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周雷专栏 >

【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疗法

责任编辑:tspsy-周雷  发布于2012-09-29 10:47   浏览次  
  
  心理导读:人本主义治疗的典型代表是罗杰斯(Rogers, C. R)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其基本思想是咨询人员或治疗者不是直接治疗患者的行为,而是指导患者自我探索,内省、发现和判断自我的价值,调整自我观念,使其内心发生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   ——www.tspsy.com
  
【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一、什么是人本主义疗法?
  
  1、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典型代表是罗杰斯(Rogers,C.R)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其基本思想是咨询人员或治疗者不是直接治疗患者的行为,而是指导患者自我探索,内省、发现和判断自我的价值,调整自我观念,使其内心发生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咨询人员或治疗者只在于创造一种好的环境,形成真诚相待、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无条件尊重的气氛。
  
  2、人本主义疗法的主要形式: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患者中心疗法指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贯彻非指导性原则,讨论问题的思路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是来访者而不是咨询者。非指导性的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在咨询过程中要求咨询者努力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气氛,使来访者体会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朋友小组的成员由背景或问题相似的人组成,如不善于与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惧心理的人,或不习惯与异性相处和交往的人等。参加人数在十人左右。参加者虽然有一定心理障碍,但病情不太严重,他可以坐下来参加小组的谈话而不会因为有妄想或奇异行为而影响集体行动。交朋友小组一般由咨询人员担任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在于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建立融洽而无拘束的气氛,使参加小组活动的人逐渐消除防范心理,达到能相互吐露真情,建立较深的感情关系。通过交朋友小组的活动,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3、人本主义疗法的12个步骤:
  
  罗杰斯在其工作的早期,曾就治疗过程提出过12个步骤。但他强调说这些步骤并非是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1)来访者前来求助
  
  这对治疗来说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来访者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
  
  (2)治疗者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
  
  治疗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解决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来访者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治疗者要使对方了解咨询或治疗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治疗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自发成长的气氛。
  
  (3)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
  
  治疗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进对方对自己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来访者开始所表达的大多是消极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敌意、焦虑、愧疚与疑虑等。治疗者要有掌握会谈的经验,有效地促进对方表述。
  
  (4)治疗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
  
  这是很困难同时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治疗者接受了对方的这种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反应不应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而应深入来访者的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不论对方所讲的内容是如何荒诞无稽或滑稽可笑,治疗者都应能以接受对方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气氛,使对方认识到这些消极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时,治疗者也需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来访者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5)来访者成长的萌动
  
  当来访者充分暴露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
  
  (6)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积极的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
  
  对于来访者所表达出的积极的情感,如同对其消极的情感一样,治疗者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入道德的评价。而只是使来访者在其生命之中,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既无须为其有消极的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积极情感而自傲。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来访者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7)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由于价值的条件化,使得人们具有一个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会否认、歪曲若干情感和经验。这与人的真实的自我是有很大距离的。而在治疗中,来访者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气氛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了接受真实自我的境地。来访者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
  
  在领悟的过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决定及要采取的行动。此时治疗者要协助来访者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选择。另外,对于来访者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及不敢作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此时,治疗者也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些劝告。
  
  (9)疗效的产生
  
  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由于是来访者自己达到了领悟,自己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自己付诸于行动的,因此这种效果即使只是瞬间的事情,仍然很有意义。
  
  (10)进一步扩大疗效
  
  当来访者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后,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来访者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如果来访者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全、更正确的自我了解,则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
  
  (11)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来访者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达到顶点,来访者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治疗者共同讨论。
  
  (12)治疗结束
  
  来访者感到无须再寻求治疗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即就此终止。通常来访者会对占用了治疗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治疗者采用同以前的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二、人本主义疗法在咨询中的运用: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天下午,一位女生风风火火走进心理咨询室,看上去很着急。等情绪平缓些后,她苦恼地诉说:这段时间过得很压抑,如果再不找人倾诉一下,很担心自己会精神崩溃。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从小并不缺乏关爱、关心。人际关系也不差,只要自己想处理好,还是很容易的,但是自己就是不想和她们在一起,在学校住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觉得周围人都不可信任,许多同学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的不是,很虚假,因此自己很少将内心话告诉别人。懂得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回报以微笑,但就是不想这么做。感觉很孤独。
  
  (二)问题分析
  
  该个案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不良带来的孤独感。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我”与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时出现的一种自己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通过和她的沟通,我发现造成她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和自我意识发展带来的心理偏差。处于从半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非常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同时,青少年还面临同一性的问题,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愿轻易告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能心灵相通,在找不到这种“知音”的情况下,便会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隔膜,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2、高傲的心理。因为觉得自己思维灵活,表达能力强,对事情的思考深入,有一种优越感,所以自命不凡、清高,看不上旁人,感觉这个人“庸俗”,那个人“幼稚”,于是索性不愿与别人交往,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搞自己的学习。然而,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时候,就会体会到找不到信任的人倾诉的痛苦,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3、交往中遭受过挫折经历,让她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上小学时因为某些原因与好朋友发生矛盾,初中时就干脆不理他人只顾埋头苦读,升上高中后想着交一些朋友但又因为学习和交友不能兼顾而选择了与同学日渐疏远;同学、室友喜欢在背后讨论别人的不是……这些经历使她感到世间的冷漠和虚伪,变得不再信任他人。
  
  4、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梦想将来自己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本身并没有错,在许多时候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她把一些观念绝对化,经过自己过分自信的思考,她得出了如下一些结论:“我的想法是不平凡的,我不想跟那种幼稚的人打交道!”“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都不会去做!”这样下来,她选择忽视自己内心的交往需要,忽视自己情绪的表达。她太执着于心中的“不平凡”的信念,而忽视甚至瞧不起面前的所有平凡。
  
  (三)辅导策略和过程
  
  1、无条件积极关注,取得学生信任
  
  在咨询过程中,我首先采用了人本主义的“来访者中心” 的方法,主要用关注、倾听、同感来与来访者交流。因为只有当她在我这里找到了信任,才能真正将心打开,才有利于我搜集资料,提供有效帮助;只有通过积极关注,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以改善;同时也能舒缓了她心里的孤独感。该个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觉得他人不可信任,从不轻易向人倾诉内心的烦恼,喜怒哀乐也不轻易表露在脸上,但她却把这些都告诉了我,从对生活事件的逐步深入描述来看,表明了她把我当成可信任的人,这对咨询的进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探寻问题根源,引导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1)解释、分析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这个群体中生活,总是在不断地交往中从事其他学习和活动,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他(她)现在的学习、今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达不到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也就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以后走上社会,可能也无法与别人合作得好。因此我一方面让她尽情倾诉;另一方面,对她目前的处境表示深深理解的同时,将她出现的困扰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她本人。从她的反映看来,她对我的分析是很认可的。
  
  (2)鼓励她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并适当提出一些建议
  
  在取得她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我和她一起讨论了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问题,反复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社会智慧的重要体现。并鼓励她勇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开放自我,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他们的理解,帮助自己消除孤独感。例如在“如何对待他人的不理解”的问题上,我给她的建议是:先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这是从我做起的第一步。具体而言,可以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承认别人不理解的现实,因为它有一定合理性;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3)转变视角看待孤独
  
  孤独并不是十七八岁特有的感觉,而是与生俱来并且会陪伴我们终生的一种存在状态。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孤独,也是很难有心理深度的。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说的就是圣贤之人能够利用孤独进行深刻的思索。因为个案是个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人,引导其转变思维角度来看待孤独,对她正确理解“孤独”、体验孤独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我鼓励她训练自己积极运用独处的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多读一些好书,多懂得一些能使自己真正走向成熟的经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让孤独得到升华,生活会更加充实;情感有寄托,孤独感也会慢慢为自我的快乐所取代。
  
  (四) 效果与思考
  
  经过疏导,该生表示自己回去后将会对自己以前与同学相处的方法、方式进行认真反思,并把在咨询中领悟到的一些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尽快使自己从孤独中走出来。
  
  通过这一个案的辅导,我对心理辅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和感受:
  
  1、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打开来访者心灵的钥匙
  
  该个案辅导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与来访者之间良好的咨询关系。像她这样对人缺乏信任感的来访者心理其实是很脆弱的,如果在辅导开始的时候没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就会很容易引起来访者的防御心理,所以在辅导之初应给予她理解和支持以赢得她的信任,让她愿意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喜怒哀乐。
  
  2、做好长期辅导的准备
  
  来访者的问题通常是长期累积下来的,并不是一两次的辅导就能见效,如本个案。她的心理问题往往有反复性,可能经过一两次辅导后,问题暂时解决了,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它不可能就这么轻易地彻底解决了,所以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做足功夫让这样的来访者继续来访。
  
  3、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心理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偏差问题值得关注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心理容易导致他们带着“双重标准”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他们看不惯别人“虚伪”,可自己也并不是每每总讲真心话;他们希望别人都能理解自己,却不能容忍别人身上一些不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带着这种自我中心心理进行交往,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心理和行为。因此作为老师要引导他们不要把自己认为别人应该做的标准定得过高过严,我们惟一能做的只是对自己多提些要求,对他人多一些宽容。另外,我发现他们的问题不只是来自于他们自身,还来自于他们周围系统的人,当事人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假如他们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但是可能会由于缺乏周围环境系统的配合而变得十分艰难,这时应该怎么去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周雷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背后的心路历程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背后的心路历程
    心理导读:由于乱伦行为的社会不容性,决定了乱伦行为的隐蔽性。所以,乱伦行为的发生率究竟有多少,行为者的行为、心理演变过程究竟如何仍然是未知数。这里作的母子乱伦部...
  • 【案例分析】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案例分析】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看过电影《双雄》的人都知道,黎明饰演的黎上正可以借助绘画和眼神来催眠对方,而在本片中也借用了这种技巧。任小妍不断描述催眠中的场景,徐瑞宁不断的捕捉这些...
  • 【案例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案例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我认为不管是HTP测验,还是绘画疗法,仰或是简单的一个鱼缸,这些都只是一个道具,一个承载信息的工具,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身,而是孩子们对于这些事...
  • 【转载文章】男人的性需求很强烈 【转载文章】男人的性需求很强烈
    心理导读:对于男人来说,他们虽然需要性,但是他们经常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且,尽管许多男人用性爱来代替情感表达,但他们也渴望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所以,夫妻间...
  • 【心理图集】双关图 【心理图集】双关图
    心理导读:心理学中有很多有趣的双关图形,从不同角度和视角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着名的鸟兔双关图、老妇美女图、耶稣双关图、杯子头像图等等,看看下面的图你能看到什么吧...
  • 【咨询案例】女儿与男友发生了性关系 【咨询案例】女儿与男友发生了性关系
    心理导读:有时,做父母的必须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学习做孩子的朋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特别是感受自己成年但又未正式成年的少年人。如果有人开口闭口都是指示警告...
  • 【案例分析】恋足癖还是另有隐情? 【案例分析】恋足癖还是另有隐情?
    心理导读:在爱情中每个人的期待都不同,婉儿是想着要一个结果,跟他走进婚姻的女孩儿,但是她却选择了一个不成熟的男孩,这就为以后的矛盾和危机埋下了伏笔。 案例描述: ...
  • 【咨询手记】心理咨询常见误区 【咨询手记】心理咨询常见误区
    心理导读:那谁,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每个心理学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虽然国内心理咨询已稍有起色,但大众对心理咨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
  • 【案例分析】性心理咨询 【案例分析】性心理咨询
    心理导读:女性性交疼痛是指性交时阴茎向阴道内插入或在阴道内抽动,或在性交后出现的外阴、阴道局部或下腹部轻重不等的疼痛。它是女性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给不少夫妻的性生...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