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重口味心理学2》:潜意识与生活

责任编辑:tspsy-思思  发布于2013-12-31 12:53   浏览次  
  
  心理导读:我们看过了这么多潜意识在生活中的表现,也见识到了它的诸多神奇之处,下面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一觉醒来,潜意识消失了会怎样?   ——www.tspsy.com
  
 
《重口味心理学2》:潜意识与生活
 
  书名:《重口味心理学2》
  
  作者:姚夭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一、作者简介
  
  姚尧,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畅销40万册《重口味心理学》作者。
  
  九型人格中的第五种观察者。生活在自己内心的城堡中,喜欢站在城堡的窗口观察周围世界,带着出世的心入世。能从自己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巨大乐趣的简单主义者。
  
  二、内容推荐
  
  本书是畅销心理学图书《重口味心理学》唯一正宗续作,讲述心理学中最重口、最好玩、最幽暗的部分,矫正大众对于心理学的种种误解,揭开人类各种怪癖背后隐藏的终极秘密。《重口味心理学2》是一面心理学的照妖镜,在它的照射下,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催眠、同性恋、碎尸杀人狂、性变态、临终关怀等再也没有秘密可言。
  
  三、媒体评论
  
  《快乐大本营》直击谢娜、范冰冰、吴昕三位女星的家。闺房大曝光,各种想不到。其中,谢娜的家可谓是用最便宜的家具打造最看不出便宜样的家。更有趣的是在谢娜家找到一本《重口味心理学》的书,书本封面上还有一句吸引人眼球的广告:“怎么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何炅调侃:“娜娜,这本书一摆出来,就证明你是个神经病了。”谢娜还自曝:“每天睡觉前都会看几条,还都符合症状。”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联袂打造的2013快乐男声全国总决赛中,人气快男“火星弟弟”华晨宇获赠《重口味心理学》新浪读书、长江商报、光明网、新京报等媒体重点推荐心理学类畅销图书
  
  四、精彩书摘
  
  第一篇 孤独星人我来自孤独星
  
  “孤独”这个词,不管怎么说,都带着浓浓的悲情色彩。无论是谁,似乎一提到孤独,总是可悲的。如果你试着关起门窗暗无天日地待上一个礼拜,也许会稍稍了解孤独的滋味。那种感觉就好像把自己扔进深渊里,极力呼喊却听不到一丝应答。唯一有的,只是自己的回声。
  
  孤独不是孤立,有时候,身边有人陪伴但内心依然孤独,因为身体的依偎难以平复心灵的空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过着与他人完全隔离的生活却能享受隐居的乐趣,而有一些人经常与人交往,被人围着,却感到孤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奇特的“孤独星人”。从外表上看,他们与我们并无两样,但是在他们身上有些地方又是那么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的孤独星人”
  
  “遗世而独立”社会隔绝
  
  当一个漂亮的、谜一般的小男孩踮着脚走到你身边时,他的目光从你的身上移开。他手中拿的不是玩具,而是一根奇怪的、脏兮兮的、缠绕在一起的绳子,他会时不时地搓着这根绳子。当你关心他的时候,特别是当你的手碰到他的头时,他会躲开你对他的接触。他凝视着窗外,而不注意你和你周围的东西。他似乎很孤单,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就是孤独星人,当地球人三五成群、熙熙攘攘、推杯换盏的时候,孤独星人则永远静静地站在一边,漠然地忽略着这一切。
  
  这种情况从孤独星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曾经有个叫托马斯的心理学家,研究出了“地球婴儿”的三种气质类型,它们分别是:
  
  容易型
  
  大多数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婴儿吃、喝、睡都很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俗称“不认生”。他们常常兴高采烈,非常爱玩,很配合父母的养育,比如给他们第一次洗澡时只是睁大眼睛、皱皱眉头,没有惊叫,也不哭,甚至连打针时也比较安静,不怎么闹腾。容易型的婴儿这么“乖”,所以更容易受到大人的关怀和喜爱。
  
  困难型
  
  这一类婴儿比较少。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连哭带闹”地降临到人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爱发脾气,经常大声哭闹,不易安抚,对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大人们需要费很大气力才能“降伏”他们。比如,护士给他们穿衣服时,他们就大喊大叫,或用脚踢、用手推开护士。睡醒后他们就立刻哭,从深睡到大哭之间几乎没有过渡。每次喂奶对母亲来说都是一场战斗。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在养育过程中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疏远,所以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迟缓型
  
  没有容易型婴儿的“喜不自禁”,也没有困难型婴儿的“大哭大闹”,迟缓型的婴儿常常是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他们对新事物、新变化、新刺激采取逃避的态度,“死开,离我远点儿”。但在心情好的时候,他们也会像树袋熊一样,慢腾腾地挪近新事物,“围观”一下。
  
  这样来看,“孤独星婴儿”的气质应该跟地球婴儿的“迟缓型”最接近,却又更冷漠、更疏离,不如我们就称他为
  
  孤独星的婴儿
  
  孤独星婴儿“目空一切”,几乎不搭理任何人,包括他们的父母。跟地球婴儿不同的是,孤独星婴儿不会对身边的人报以微笑,或者低声细语,或者主动和他们一起玩耍。甚至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也不会依偎到父母怀里。大多数地球婴儿在身边人爱怜地看着他们的时候,也喜欢望着对方,但是孤独星婴儿几乎从不与对方做眼神交流。稍大一些,小孤独星人也不喜欢跟其他小孩儿一起玩耍,而更愿意自己玩自己的。
  
  孤独星人的这种“社会隔绝”的特点能让他们屏蔽掉外界传递给他们的信息,然而这种屏蔽只涉及人,孤独星人对事物的关注和体验跟“地球人”没有任何差别,有时反而会更胜一筹。比如像小孤独星人A这样
  
  和很多孤独星人一样,A拥有巨大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为她在混乱和骚动的“地球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平静有序的世界,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地。A可以坐在海边用几个小时堆沙子,任沙子从她的指尖滑落。她可以一粒一粒地观察沙子,仿佛一个正在通过显微镜观察事物的科学家。其他时间,A会慢慢审视她手指上的每条纹路,沿着其中一条观察,仿佛它是地图上的一条路……还有的时候,她会旋转自己或者旋转一枚硬币,全神贯注到周围的人仿佛都变成了透明的,即使是突然间的一声巨响,也不能将她从自己的世界中惊醒。
  
  不要以为孤独星人对人冷漠就没有情感的流露,他们会经常控制不了自己骤然间的冲动,尤其是当事情的发展不顺时,他们就会暴怒,并难以捉摸。比如小“孤独星人”B这样:
  
  正常的地球孩子用泥巴捏各种东西,而B则用自己的粪便,并且还把“成果”扔得满屋都是。他把拼图放到嘴里嚼,还把纸浆吐到地板上。他脾气暴躁,感到挫败时会摔打手边的任何东西,包括珍贵的花瓶和残余的粪便。他会不停地尖叫……
  
  随着小孤独星人慢慢长大,成人后,他们“与世隔绝”的问题会更严重,周围人对他们来说常常“形同虚设”。来看下面这幅图:
  
  这是一项比较孤独星人和地球人看待社会交往的区别的实验:
  
  同时让他们观看一部电影。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地球人注意的是有社会意义的部分(用白线表示),视线停留在谈话人的眼睛之间,还有背景人物身上;而孤独星人关心的是电影场景中非社会性的方面(用红线表示),比如女演员的嘴和对面男子的夹克衫。
  
  这说明孤独星人对社会场景不感兴趣,因此并不享受与他人的社交关系,也没有能力去发展这种关系。因此,孤独星人不能理解人类社会关系中正常的惯例和礼节他们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即便是一些简单的社交,比如买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是困难重重的。
  
  我们看过了这么多潜意识在生活中的表现,也见识到了它的诸多神奇之处,下面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一觉醒来,潜意识消失了会怎样?
  
  答案是,首先,从你醒来,试图起身下床时就和以前不一样。人类有一种称为本体感觉,又叫作肢体位置感觉的“第六感”,这种感觉时时刻刻在监视我们身体的知觉,接收肌肉、关节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我们知道自己肢体的位置,来调整身体。比如,当我们举起左臂时,会不自觉地把身体的重心往身体右侧移动,以保持平衡,否则会有倒向一边的危险。
  
  本体感觉很重要,但我们平日里基本不把它当回事儿,察觉不到它的运作,往往不知不觉就可以站立、闭上眼睛、保持平衡……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发现它不可替代。(部分略)
  
  我们知道,潜意识要翻译和“脑补”感觉通道中传来的信息。说白了,就是你看到的光线、听到的声音、触摸到的温度,都需要经过潜意识的处理才能呈现真实的模样。如果潜意识消失了,那么世界看起来就会像一团混乱的像素与颜色,而不是组合成有意义的三维空间影像。这样来说,想象我们的大脑没有潜意识会变成什么样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意识依赖的是潜意识的运作,如果没有潜意识,我们也意识不到什么。就好比没有计算机复杂的软硬件系统运作,计算机屏幕上的东西就不可能存在一样。
  
  这里我们假设X先生是一个没有潜意识的人,现在X先生打开电视机,听到新闻报道说:“相亲男伸出狼爪,第一次见面就将女方强奸。”当你读这句话的时候,不必逐字停下来查阅脑袋里的词典,它们的意思就会立即浮现,无须思索。因为你的潜意识正在私下里狂热地处理着这些数据。然而X先生却没有这种迅如疾风、快如闪电的查阅能力,每读到一个词,他都必须努力想一下是什么意思,甚至他能不能读取脑袋里的词典都是个问题。不过为了使例子更丰满,我们就假定他能。
  
  当你听到“相亲男伸出狼爪”时,你会毫不迟疑地理解成这个相亲男是个色魔、臭流氓,不会考虑其他的什么意思,比如:相亲男伸出了玩具狼的爪子,或者他跑到野外捉住一只狼,然后剁下了它的爪子……
  
  但是可怜的X先生,就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想一下每个词的不同意思,然后看它们怎样可以连贯起来。在他还没想通时,新闻主播早已播报下一条“热浪席卷南方各城市”的新闻了。这会让他更加困惑:是不是南方要发生海啸了?
  
  除此之外,没有潜意识的X先生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举步维艰。当我们过马路时,看到货车冲过来,不用想就知道有危险,要立即跳开。但是X先生无法在当场感到那种骤增的惊恐,他必须要等看到或者了解到卡车对人造成的伤害时,才会猛然一惊。所以当卡车冲向X先生的时候,他可能会拿出笔记本上网查一下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再作出反应。同样的,我们跟某个女性初次见面时,瞬间就能判断她是什么样的人,她可能会做什么样的事,对她的印象是好是坏,全部过程用不了几秒钟。但是X先生却办不到。他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把对方的特征逐一列在小本子上,随机组合,然后忘我地做着各种可能性的复杂分析……
  
  如此看来,归根结底,潜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潜意识就没有意识。
  
  现在我们知道人的大脑中同时有意识和潜意识两套系统存在,就像我们有两个肾、两片肺一样,有双份系统相互备援。但是意识跟潜意识的关系又跟双肾、双肺有所不同:意识和潜意识互不相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比如说:
  
  潜意识是复合系统,意识是单一系统
  
  这点从大脑受损的病人身上可以看出来。大脑的不同区域代表着不同的潜意识功能,比如说,大脑的某区域受损可能会影响记忆能力,但学习能力则不受影响;中风可能会使语言能力受损,但不影响其他能力。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Q先生,他的大脑某个地方受到损伤,影响了他的本体感觉的功能,但是对他其他方面的潜意识能力并没有影响。如此说来,潜意识就好比一个“并联电路”,其中一条电路受到破坏,并不影响其他电路的正常运行。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
  
  意识是一种知觉,相当于“观察者”,比如:老师刚烫了新发型,你的好朋友对你的画的评价,从电脑里传来的优美音乐,等等。你察觉到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了它们。同时,意识还是“指挥者”,它不仅观察和感觉外在的事物,还能根据这些事物反馈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调控和管理身心。所以除了极特殊的情况,比如多重人格,意识可能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系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意识就是单一的系统。这样来说,意识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串联电路”。
  
  潜意识是“马上解决”,意识是“事后再说”
  
  人类有一种潜意识的“危险侦测器”,可以在意识注意之前估量所接收的信息,如果它判定有威胁,就会马上作出恐惧反应。但是“世间安得双全法”,这种潜意识因为分析速度非常快,也很容易出错。这时如果有个“稳重”的处理系统来修正错误,就再好不过了。于是意识出场了:虽然它比较慢,但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环境分析,修正因快而犯下的错误。
  
  假设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路中间有一条细长的褐色皮质物,你的第一个念头是“蛇”!于是连忙停住脚步,倒吸一口气。然而,待进一步分析,却发现原来只是一根树枝,你这才继续上路。你的潜意识先对那根树枝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粗略分析,之后意识再进行一次更详细的分析。意识和潜意识的这种合作搭档对我们来说是极好的!
  
  潜意识是“着眼当下”,意识是“长远考虑”
  
  虽然潜意识能及时发现当下的问题,并快速作出反应,但它无法预期明天、下星期或者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然也就无法根据预期做事先的计划。不仅如此,潜意识还无法思考过去,无法将过去和将来整理成连贯一致的事件。潜意识真是实实在在的“活在当下”啊!
  
  而在自然界中,具有“未来”与“过去”的概念,能做长远计划的生物,才会有较大的生存优势。尤其是对于低等动物而言,计划未来甚至成了一种本能,比如松鼠“知道”要储存坚果以备冬天所需,候鸟“知道”何时要南飞到更温暖的地方。对我们人类而言,农耕也需要有过去的知识和未来的计划。那么人类的这些预期、设想和计划都由谁来做呢?就是意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冲突便是由意识跟潜意识这种不同的分工造成的。比如说,一个人对未来有详尽的计划和目标,想达到某种成就和高度,于是意识选择让他待在家里,好有更多的时间去努力。但是他的潜意识非常喜欢热闹,爱参加各种聚会,与人打交道。潜意识和意识这种“眼前”和“未来”冲突的结果,就是他本人闷闷不乐!
  
  潜意识是“自动挡”,意识是“手动挡”
  
  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毫无障碍地思考其他问题,或者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一个人可以边熟练地弹奏钢琴边演唱歌曲,不用去考虑怎么“分工”……这些不知不觉又轻松自如的行为,都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完成的。它让我们一旦学会这些复杂的行为,无须刻意留心怎么做,便能自动作出来。就像在体育比赛中,一旦选手进入了“状态”,不用刻意去想怎么做动作,就可以做得很好。
  
  同样,我们也不常设想要怎么思考,它就自动思考了。正如弹钢琴可以成为自动化一样,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可以变成自动化。比如我们在聚会中,潜意识一边阻隔身边其他人的交谈对自己的干扰,一边又在“监视”着这些人的谈话。所以当某个人的谈话中偶尔提到你名字的时候,就会引起你的注意,朝他(她)张望过去……
  
  潜意识的这种“自动化”还体现在,我们跟某人初次碰面的时候,常会不知不觉地将他(她)归为某类人。别小看这个“归类”,在它的背后可是需要潜意识进行复杂而大量的处理工作,比如首先将接收到的信息分门别类:种族、性别、年龄,等等,再检索自己的“信息库”,逐条作匹配和分析……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是毫不费力,轻松自如的,相比之下,意识的思考则要费神得多,因为它涉及要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五、精彩书评:你为何放弃治疗?
  
  犹记得曾经看过一则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患者跑掉了。为了不丢掉工作,他把车开到一个巴士站,许诺可以免费搭车。最后,他把乘客中的三个人充作患者送进了医院。后来这三个人几经周折,终于成功从精神病院逃脱。
  
  当时一位名叫格雷·贝克的记者知道了这件事,对这三个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从而成功走出精神病院的办法很感兴趣,于是就远赴意大利采访了这三位特殊人物。
  
  下面是他对第一位的采访:
  
  格: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时,你想了些什么办法来解救自己呢?
  
  甲:我想,要想走出去,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格:你是怎样证明的?
  
  甲:我说:“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真理。我想,讲真理的人总不会被当成是精神病吧!
  
  格:最后你成功了吗?
  
  甲:没有。当我第14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在我屁股上注射了一针。
  
  接下来他采访了第二位:
  
  格:你是怎么走出精神病院的?
  
  乙:我和甲是被丙救出来的。他成功走出精神病院,报了警。
  
  格:当时,你是否想办法逃出去呢?
  
  乙:是的,我告诉他们我是社会学家。我说我知道美国前总统是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是布莱尔。当我说到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他们就给我打了一针。我就再也不敢讲下去了!
  
  格:那丙是怎样把你们救出去的?
  
  乙:他进来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医护人员给他刮脸的时候,他会说声谢谢。第28天的时候,他们就让他出院了。
  
  格雷·贝克在后来的评论里发表这样的感慨: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
  
  所以,这时我们可以绝望的发现:如果我们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就好像没人能证明自己不是恶魔一样,没有人能证明自己不是变态。
  
  因此,当看到这本《重口味心理学2》的副标题“怎么证明你不是变态?”的时候,感觉就像看到了希望之光一样,顿时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当然意思不是说我是变态要证明自己不是,而是抱着科研的态度所以才去读这本书的。
  
  《重口味心理学2》一书通过众多的心理行为分析和诸多生活案例,揭开了人类各种怪癖背后隐藏的终极秘密,也讨论了如自闭症、潜意识、抑郁症、催眠、同性恋、碎尸杀人狂、性变态、临终关怀等等许多我们经常刻意回避的话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解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会产生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甚至自我实现需求。但现实是残酷的,上层的需求往往不如下层的那样容易解决,于是,在长期的压抑下,人们慢慢产生了心理变态。一旦遇到一个释放点,这些通常都会变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读完《重口味心理学2》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很忧伤的问题:很有可能,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变态。
  
  其实当你仔细观察身边朋友或同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看起来一直都是怪怪的,也有一些事物会让你没来由地害怕。也总有那么一两个朋友,在遇到某件事的时候,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而你之前却对此一无所知,更别说注意这些问题了。
  
  中国是一个餐桌文化非常浓厚的国家,就拿请同学吃饭来说吧。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总是抢着买单,觉得他在炫富,于是将其杀害。后来又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总是不买单,觉得自己吃亏,于是将其杀害……跟同学吃饭还真是一场生死宴啊,那不去总行了吧。后来又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同学因为另一个同学聚会总是不到,觉得不给自己面子,于是将其杀害。当时我就震惊了,不论是去聚会还是不去,买单还是不买单,都是死路一条。
  
  心理问题已经是现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新闻上许多极端案件,看得都几乎麻木了。其实自省吾身,我们自己脑海中也会经常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虽然每次都很轻易地的压制住了,但这个过程确实存在过。所以还是趁现在清醒多学点变态心理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
  
  这样,即便我们不能判断别人是不是变态,最起码自己还没有放弃治疗,离健全人格也越来越接近了。
  
  六、图书目录
  
  第一篇 孤独星人我来自孤独星
  
  “特立独行的孤独星人”
  
  “不聪明那么多,只聪明一点点”智力发育迟滞
  
  “规矩不能破”刻板行为
  
  “你说我世上最孤独,我说我世上最神奇”
  
  我们又何尝不是“外星人”呢?
  
  第二篇 “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潜意识的神妙世界
  
  潜意识的“马脚”
  
  “没有你我怎么办”
  
  收了潜意识!
  
  第三篇 神奇的九层催眠空间催眠
  
  被操控的“灵魂”分离性障碍
  
  催眠九层地宫
  
  潜行者
  
  第四篇 被抑郁精附体的那些年抑郁症
  
  被“抑郁精”附体
  
  病因盒子
  
  “斩妖利器”
  
  “春天来了,可我却看不见”
  
  第五篇 恐怖的欲望碎尸杀人狂
  
  “汉尼拔”们的来时路
  
  困惑的浪漫恋尸癖
  
  心理癌症反社会人格障碍
  
  第六篇 睡眠那些事儿睡眠障碍
  
  “马牌需要宝塔”
  
  奔跑着的睡眠小男孩
  
  “发令枪故障”失眠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突发性睡眠症
  
  第七篇 “同志”style同性恋
  
  什么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恋爱吧”
  
  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是个问题
  
  “同志”style
  
  第八篇 树木人格分析“画的解析”
  
  “佛说了,你是狗屎,所以你看对方才是狗屎”
  
  画纸的讲究
  
  树的讲究
  
  纸树合一
  
  第九篇 死亡是一生中最大的高潮临终关怀
  
  真的怕死
  
  死神五部曲
  
  死亡是真理的时刻
  
  第十篇 “失乐园”那些与性有关的秘密和禁忌
  
  爱之三角
  
  欢迎乘坐“性爱小火车”
  
  “性趣”决定一切
  
  “上帝,赐予我贞操,但别是现在”
  
  眼睁睁地看着你,却无能为力
  
  刀尖上的性
  
  幕后真凶
  
  第十一篇 生不如死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的心真的受伤了”
  
  亲历噩梦
  
  “谁让我心痛?”
  
  (文/还是隐姓埋名吧  来源:豆瓣)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心理导读:心理学的起源,也正是从希腊神庙中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因此,推荐心理学影片,首选周星驰的《...
  •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清醒暗示与清醒催眠可以说是催眠的一个部份,当你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就会更加的了解恍惚催眠。艾尔曼先生坚信不懂得清醒催眠的人,不可能了解催眠。 ---www....
  •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事物之所以不能保持完美,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不断重播过往的记忆的缘故。个人的潜意识与宇宙形成以来的所有记忆是贯通的。潜意识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大量的记忆...
  •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火爆了,太重口味了!不光剖析了男人、女人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背后真正的心理,而且从滚床单这件事上竟然也能探寻出伴侣的劈腿信号!...
  •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导读:《24个比利》(英语: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是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Billy Milligan的...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然这些坏情绪,...
  •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导读: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读书,因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个体。读书这件事上没有圣贤大哲,只有不一样的个人体验,人人平等。...
  •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心理导读: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无外为两件事:饮食和男女,即吃和性。导演李安影片名《饮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这句诗意,来表达一个家庭中的...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心理导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