在上身的人身上,一条巨大的蛇缠绕周围,蛇头躺在女神胸口。不同于基督教里蛇为邪恶的象征,非洲神话中,水神身边的蛇是一种神性的象征符号。居住在南尼日利亚的埃菲克族,他们的Mami Wata塑像是一个人身鱼尾,周身缠绕蛇,双手拖着鸟的形象。这象征着Mami Wata形态变化的力量(Drewal 62)。
 
  小说对秀拉外貌的描写笔墨不多,而在其为数不多的外貌描写中,反复出现的是对秀拉眼皮上的胎记的描述。“底层”的男人认为这个胎记是蛇,奈尔的丈夫裘德在秀拉回来第一次看见秀拉的时候就在想:“她既不美也不丑,眼上方还有一块毒蛇般的古铜色胎记。”(莫瑞森 208)而这个胎记在同被评论家认为是河神化身的老兵夏德拉克眼里,却是一种水生生物:“她的一只眼上有一只蝌蚪”(莫瑞森 245)。在非洲宇宙观中,人身上的胎记绝不是偶然,而是从未知的神灵世界带到地上来的。蛇和鱼的意象在西非中非水神Mami Wata身上最为明显,因此,秀拉的那块随着年龄越发明显的胎记,正事是她作为水神化身的印记。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意象是知更鸟。十年之后秀拉重新回到“底层”,伴随秀拉一起回来的是一场知更鸟灾害。虽然“底层”大部分人对于这场知更鸟灾害不明所以,但是在同样具有非洲水神神性的夏德拉克却敏锐地洞察到知更鸟既是秀拉水神原型的神性化身。飞进夏德拉克河边小屋的一只知更鸟飞走后,他“十分悲伤,还一心一意地等它回来”(莫瑞森 245)。在这里,他对小鸟的喜爱和等待,与他对秀拉的感情是一致的。鸟即是秀拉的化身,因为在水神Mami Wata的身上,同样也具有鸟的形象。而小说中的知更鸟,便是秀拉水神神性变化后的另一象征形式。
 
  如果说胎记上的蛇和鱼的意象,以及知更鸟意象还是较为零乱、兼具巧合意味地与Mami Wata这一水神具有联系的话,那么梅德林镇边上的那条河则具有统筹其他零散意象的作用。秀拉第一次来到河边,就发生了她不小心把黑人小男孩小鸡甩进河里的事件。小鸡虽然是秀拉不小心甩出去的,但无意识中,小鸡被秀拉作为献祭给水神的祭品了。秀拉虽然难过惊慌,可是她的好友,她精神上的双生子奈尔却有这种感觉:“出事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感到不好呢?怎么会看到他摔出去倒觉得挺好呢?”(莫瑞森 255)奈尔莫名其妙的感觉美好,透露出秀拉在无意识当中,是想把小鸡甩到河里的。因为Mami Wata就是一个向人类要求祭品的神,最常见的就是要求一个人的灵魂。小说第二次提到秀拉与水的关系是在秀拉死去的时候。秀拉的死是回归到水中,在垂死之际,她“感到了雨水气味,知道已经离水不远,她就蜷起身子进入那沉重而柔软的水中”(莫瑞森 240)。这样子的“在水里睡眠”暗示了向母体子宫的回归。作为水之母亲的女神Mami Wata,秀拉回到水中,是一个回归之旅。同时,这也暗示着秀拉最后在精神和意识上回到了自己种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四、主题原型分析:水神的毁灭-孕育主题
 
  非洲水神Mami Wata这一神话原型背后,蕴含着一个更为深层的主题原型,既毁灭-孕育主题。Mami Wata是一个有着双面复合特性的神灵。一方面,她引诱男子,要求他们在性上对她忠臣,对这一要求的答应则带给他财富和名声,拒绝则降临厄运,杀
 
  害他和他家人的生命。但另一方面,她是一个性感美丽的神灵,她赐给无法生育的妇女孩子,为人治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赐予人们财富和好运。致力于非洲水神研究和Mami Wata塑像展览的的美国学者Henry John Drewal提到Mami Wata身上出现的多重象征意义时说:“她是一个孕育的母亲,性感的妈妈,病痛的治愈者,财富名望的施与者,但同时也是危险与欲望……的化身。人们被她身上代表的无限可能所倾倒,但同时也惧怕着她背后潜在的破坏力。”(63)Mami Wata的这种既破坏又孕育的矛盾特性在秀拉身上同样得到了体现。
 
  秀拉回来后做了很多在外人看来荒唐不羁的事:她不听外祖母夏娃的劝告,坚决不结婚生子,还把夏娃赶出家送到了养老院;她与镇上女人们的丈夫睡觉,而且“只和她们的男人睡上一次就再也不理睬了”(莫瑞森 216);她对教堂和其他人的上帝也没有丝毫敬意,没穿内衣就跑到教堂。就像她扬言对夏娃说的那样,她把“底层”撕成了两半。但是讽刺的是,正是她的恶,刺激了“底层”的黑人开始端正自己的品行:对孩子不管不顾的母亲显现出她们的母爱来,妻子对在秀拉那里受了伤害的丈夫更加关心,年亲媳妇开始赡养婆婆。曾今他们对什么都麻木,贫穷、病痛、灾害、歧视,对于一切痛苦,他们都只是木讷地承受着。但是秀拉的出现,使他们开始愤怒、团结、注重修养品德。就像水神Mami Wata要人类牺牲一点东西才会答应施与恩惠和治疗,秀拉撕裂了“底层”原来的生活秩序,但毁灭的同时,她治疗的是“底层”黑人的麻木不仁,孕育的是更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秀拉的另一个毁灭-孕育能力体现在对好友奈尔的影响上。秀拉与奈尔曾今是亲密无间的好友,秀拉保护奈尔不受白人孩子欺负,奈尔在小鸡事件时安慰秀拉,“在那时候,对她俩其中一个的赞美也就是对另一个的褒奖,而对一个人粗暴也就是对另一个人的挑衅”(莫瑞森 195)。但是回来后的秀拉却夺走了奈尔的丈夫裘德,毁了她的婚姻,使她在情感和经济上都没有了保障。但是秀拉的“恶”同样对奈尔起到了促进作用,奈尔重拾了自我,不再是那个依赖丈夫,木讷呆板地甚  至不知道怎么笑的妻子,她愤怒,哭泣,“等待着那最古老的哭喊”(莫瑞森 211),她开始自立,自己赚钱养孩子。就像秀拉的那句预言“噢,他们会好好爱我的。这需要一段时间,不过他们会爱我的。”(莫瑞森 238)的确,几十年后,当所有的事情都物是人非的时候,奈尔突然意识到,这么几十年,她真正想念的是秀拉。从秀拉的墓地回来的路上,她哭喊着:“我们是在一起的女孩……天啦,秀拉……女孩,女孩,女孩女孩女孩。”奈尔想念的是和秀拉一起时作为“女孩”的时光。作为女孩的她们有自我,就像奈尔曾今在一个半夜突然走到镜子面前说:“我就是我。我不是他们的女儿。我不是奈尔。我就是我。我。”(莫瑞森 155)十年后回到“底层”的秀拉并没有变,秀拉毁掉的是那个结婚生子后丢失了自我和灵魂的奈尔,但同时,她也逼着奈尔重拾了那个说着“我就是我”的“女孩”。秀拉的毁灭-孕育能力在奈尔身上体现的,是对婚姻的毁灭,对自我的孕育。
 
  五、结语
 
  弗莱认为原型可以包容而且可以贯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转引朱立元 171)在小说《秀拉》中,贯穿在秀拉外貌、性格、经历和命运的原型就是非洲神话中的水神Mami Wata。缤纷的表层意象,秀拉生命中难解的神秘性,和秀拉性格上善恶交融的矛盾主题,都透露出水神原型的影响。之前众多批评都指出了秀拉大胆叛逆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却唯独不肯承认秀拉叛逆中仍旧深深存在的非洲之根,一再地指责“秀拉离开了自己的族裔文化,就成了文化的孤儿,犹如无根的浮萍。”(李喜芬 2005:80-83)本文通过细读文本,探究秀拉生命中不易理解的意象和事件,就是为了为秀拉正名,作为一个黑人女性,秀拉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非洲之根,毋宁说她身上有比其他“底层”黑人更强大更深厚的非洲羁绊。她是非洲水神的化身,她毁灭了“底层”在异国他乡的苦难和歧视中形成的虚伪传统——对任何痛苦的逆来顺受,孕育的是黑人原始的愤怒和反抗,不忘种族文化的精神回归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关阅读
 
  《秀拉》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创作的长篇小说。《秀拉》的故事时间跨度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小说以女主人公秀拉与女友奈尔的友谊及秀拉成长经历为主线,描写了四五十年间俄亥俄州梅德林市一个富有传奇和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 的生存境况和生活变迁。该书涉及的内容却极为丰富,它探讨了种族歧视与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友情、性爱与婚姻,生与死,善与恶,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多重主题。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以黑人秀拉的成长为主线,描摹了美国黑人社区“底层”的生活图景。故事设置在一战后至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之时,塑造了一位敢于挑战社会习俗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的各章故事情节,是以“生--死”为主线串联起来的:“底层”社区面临被拆毁的命运、退伍军人夏德拉克创立“全国自杀节”、奈尔去参加曾外婆的葬礼、秀拉的外婆夏娃烧死儿子、秀拉失手将黑人小孩甩入水中溺死、秀拉母亲汉娜自焚身亡、秀拉出走和其梦想的破灭、归来的秀拉遭到“底层”黑人的排斥、秀拉去世、黑人群众在隧道塌方事故中丧生、奈尔在墓地缅怀秀拉。
 
  《秀拉》探讨了种族歧视和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友情、性爱和婚姻,善与恶,生与死,现代与传统等多重主题。由于其它主题皆围绕死亡主题而展开,死亡可视为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题。
 
  1、生死母题之通过仪式
 
  人类生命由于自然时序而呈现出生命仪式特征。人类学家凡·艮耐普将“社会中的个人生活”视作“随着年龄增长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通过仪式”。这需要“一个特定社会仪式的分水岭,将一个年龄同另一个年龄以特殊的方式分隔开”。《秀拉》中就出现多个通过仪式。退伍军人夏德拉克在战争中几近失常,一双“疯长的怪手”令其痛苦不堪。莫里森描写了他重建自我身份的“通过仪式”——在马桶的水中,他看到自己的黑人面孔,“当那张黑脸以其不容争辩的存在向他致意时,他再无他求了……疯长的手恢复了平静,他睡了新生命开始后的第一觉”。夏德拉克通过这一顿悟形式清除了被战争摧毁的身份碎片,自我疗救了对战争的恐惧,有了新生后的大彻大悟。他通过建立“全国自杀节”来帮助“底层”黑人直面死亡。在这个自创节日里,他独自在街头游行,“手里拿着一只母牛的颈铃……两眼大睁着,长发纠结在一起,吼叫声中充满不容置疑和震撼人心的劲头”。他以一种希腊神祇的威严来怒视死亡。
 
  黑人对死亡的恐惧是对种族迫害恐惧的转嫁,夏德拉克以夸张的行为将这一内在恐惧外显出来。“自杀”是黑人表现被压抑的主体意识的极端形式,是重建自我身份的重要“通过仪式”。夏德拉克正是用荒诞的行为来嘲讽和抗争种族现实。
 
  夏德拉克在人们眼里疯疯癫癫,但其先知精神在后面情节闪现。秀拉失手将小男孩甩到河中后,走进夏德拉克小屋第一次与他交流。他们惊讶地发现彼此存在的契合。他对秀拉只说了一个词:“总是”,他刚说出这个词来,“她(秀拉)的面孔就容光焕发,痛苦感随之消失了”。“这其中的允诺始终追随着她的脚步”,支撑着她的一生,成为其抗争的精神指引。
 
  黑人男孩“小鸡”的意外死亡,是秀拉和奈尔的成年“通过仪式”。秀拉听到母亲对自己的贬抑后渴望确证自我价值。书中描写的仪式体现了秀拉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她和奈尔在河边草地上找来两根树枝,剥光皮(这一行动暗示了非洲男性的成年仪式);在地上挖出两个洞,将嫩枝、烟头、瓶盖和纸片等扔入洞中。这是对男性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和象征式嘲讽。她们又仔细地培上挖出的土,还用拔出来的草盖满小小的坟头。这一行为俨然变形的宗教祭祀仪式,尤其发生在“小鸡”溺死之前,有死亡的预兆。在“仪式”之后,她俩沉默地向湍急阴郁的湖水中望去,“心头涌起难言的激动与不安”。这种复杂行为和心情恰恰衬托了人们在成年“通过仪式”中的不安和恐惧。秀拉拽住“小鸡”的手,抡起来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被甩到湍急的河面,阵阵笑声也随之在水面之下消失。在“小鸡”的葬礼上,秀拉无声地哭泣,她天真的少女时代在这次事故中终结了。
 
  秀拉母亲汉娜死前也有类似的仪式:汉娜死前做了一个身着红色嫁衣的梦,预示她即将走向人生的“通过仪式”(结婚实际上是少女生活的终结),之后是奇怪的风起,夏娃在窗口看到火中焚烧的女儿。“小鸡”的死是被水吞噬的悲剧,汉娜的死是被火席卷的意外,两个仪式都有秀拉的旁观,对于前者她无能为力,而对于后者,她冷眼旁观。经过第一个仪式,秀拉正从少女阶段走出;到第二个仪式时,秀拉正进入成人阶段,对于死亡的“总是”有了很深的理解。
 
  2、生死母题之再生
 
  人的生命同自然生长的对应关系赋予了其再生意义,这使黑人在现实所承受的苦难化为艺术的美感。绚丽的死亡帮无助的生命摆脱前尘纷扰,使新生命得以成长。《秀拉》中的几次死亡,都与水密切相关,有接受洗礼、走向永生之意。秀拉外婆夏娃杀死亲生儿子“李子”。她的名字寓意博大母爱,而她本人也表现出无私的爱:当丈夫弃家而去时,她勇敢挑起生活的重担,不惜被轧断一条腿来获得救济;她不仅艰难地抚育亲子,还收养了几个弃儿。但她也像上帝一样主宰人的生死命运,住在顶楼的她“上帝”般俯瞰家中发生的一切,连男人们也要“仰望着她”。当看到爱子“李子”从战场归来、沉溺毒品逃避现实的样子,夏娃备感痛心,她用一把火结束了儿子的生命。“李子”的死被描述成了“火凤凰”式的涅磐仪式:“那湿湿的亮光卷成一团把他包围了起来,溅到他的皮肤上并且钻进了里面。他睁开眼睛,看到他刚才所想象的原来是一只鹰的巨大翅膀向他周身喷着湿湿的亮光。他想,大概是一种洗礼、一种祝福吧,那意思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李子”代表了被战争毁掉的黑人青年,他们曾经朝气蓬勃,而如今却只能苟活于世间,生活在已如地狱般的黑人生活最底层。烈火给了他解脱和洗礼。
 
  “小鸡”的意外溺死也有再生的意味。他最终被掩埋,“鲜花从棺材顶部散落下来,在坟墓四周形成一个小堆”,这一情景与之前的埋坑仪式惊人相似。秀拉曾在“小鸡”死前帮他爬到树顶,使他看到从未看到过的风景。河水并不因吞噬了“小鸡”的生命而动容,一个黑人生命的失去更是遭到漠视。“小鸡”的棺木埋进地里,“那阵阵笑声和掌心中手指用力攥着的感觉将会永远停留在地面上”。黑人小孩弱小的生命消亡,然而却停留在最欢乐和灿烂的刹那。水的怀抱迎接他摆脱了生的苦难。
 
  夏德拉克的身上也体现了再生精神。他总会出现幻觉:“手指像杰克的豆梗般地蔓延开去,杂乱无章地布满在小推车和病床上”。独居于河边的夏德拉克,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充满了酒神般的异质特征。他的“全国自杀节”哲学也映射了“再生之神”酒神的思想。夏德拉克的游戏在秀拉死后发展成为全社区规模的集体游行,俨然一种酒神式的狂欢仪式。“所有的人……全都处在这欢快的气氛中,笑啊,唱啊,彼此呼叫着,在夏德拉克背后形成了一对形形色色的流浪艺人般的队伍……在阳光下嬉戏”。他们在闪烁的阳光下高视阔步、蹦蹦跳跳地步入白人社区,来到未完工的隧道前面。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家一齐动手,把这个白人不准他们黑人修建的隧道拆毁。
 
  由于走得太深,最终隧道坍塌,把他们全都掩埋在下面。“底层”黑人们尽管在秀拉死前排斥她,却不由自主受到了其反抗精神的感染。秀拉在世的时候,是种族制度最猖獗的时候;秀拉死后的“全国自杀节”,社区黑人全都不由自主地加入游行队伍,“撕开那道帷幕,让他们在焦虑中、在尊严中、在庄重中、在他们多年来不断增加的那一成年人痛苦的重压中喘一口气”。他们在死前宣泄了黑人民族的激愤,得到了精神上的重生。
 
  3、生死母题之替罪羊原型
 
  “替罪羊”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中。弗雷泽爵士在《金枝》中对“国王替罪羊”仪式的受难主题进行了探讨。这个仪式发展至今,常常使一些少数族裔、弱者或恶者成为“替罪羊”,于是黑人、犹太人、老人、妇女、儿童或为世人所不容的人,背负着成年白人男性的罪责而受到替代性的惩罚,替他们赎罪。
 
  秀拉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敢于挑战世俗对黑人女性的不公要求,她的身上呈现出很多叛逆到为社区人所摒弃的恶行。人们叫她“螳螂”,认为她眼睛上方的玫瑰形胎记为不祥之物,将她视作女巫和一切灾难的源泉:知更鸟成灾、黑人摔跤、让鸡骨头卡住喉咙或是眼上长针眼全都归咎到她身上。“秀拉的邪恶已经确证无疑”,理所应当地被当做“底层”的替罪羊。
 
  “替罪羊”是在“生与死之间强行加入的一个生命的转换形态——对神谕的曲折抗拒”。“替罪羊”作为人的替代品缓和了人意识深层的暴力倾向,秀拉的存在则缓和了“底层”黑人的暴力倾向。黑人尤其是黑人男性,长期在种族压迫下处于“被阉割”的状态。他们将居住的贫瘠山顶自嘲为富饶的“底层”———“一个拿黑鬼开心的玩笑”,他们无力抗争,后来只能让出家园供白人修球场;“底层”要修柏油路和隧道的时候,白人宁愿挑走瘦弱的白人,也不给成年黑人机会。黑人男性无力诉求,只能将心中压抑的痛苦用暴力形式投射到比他们更弱小的女性身上。
 
  秀拉拒绝成为家庭中的受害者,她随便和男人上床,轻蔑和她上床的男性,成为社区所有黑人的“替罪羊”。黑人们将绝望全都投射到秀拉身上,认定其死亡献祭可以使他们挣脱危机。但讽刺的是,秀拉的献祭非但没给“底层”黑人带来好运,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当年由于秀拉的嘲讽而被“底层”黑人找回的美德也丧失殆尽。“秀拉”式的抗争过程充满了生-死-再生的意味,而奈尔作为秀拉最亲密的伙伴见证了这些仪式,也反衬了秀拉的性格特征。奈尔很早(在和母亲去奔丧的火车上)便获得了自我意识,她的少女时代也受到了秀拉反抗意识的感染;她感到独立自我在结婚和秀拉离家后开始死亡,直到秀拉复返后才又“像去掉白内障之后,能用眼睛看东西了”。奈尔最后去参加秀拉的葬礼时忽然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牵挂的人是秀拉。小说以奈尔的大声痛哭而结束。秀拉的反抗个性在一系列生生死死中丰满起来,虽然这位女勇士英年早逝,但她的精神却融入小说结尾处所指明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秀拉·梅·匹斯虽死,她可以安息了。
 
  参考文献
 
  1. Drewal, Henry John. “Mami Wata: Arts for Water Spirits in Africa and Its Diasporas” African Arts, Summer2008, Vol. 41 Issue 2, p60-83, 24p
 
  2. Morrison , Toni. Sula. New York: Plum Printing, 1982
 
  3. 曹云. 2010. 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之路——莫里森《秀拉》和《最蓝的眼睛》的启示[J]. 飞天(12): 66-68
 
  4. 郭棲庆, 郝运慧. 2011. 文化的断裂、孤独的抗争——《秀拉》之尼采式解读[J]. 外国文学(3): 56-62
 
  5. 李喜芬. 2005. 艰辛的“自我建构”之旅——对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 80-83
 
  6. 托妮﹒莫瑞森. 秀拉[M ]. 胡允桓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7. 吴文霞. 2011. 反传统者——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解读《秀拉》[J]. 安徽文学(9): 36-38
 
  8. 郑成英, 李道柏. 2003. 试析《秀拉》中的黑人女性形象[J]. 江西社会科学(4): 25-26
 
  9. 朱立元主编.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许婷婷 | 来源:《剑南文学》)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心理导读:心理学的起源,也正是从希腊神庙中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因此,推荐心理学影片,首选周星驰的《...
  •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清醒暗示与清醒催眠可以说是催眠的一个部份,当你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就会更加的了解恍惚催眠。艾尔曼先生坚信不懂得清醒催眠的人,不可能了解催眠。 ---www....
  •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事物之所以不能保持完美,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不断重播过往的记忆的缘故。个人的潜意识与宇宙形成以来的所有记忆是贯通的。潜意识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大量的记忆...
  •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火爆了,太重口味了!不光剖析了男人、女人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背后真正的心理,而且从滚床单这件事上竟然也能探寻出伴侣的劈腿信号!...
  •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导读:《24个比利》(英语: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是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Billy Milligan的...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然这些坏情绪,...
  •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导读: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读书,因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个体。读书这件事上没有圣贤大哲,只有不一样的个人体验,人人平等。...
  •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心理导读: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无外为两件事:饮食和男女,即吃和性。导演李安影片名《饮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这句诗意,来表达一个家庭中的...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心理导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