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周雷专栏 >

【案例分析】孩子情绪化怎么办?

责任编辑:tspsy-周雷  发布于2014-05-15 16:27   浏览次  
  
  心理导读: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依恋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会经历很情绪化的阶段,有的孩子则不需要经历这个阶段,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模式。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孩子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孩子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孩子情绪化怎么办?

【案例分析】孩子情绪化怎么办?
 
  网友@宝宝妈来信说,我的儿子刚2岁半,我们觉得他挺聪明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情绪化,每当他的要求不能满足时,或者到一个他不喜欢的环境当中,他的情绪立刻变的很差,有时候不分场合大声的哭闹,有时候会有攻击性的行为,比如打骂父母毁坏玩具,有时候会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有一次竟然在地上打滚。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连哄带骗的怎么都不行,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请问老师,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很多孩子都会经历情绪化的阶段,其中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比较情绪化,而有一些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相对更强一些。有些孩子情绪化是因为跟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处理好,从而导致孩子没有能力和信心去应对外部的刺激,比如分离焦虑;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特定的外部刺激,从而产生了极度的焦虑和紧张,需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痛苦,比如害怕某个环境或者某个事物。父母先要找到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给予指导和干预。
  
  一、依恋关系对情绪的影响
  
  (一)孩子依恋的三种类型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依恋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会经历很情绪化的阶段,有的孩子则不需要经历这个阶段,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模式。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孩子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孩子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孩子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映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孩子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孩子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孩子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儿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孩子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孩子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孩子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孩子称为无依恋孩子。这类孩子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孩子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孩子约占10%~15%。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性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性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B.White)对400名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对1~3岁儿童的教育方式可决定他们一生主要的个性品质。我国心理学者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支配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干涉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宠爱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反抗、冷漠、自高自大;不关心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主;专制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合作、独立、温顺、善于社交。据于海琴(1999)对150名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表明,劳教人员的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常模有显著差异,温暖的情感显著地少于正常人,这些劳教人员早期接受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溺爱型、矛盾型、放任型和拒绝型的。
  
  二、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一)心理学实验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了一场新的运动,以巴甫洛夫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出现了。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他曾这样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孩子和可用的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对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孩子,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商界领袖,或者乞丐和小偷。华生试图用实验证明情绪可以经由条件反射而产生,他和雷诺所做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实验在70年前公诸于世的时候,它是一项既有影响力的研究,并且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1、理论假设
  
  华生提出,假设一种刺激自动地使你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倘若这种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事物,如一只白鼠。那么,白鼠就可能在你的大脑中与恐惧建立联系。换言之,
  
  你最终会条件反射性地害怕白鼠。华生认为我们天生并不害怕白鼠,这种害怕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这就是他最著名的理论基础,该实验的被试名叫“小阿尔伯特·B”。
  
  2、方法和结果
  
  (1)实验被试:11个月大的孤儿,阿尔伯特?B,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
  
  (2)中性刺激:不会引起恐惧的玩具与动物如白鼠。阿尔伯特对玩具、动物都没有恐惧感,愿意触摸和接近他们。
  
  (3)无条件刺激:突然出现的巨大的声音。如突然用锤子敲一根4英尺长的铁棒,他会感到恐惧并哭泣。
  
  (4)实验方法: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呈现,在阿尔伯特正想要伸手摸白鼠的时候,突然敲响铁棒,响声使得阿尔伯特十分的恐惧,这个过程重复了三次。一周后,再重复三次。七次后,只呈现白鼠,小阿尔伯特就嚎啕大哭,并且逃离。再经过一周后,这种恐惧已经发生“泛化”,对阿尔伯特的再次测试发现,他仍旧对白鼠产生恐惧。同一天,研究者一次给他呈现兔子、狗、白色皮毛大衣、一包棉花和华生的灰白头发,他对所有这些东西都感到恐惧。五天后,再次对阿尔伯特进行测试。
  
  华生想知道在条件反射的情绪反映中,习得的情绪是否会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为了验证这一点,在进行测试的同一天,研究者将阿尔伯特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那里灯光更明亮,在场的人更多。在这种新环境中,阿尔伯特仍然明显对白鼠和兔子感到恐惧,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强烈。
  
  华生和雷诺想要做的最后一个实验时观察阿尔伯特新习得的情绪反应是否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久,阿尔伯特即将离开医院。因此所有测试终止了 31 天。31?天后,给阿尔伯特呈现圣诞老人的面具、白色皮毛大衣、白鼠、白兔和狗,一个月后,阿尔伯特仍然对这些东西感到十分恐惧。华生和他的同事还计划对阿尔伯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消除他的这些恐惧反应。然而,小阿尔伯特在做完最后一个实验后不久就离开了医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矫正实验没能进行。
  
  小阿尔伯特的恐怖未尝不是一件儿童时期的创伤体验,而且我们会对这个实验感到气愤:用一个孩子的恐惧证明观点,甚至没有去消除恐惧。华生也在他的论文中承认这种引起情绪的条件反射可以伴随人的一生。
  
  (二)心理治疗和干预方法
  
  1、快速脱敏法
  
  或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物代替对它的想象;家长陪伴着儿童通过一系列令儿童感到恐惧的情景,直到抵达原先最害怕的情景而不再紧张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儿童。例如,对于一个害怕拥挤和同生人接触的恐怖症儿童,可以让他在家长的陪同下于清晨外面人少时乘车到闹市区去。到达后先让儿童在车内坐几分钟,如果不感焦虑,可鼓励他下车到商店门口走走……直到儿童敢于进入拥挤的商店而无焦虑反应止。
  
  2、接触脱敏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物体恐怖症,例如对蛇和蜘蛛的恐怖症。接触脱敏法也采用按焦虑层次进行的真实生活暴露方法,与其它脱敏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两项技术—示范和接触。让儿童首先观看家长或其他人处理引起儿童恐惧的情境或东西,而后让儿童一步一步地照着做。如果儿童害怕的是一种东西,如蛇,那就让儿童观看过家长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示范后,先从事一些与接近、触摸蛇有关的一些活动,而后逐渐接近蛇、触摸它,直到敢于拿起它而无紧张感为止。
  
  3、自动化脱敏法
  
  根据同儿童的一系列交谈的结果,家长将所识别出的儿童的焦虑情境(如喧闹嘈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或爬行中的蛇)录音、录像,而后利用这些制备好了的录音、录像对儿童进行治疗。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①儿童可以在家里独立使用,而不必花费家长太多的时间;②儿童可以依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脱敏的速度和进度,这有助于减少脱敏治疗中的一些不良反应;③录言和录像中可加入家长的指导和有关的治愈范例,从而也可起到指导与示范作用。
  
  自动化脱敏法可用于对即将接受接触脱敏、快速脱敏和冲击治疗的儿童的准备中,也可以作为其它脱敏法的一个补充,在其它脱敏治疗的间歇期作为一种家庭作业而采用。此外,对于非恐怖症患者,例如对即将到来的临床检查和治疗而感到有些紧张不安的儿童,自动化脱敏法也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文/周雷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背后的心路历程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背后的心路历程
    心理导读:由于乱伦行为的社会不容性,决定了乱伦行为的隐蔽性。所以,乱伦行为的发生率究竟有多少,行为者的行为、心理演变过程究竟如何仍然是未知数。这里作的母子乱伦部...
  • 【案例分析】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案例分析】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看过电影《双雄》的人都知道,黎明饰演的黎上正可以借助绘画和眼神来催眠对方,而在本片中也借用了这种技巧。任小妍不断描述催眠中的场景,徐瑞宁不断的捕捉这些...
  • 【案例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案例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我认为不管是HTP测验,还是绘画疗法,仰或是简单的一个鱼缸,这些都只是一个道具,一个承载信息的工具,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身,而是孩子们对于这些事...
  • 【转载文章】男人的性需求很强烈 【转载文章】男人的性需求很强烈
    心理导读:对于男人来说,他们虽然需要性,但是他们经常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且,尽管许多男人用性爱来代替情感表达,但他们也渴望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所以,夫妻间...
  • 【心理图集】双关图 【心理图集】双关图
    心理导读:心理学中有很多有趣的双关图形,从不同角度和视角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着名的鸟兔双关图、老妇美女图、耶稣双关图、杯子头像图等等,看看下面的图你能看到什么吧...
  • 【咨询案例】女儿与男友发生了性关系 【咨询案例】女儿与男友发生了性关系
    心理导读:有时,做父母的必须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学习做孩子的朋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特别是感受自己成年但又未正式成年的少年人。如果有人开口闭口都是指示警告...
  • 【案例分析】恋足癖还是另有隐情? 【案例分析】恋足癖还是另有隐情?
    心理导读:在爱情中每个人的期待都不同,婉儿是想着要一个结果,跟他走进婚姻的女孩儿,但是她却选择了一个不成熟的男孩,这就为以后的矛盾和危机埋下了伏笔。 案例描述: ...
  • 【咨询手记】心理咨询常见误区 【咨询手记】心理咨询常见误区
    心理导读:那谁,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每个心理学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虽然国内心理咨询已稍有起色,但大众对心理咨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
  • 【案例分析】性心理咨询 【案例分析】性心理咨询
    心理导读:女性性交疼痛是指性交时阴茎向阴道内插入或在阴道内抽动,或在性交后出现的外阴、阴道局部或下腹部轻重不等的疼痛。它是女性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给不少夫妻的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