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为什么我们经常误解人心》

责任编辑:tspsy-木木  发布于2015-04-26 13:10   浏览次  
  心理导读:我们的身体究竟透露出多少内心思想?当然,没人想用自己的身体沟通复杂的思想,像是光凭手语描述自己的生平经历、谈恋爱是什么感觉,或甚至解释人权法案。身体想必要比思想更能揭露情感,但是与其他沟通管道比起来,例如我们的声音,有多少情感是身体所能展现的呢?有个方法可找出答案,那就是让一个人暂时失聪或暂时失明,然后测验看看他们评估别人的时候会有多准。    ---www.tspsy.com

 
《为什么我们经常误解人心》
 
  《为什么我们经常误解人心: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揭开心智运作的真相》
 
  作 者:尼可拉斯.艾普利
 
  Nicholas Epley
 
  译 者:陈信宏,崔宏立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系 列:心理系列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24日
 
  一、内容介绍
 
  芝加哥大学最有趣的心理实验课!
 
  世界顶尖商学院教授、最会说故事的社会心理学家
 
  以20年精采研究和大量有趣的科学实验,带你真正读懂人心,得到行事为人的智慧!
 
  「以为」,是这世上最暧昧可怕的一个字眼!
 
  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你以为对亲密伴侣无所不知,结果却发现你给的不是他要的。
 
  你以为手边的案子八成能顺利签约了,最后关头却被客户摆了一道。
 
  你以为儿女会衷心感谢你为他们所做的,不料他们只想离你远远的。
 
  而这样误判人心,可能掀起小波澜,也可能酿出滔天巨祸……
 
  「这是我近年来读过最精妙也最有趣的一本书!」──《苹果橘子经济学》作者李维特
 
  《华尔街邮报》《泰晤士报》《卫报》重量级媒体推荐,突破心智盲点的「真心」科学大冒险!
 
  人类天生具有「读心术」,但许多苦难和失败也由此而来。
 
  根据调查,人最想要的超能力是穿越时空和读心术。
 
  但你其实天生就能「读心」,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信念、需求,甚至知道对方知道些什么。
 
  这种能力让朋友有默契、让敌人互相宽恕、让陌生人产生同理心,让夫妻、同事甚至社会国家之间得以合作。
 
  遗憾的是,这种能力也常造成误解与不必要的冲突,导致人际关系决裂、梦想破灭……
 
  本书为你带来洞悉的智慧,彻底为你以为的别人,和你以为的自己,架上沟通的桥梁!
 
  艾普利是当今最优秀也最具创意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探究了我们「读心」能力的力量和局限。他的文笔清晰迷人,书中充满引人入胜的人性洞见。——布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生有太多苦难都是来自於误解别人的想法,以及认定我们所爱的人必然知道(难道不该吗!)我们内心在想些什么。
 
  本书由心理学界的一位闪亮新星写成,是一本读来充满乐趣又深富知识性的着作,有助於你少花点时间从事毫无意义的争论,而多将时间投注於对人有益的人际关系中。本书能够让你更懂人心,得到珍贵至极的智慧。——塞勒,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
 
  误判人心,
 
  有时带来的是滔天巨祸!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任期间,相信了希特勒在1938年保证捷克斯洛伐克能够维持和平的说法,於是建议捷克人不必动员军队。
 
  张伯伦表示:「尽管我觉得希特勒的脸上流露出冷酷无情的个性,却在他做出承诺的时候,认为他会是一个说话可靠的人。」
 
  他错了。
 
  希特勒其实骗了他,因为当时希特勒已经动员军队准备攻打捷克斯洛伐克,只需多争取一点时间以确保能够一举彻底打垮对方。
 
  将近70年后,美国官员学到了不能相信坏蛋。因此,尽管海珊一再声称自己没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他们却认定他一定是在说谎。
 
  不过,那些官员再次犯了错。
 
  海珊说了实话,美国人却因为误以为他说谎而发动了战争……
 
  二、作者简介
 
  尼可拉斯.艾普利    Nicholas Epley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教授,2014年美国杂志选为「世界最顶尖的40大年轻商学院教授」, CNN则评为「世界8大商学院明日之星教授」之一。
 
  他曾为《纽约时报》撰稿,也在心理学众多专业期刊发表了50篇以上的文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2008年的理论创新奖得主,并且在2011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心理学杰出青年科学贡献奖。目前居住於芝加哥。
 
  译者简介
 
  陈信宏(本书第1~5章及序)
 
  专职译者,曾获全国大专翻译比赛文史组首奖、梁实秋文学奖及文建会文学翻译奖等翻译奖项,并以《好思辩的印度人》入围第33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译作包括《我爱身分地位》《宗教的慰藉》《无聊的魅力》《新闻的骚动》(以上皆由先觉出版)等。
 
  崔宏立(本书第6~8章及后记)
 
  以陪小孩玩耍为业、翻译为乐,读书为了休息,费力只求放松,日日逐猫暖脚,夜夜揉面练拳。翻译作品有《你的身体就是最好的健身房》《第六行者的超能力》《猎杀第四行者》《医魂:努兰的医学故事集》《培养乐观的小孩:快乐教养、忧郁bye bye!》等书。
 
  三、精彩书摘
 
  人心无法观察测量。
 
  你看不见「信念」,闻不到「态度」,摸不着「感受」,
 
  不会在人行道上遇到「意图」从身旁经过,也秤不出「需求」的重量。
 
  你察觉朋友「想要」一颗苹果,和你看见那颗苹果完全是两回事。
 
  「洞悉人心」的错觉
 
  判读别人的心智虽然不容易,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是太大的问题,原因是大脑对于最熟悉的对象知觉最为敏锐,例如我们最亲近的朋友、亲戚、同事与配偶。结婚多年的夫妻有时候会说他们对彼此极为了解,甚至能在对方还没说之前就把话接下去说完。你也许会认为,真正了解一个人能够让你和对方心志如一,所以两人就算一句话也没说,还是能够知道彼此心中的想法。朋友、同事与爱人之间,无疑认为自己对彼此内心的了解胜过陌生人。这样的自信是否禁得起检验?我们对朋友与爱人,真的有自己认为的那么了解吗?
 
  再一次,答案又是否定的。不过,这个答案必须分成两部分来看。第一个部分是,相较于陌生人,你读出好友与爱人心思的精准度确实较高,但差别其实没那么大。心智判读准确度的开创性研究者威廉.伊克斯指出,他在实验中录影,事后要求实验对象报告自己每一刻的想法与感受,结果发现「陌生人判读彼此心思的准确率平均为20%」,而好友与夫妻「准确率提高到35%」。所以,你确实会比陌生人更了解自己的配偶或好友的喜好,但其间的差异可能小得令你吃惊。至于这个答案的第二个部分,则是你对于熟识的好友或爱人的心思所怀有的自信,远远超出你实际上拥有的能力。熟识一个人,包括在长达一辈子的婚姻生活里,会让人产生一种自以为了解对方的错觉,而且这种错觉远远超越你实际上对他们的了解。
 
  要看出这两种结果,你可以想像和爱人共同参与一场有如《新婚夫妻大挑战》那种节目的实验。你们两人分别坐在不同的房间里,实验人员向你告知你的爱人绝对不会看到你的答案,然后向你提出一长串有关你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涉及自我价值,要求你针对若干陈述指出你有多么同意或者不同意,例如:「我往往会贬低自己」或「我对自己很满意」。另外有些问题则是要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特质:你认为自己的智力、体能、社交技巧等能力与别人相比孰优孰劣。最后还有一些问题与偏好有关,尤其是你对24种不同活动的喜好或厌恶程度(例如打牌、游泳、拜访朋友以及洗衣服)。在另一个房间里,你的爱人则要预测你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并且指出自己对于每项预测的准确度怀有多少自信--从0%到100%。
 
  实验过程中,情侣实际做了这样的测验。然后,实验人员再把结果列制成表,看看这些情侣有多么了解对方,同时又自认为有多么了解对方。
 
  首先谈好消息。情侣预测彼此想法的准确度高于随机猜测。这些情侣的交往时间最高达六年,所以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举例而言,自我价值问题所使用的量表共有从一到五的五个等级,其中「一」代表非常不同意,「五」则是代表非常同意。由于只有五个选项,因此随机猜测的正确度会是20%(因为猜对每一个问题的机率为五分之一)。情侣之间的预测准确度远高于这个水准,他们对于伴侣的自我价值感所提出的预测,正确度达44%。这是相当不错的结果。如果你是棒球选手,这样的结果相当于击出二垒打。
 
  接下来是不太好的消息。情侣实际上了解对方的程度,与他们认为自己了解对方的程度,这两者之间的落差,比他们的预测准确度与随机猜测准确度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别忘了,实验参与者对爱侣自我价值感的预测,每十次之中正确次数只比四次略多一点(平均正确率为44%)。然而,他们却认为自己十次当中能够猜对八次(自认正确率平均达82%)。从下图可以看得出来,其他问题也同样存在着二比一或甚至更高的过度自信率。心智判读的真正问题,在于这张图里的白色长条与灰色长条之间的落差。这些情侣虽然击出了二垒安打,却自认为击出了全垒打。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过度自信的程度,与两人交往的时间成正比。情侣的交往时间越长,越认为自己了解对方。实际上,在这项研究里,情侣的交往时间与正确率「完全不相关」。交往时间越长并不会让情侣能更准确预测对方的想法,只是让他们怀有自认为更了解对方的错觉而已。
 
  你真的懂自己的心?
 
  一位名叫拉皮尔的史丹福大学社会学家,在一辆行驶了将近一万英里的老旧旅行车里展开了一场科学之旅,目的在于探究你对自己的心思有多么了解。
 
  这场旅程的灵感,来自于拉皮尔的一趟旅行经验:他曾与一对年轻的亚裔夫妻共同走访一座「以歧视东方人的偏狭心态闻名」的小镇。说来可叹,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期,这种态度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都相当普遍。于是,在心怀忐忑的情况下,拉皮尔带着那对夫妻前往镇上最顶级的旅馆投宿。令他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没有遭遇任何阻挠。他写道,旅馆的接待人员「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我们的投宿」。那个接待人员显然没有那座小镇的名声所显示的那么心态偏狭。
 
  不到两个月后,拉皮尔恰巧又来到了同一座小镇。在一时兴起之下,他打电话到同一家旅馆,向接待人员说,他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会和一位「非常重要的华人绅士」共同到镇上来,因此想要知道这家旅馆是否愿意让他们投宿。这一次,那个接待人员同样毫不迟疑,却是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这种前后不一的表现引起了拉皮尔的好奇:怀有种族歧视思想的人,是不是有可能在行为表现上让人看不出其内心的歧视态度?人是不是有可能不晓得自己的心思?
 
  拉皮尔无法藉单一的例子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他猜想自己若是能够以同样的问题询问数以百计的旅馆接待人员--他后来总共问251人--应该能够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发现。于是,在往后两年间,拉皮尔找了他那两位华裔朋友,展开一场横越美国的壮阔公路旅行,向184家餐厅与67家旅馆寻求服务。
 
  在这项实验当中,拉皮尔安排他的友人在不同地方换穿不同的服装,而且他有时候虽然自己出面,但只要情况允许就让那对夫妻与店家接洽。他仔细记录了他们交涉对象的反应。拉皮尔的友人想必对这场旅程感到一头雾水,因为拉皮尔从头到尾都没有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参与了一项实验—这是「为了他们的感受着想」,但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影响实验的结果。
 
  说到这里,在251次的尝试当中,你认为他们有几次遭到店家拒绝提供服务?
 
  在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应该要知道,拉皮尔一行人走访的地点都是对东方人敌意很高的区域。在造访每一个地点的六个月后,他就寄一封信到他们去过的那些地方,询问对方:「你们是否愿意接待华人顾客?」几乎每个回信的人都提出了否定的答案:91%的旅馆和92%的餐厅都表示他们拒绝接待华人顾客。由此可见,美国人的偏狭态度确实名不虚传。
 
  再问一次,你认为那对亚裔夫妻实际上遭拒的次数有多少?所有尝试次数当中的90%?还是92%?
 
  错了。答案其实天差地远。拉皮尔和他的那对夫妻朋友只有一次遭到拒绝提供服务,「在一座颇为简陋的汽车营地,当时我们开着一辆非常破旧的车子进去」。只有一次!这项实验接洽的对象有90%以上都认为他们会表现出偏狭的行为,实际上做出这种行为的人数,却不到1%的一半。
 
  类似的科学演示还有很多。心理学史上最着名的一系列实验,就是米尔格伦针对服从权威的行为所做的研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善良人士,所以如果有人在一项实验里,要求我们对另一个人施加强度足以致命的电击,大多数人都认定自己一定会果断拒绝。米尔格伦针对不同群体的成员进行调查,确实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愿意对别人施加电压超过300伏特的电击,大多数人更认为,自己会早在电压达到300伏特之前就先停手。尽管如此,米尔格伦真正在实验里要求实验对象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所有实验对象都愿意对别人施加300伏特的电击,而且整整有62.6%的实验对象,更在受到告知的情况下,按下了会施放450伏特电力的开关,远远超出足以致命的限度。
 
  我们有时不把人当「人」
 
  历史上有一场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的惊人诉讼案。
 
  1879年5月2日,庞卡族的印地安酋长「站熊」(Standing Bear),被迫在内布拉斯加州的法院里,起身对满座的旁听群众发言。当时争讼的重点,是某个许多人看不见的心智是否存在。
 
  酋长「站熊」来到法院的旅程充满了煎熬。美国政府在先前几年,决定将752名庞卡族美洲原住民,强制迁离他们居住在奈厄布拉勒河沿岸的肥沃土地,而将他们重新安置到荒芜的印地安人保留区,位于今天的奥克拉荷马州北部。「站熊」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集结了他的部族,徒步展开一场长达六百英里的「泪之旅路」。
 
  这场徒步旅程如果没有要了他们的命(「站熊」的女儿就丧生于这场旅途上),那么乾燥的印地安人保留区同样会让他们活不下去。由于他们所剩的粮食少得可怜,又只有满是焦乾石砾的土地能够耕种,庞卡族在第一年就失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族人,其中包括「站熊」的儿子。在儿子临死之际,「站熊」誓言将他的遗骨运回部族的墓园,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认为,族人必须埋葬在部族的墓园里,死后才能与祖先同在。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站熊」决定返回他们原本的家园。
 
  他把儿子的骨骸装在袋子里,抱在胸前,而在另外27人的陪伴下于深冬时节展开归乡之旅。行至中途,这场旅程的消息,在他们接近奥马哈族印地安人保留区之时传了出去。奥马哈族人张臂欢迎他们,但政府官员却将他们逮捕,克鲁克将军奉命将遭到包围的庞卡族人送回印地安人保留区。
 
  克鲁克深感不忍。「在我处置印地安人的经验里,已经有好几次在华府的命令下,做出了最不人道的事情。可是现在我又奉命得做一件比以前更加残忍的事。」克鲁克为人正直,违背直接命令对他而言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他采取拖延的做法,鼓励奥马哈市的一名报社编辑,找来律师代表「站熊」,控告身为美国政府代表的克鲁克将军自己。诉讼争论点是什么呢?要求美国政府承认「站熊」是「人」。
 
  这场官司打了几天的时间,政府律师试图把庞卡族描绘成野蛮人,比较像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动物或没有感受力的物品,而不是拥有理性和情感的人。毕竟,当初政府官员就是把庞卡族人视为不具心智的生物,所以才会把他们当成法律下的资产,而不把他们当人看待。这种观点从政府律师一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即明显可见:他问「站熊」这趟旅程带领了多少人随行。「我只是想知道他会不会算数。」那名律师解释道。
 
  经过几天的证人诘问之后,审判接近了尾声。主审法官丹迪知道「站熊」想要依照庞卡族的习俗亲自发言,但美国的法律体系不允许在审判终结之际进行直接陈述。丹迪法官决定尊重美洲原住民的习俗,而不惜违反法律惯例。于是,他将法警招到审判台前,悄声宣布休庭,藉此暗中终止正式诉讼程序,然后允许「站熊」起身对法庭发言。
 
  所以,最后就是这样。在晚上十点左右,在漫长的一天结束之际,「站熊」站了起来。不识字、不曾受过教育,也没有时间准备讲稿的他,就这么静静站着,环顾着法院里的人。过了一分钟后,他终于开口说道:「我看到现场有很多人,我想其中有很多都是我的朋友。」接着,他试图呈现自己不只是个没有头脑的野蛮人。他说明了自己的部族在印地安人保留区遭遇的困境,提到他从来没有伤害过一个白人,并且叙述自己多年来曾经在家中收留过不少美国士兵,照顾他们从伤病中恢复健康。接着,他说出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话,几乎可说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主角夏洛克那段着名独白的翻版。「站熊」举起一只手,说:「这只手的肤色和你们不一样,可是刺下去会痛,就像你们刺自己的手也会痛。我的手刺伤之后流出的血,和你们的血是一样的颜色。我是人。」
 
  「站熊」是人。他的智力足以领导族人,在深冬时节踏上一趟长达六百英里的旅程;他心中的爱让他把儿子的骨骸挂到脖子上,以实现承诺。尽管如此,他却必须向一群来自远地的人恳求同情,因为那群人几乎完全看不见他的心智,而是将他视为一件没有头脑的资产。由于那群人对眼前这个具有知觉能力的心智视而不见,「站熊」只好被迫将自己的心智展现出来。
 
  「站熊」的官司是个极端案例,展现了第六感常犯的一种错误。就像闭上眼睛,然后说自己面前什么也没有,如果不去运用推论人心的能力,不只会导致我们对别人漠不关心,更可能因此把对方当作根本没有心智。
 
  大多数的极端案例都涉及某种仇恨或偏见,而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纳粹以数百年来的反犹太刻板印象,将犹太人说成丧尽天良的鼠辈、掠食无厌的肥猪。卢安达的胡图人屠杀数十万图西人之前,也是把他们描绘成无脑蟑螂。这类极端案例中,如果出现例外人士,通常是遭歧者曾亲身遇见过的人。克鲁克将军在办公室里与「站熊」及族人面谈,他们当面向他吐露煎熬和苦难、希望和梦想、信念和回忆。他不认为庞卡族人是没有头脑的野蛮人,所以主动策画了那场以自己为被告的官司。从这些例子,我们开始懂得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认知到别人也同样拥有完全的人类心智,以及如果未能认知到这一点会导致什么后果。
 
  身体会说话,但说的是悄悄话
 
  我们的身体究竟透露出多少内心思想?当然,没人想用自己的身体沟通复杂的思想,像是光凭手语描述自己的生平经历、谈恋爱是什么感觉,或甚至解释人权法案。身体想必要比思想更能揭露情感,但是与其他沟通管道比起来,例如我们的声音,有多少情感是身体所能展现的呢?
 
  有个方法可找出答案,那就是让一个人暂时失聪或暂时失明,然后测验看看他们评估别人的时候会有多准。幸好并不需实际把耳膜刺破或把眼珠挖出来,只要让研究的参与者看录影带,里头有个人描述其情感经验,然后把声音或是影像关掉。接下来研究人员把参与者所臆测的影片中说话人的情感,与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做比较。在一个相关研究中,志愿参与者倾听某人讲述十分正面或十分负面的情感经验。影片里的叙述者在讲话时调整他们眼前的活动式量表,以说明他们的感受有多么正面或多么负面。志愿者也用同样的活动量表估量叙述者在各种时刻的感觉。志愿者越是能够正确明了叙述者的感受,他们的量表越是几近对齐。
 
  研究人员计算志愿者准确率的时候,发现只能看见叙述者的人,要比只能听到叙述者的人很明显较不准确。也就是说,情感主要是以叙述者的声音传达。只能看见叙述者的人还是比纯粹随机乱猜来得准确,但也没有差太多。身体语言会说话,但只会说悄悄话。
 
  四、图书目录
 
  序  真正的第六感
 
  读懂人心真难?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你,天生就有读心术
 
  将心比心,可能吗?
 
  人之异於禽兽者
 
  【第一部分】我们如何了解 & 错读人心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对别人的心智,甚至是自己的心智,其实没有我们自以为的那麽了解。
 
  1 「洞悉人心」的错觉
 
  你想用「大脑观测器」窥看谁的心?
 
  我「以为」我最懂你……
 
  2 你真的懂自己的心?
 
  推翻你的自我认知
 
  大脑有如一栋房屋
 
  视而不察
 
  我为什麽喜欢你?
 
  「我所不知道的自己」之一:习而不察
 
  「我所不知道的自己」之二:编造故事
 
  我没问题,有偏见的是你
 
  【第二部分】误用读心能力
 
  试图解读人心时,人会犯的错有两种。第一种是误用读心能力。该用却不用,或是不该用而用。
 
  3 我们有时不把人当「人」
 
  「我是人」
 
  距离令人看不见心智
 
  「次等心智」效应
 
  4 我们有时觉得万物皆有「心」
 
  「有」心智和「没有心智」之间的争论
 
  外表上看似拥有心智的个体
 
  捏造心智,好理解其他个体
 
  因为情感连结而设想出来的心智
 
  社会里的心智:过犹不及
 
  【第三部分】别人的心绪状态
 
  试图解读人心时常犯的第二种错误是「推论错误」。
 
  想理解别人的心思,我们至少会采三种策略: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对方身上、利用刻板印象,或是从对方的行为来推论。这三种策略都能带来洞见,却也能导致可预见的错误。
 
  5 你想的原来跟我不一样……
 
  超脱自我观点的难题
 
  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脖子问题
 
  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身在自我中心的舞台上
 
  没有你想像的那麽糟
 
  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镜片问题
 
  和我一样
 
  「专门知识」的滤镜
 
  6 你们都是那样想!
 
  圆圈测验教我们的事
 
  令人难堪的真相
 
  资讯太少,推论太多
 
  差异是定出来的
 
  为什麽是这些人?
 
  7 你的行为说明你的心?
 
  眼不见为净
 
  史巴克以及刺人的岩块
 
  错误造成的后果
 
  帮不上忙的善心人士
 
  【第四部分】从别人眼中看世界
 
  如何更聪明地理解他人的心?
 
  8 精准读心的科学
 
  身体会说话,但说的是悄悄话
 
  「角色取替」的限度:设身处地可能误会更大?
 
  「观点取得」:直接问,别猜!
 
  取得观点的障碍:如何真正问清楚、听明白
 
  更坦率、更开放,更了解彼此
 
  后记  聪明读懂人心
 
  (文/尼可拉斯.艾普利 | 来源/《为什么我们经常误解人心》)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心理导读:心理学的起源,也正是从希腊神庙中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因此,推荐心理学影片,首选周星驰的《...
  •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清醒暗示与清醒催眠可以说是催眠的一个部份,当你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就会更加的了解恍惚催眠。艾尔曼先生坚信不懂得清醒催眠的人,不可能了解催眠。 ---www....
  •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事物之所以不能保持完美,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不断重播过往的记忆的缘故。个人的潜意识与宇宙形成以来的所有记忆是贯通的。潜意识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大量的记忆...
  •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火爆了,太重口味了!不光剖析了男人、女人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背后真正的心理,而且从滚床单这件事上竟然也能探寻出伴侣的劈腿信号!...
  •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导读:《24个比利》(英语: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是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Billy Milligan的...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然这些坏情绪,...
  •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导读: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读书,因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个体。读书这件事上没有圣贤大哲,只有不一样的个人体验,人人平等。...
  •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心理导读: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无外为两件事:饮食和男女,即吃和性。导演李安影片名《饮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这句诗意,来表达一个家庭中的...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心理导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