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当我们研究一个病人用来抵御其感情的那些防御方式及其自我所采取的抵抗形式时,我们发现在神经症与防御机制之间具有同样持久的联系。某一特定个体对于他在分析中的自由联想的态度以及对于他支配其本能的要求并避开讨厌感情的方式,使我们能够预先推论出其症状形成的性质。另一方面,对后者的研究使我们能够事后推论出他的抵抗和他对其感情与本能进行防御的结构是什么。我们对于癔症和强迫性神经症中的这种平行现象最为熟悉,在这两种病例中这种平行现象在病人症状的形成与他的抵抗所采取的形式之间表现得特别明显。 ---www.tspsy.com
安娜·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
在精神分析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曾有一些时期对个体自我的理论研究很不流行。不知怎么地,许多分析学家竟设想出了这个观点,认为在分析中所做的科学和治疗工作的价值与人们所集中注意的心理层次的深度成正比。每当人们的兴趣从较深的心理层次转向较表面的心理层次时——也就是说,每当研究从本我转向自我时就会使人感到,这是从整体上背叛精神分析的开始。所持的这种观点是,精神分析一词应该留给那些与潜意识精神生活有关的新发现,也就是说,留给对受压抑的本能冲动、感情和幻想的研究。虽然有诸如儿童或成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这类问题,虽然有诸如健康和疾病、善或恶这类价值概念,精神分析并无须适当的关注。它应该把自己的研究全部限于不断进入成人生活中的幼儿幻想、想象的满足和担心为此而获得的惩罚。
精神分析的这种定义在分析作品中经常遇到,而且可能得到当前用法的证明,因为当前的用法总是把精神分析和深蕴心理学视为同义词。另外,过去它也有一些正当的理由,因为或许可以说,从我们科学的早年起,在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潜意识心理学,或如我们今天所说,就是一种本我心理学。但是,当我们把这个定义用于精神分析治疗时,它马上便失去了一切自称的精确性。从一开始,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分析,就很关心自我及其变型,对本我及其操作方式的研究总不过是一种终末的方法。而终末总是同样的,即对变态性的改正和使自我恢复其整合性。
当弗洛伊德的著作,从《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和《超越快乐原则》开始,采取了一个新的方向时,自我的研究也不再是对分析的非正统性的憎恨对象,兴趣也明确地集中到自我结构。从这时起,“深蕴心理学”一词当然不包括精神分析研究的全部领域了。目前我们可以对分析的任务做如下定义:获得关于我们相信精神人格所构成的三种结构的最充分可能的知识,并且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关于自我,要考虑它的内容,它的疆界和它的功能,以及追溯在外部世界中,本我和它所形成的超我的影响,关于本我,要做出有关本能的说明,也就是有关本我内容的说明,并且追溯这些本能所经历的各种转变。
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我们都知道,这三种精神结构在其可观察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本我的了解:本我以前曾被称为潜意识系统,只有通过进入前意识和意识系统才能获得。如果在本我内部呈现着一种平静和满足的状态,这样就会使任何本能冲动无法侵入自我以寻求满足从而产生紧张感和“痛苦”感,那么我们对本我的内容就会一无所知。因此至少在理论上说,本我并非在所有条件下都是可以观察的。
当然,在超我中情况就不同了。它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有意识的,因此可以被内心知觉直接抵达。但是,当超我和自我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关系时,我们对超我的描述总是倾向于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我们说,这两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时超我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于主体自身或某个外部观察者之外的单独结构而被感觉到的。只有当它使自我面对着敌意或至少面对着批评时,它的轮廓才变得清晰起来。当超我在自我内部产生这种状态时,例如,当对它的批评引起一种犯罪感时,超我才和本我一样可以感觉得到。
作为观察者的自我,现在这意味着我们观察的适当领域总是自我。可以说自我是—个媒介,我们试图通过这个媒介来了解其它两种结构的情况。
当这两个相邻的力量,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十分平和时,前者会把观察后者的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不同的本能冲动不断地从本我强行进入自我,在这里它们能够接近运动机构,它们常常借助于此而获得满足。在适当的情况下自我并不反对这个入侵者,而是使自己的能量受它的支配,并且把自己仅限于进行知觉活动;自我记载下本能冲动的发放,紧张的髙涨和与此相伴随的“痛苦”感,最后,还有体验到满足时的紧张的解除。对全过程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关本能冲动,有关力比多贯注的数量和它所追求的目的的清晰而毫无曲解的图画。如果自我赞同这种冲动,它就根本不会进入这幅图画。
遗憾的是,本能冲动从一个结构转向另一个结构可能是一切冲突方式的信号,其结果必然是,对本我的观察受到了阻碍。在寻求满足的过程中,本我冲动必须经过自我的领地,在这里它们往往处于一种互不相容的气氛中。在本我中充满着所谓的“原发心理过程”;并不存在观念的综合,感情易于发生移置,对立面不互相排斥,甚至会一致起来,理所当然地出现凝缩作用。支配心理过程的最高原则是获得快乐。相反,在自我中观念的联想要有严格的条件,对此我们使用了“继发心理过程”这个可以理解的术语。另外,本能冲动不再立即寻求满足——要它们尊重现实的要求,而且更要求它们遵守超我所借助的寻求控制自我行为的伦理道德法则。因此这些冲动总是冒着引起与它们完全不相容的那些结构的不愉快的危险。它们常常受到批评和拒绝而且不得不服从每一种改变。相邻力量之间的和睦关系终结了。本能冲动以它们自己独特的韧性和能量继续追求自己的目的,而且常常满怀敌意地侵入自我,以期突然袭击地把自我推翻。此时自我变得多疑了,它会发动反攻并且侵入本我的领土。其目的是借助于适当的防御手段永久地使本能停止活动,这些防御手段是设法用来保卫它自己的疆界的。
借助于自我的观察官能而传达给我们的这些过程的图画是比较混乩的,但同时又是比较有价值的。它向我们展示了在同一时刻活动着的两种精神结构。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种毫无曲解的本我冲动,而是经过自我的某种防御手段而改变了的本我冲动。分析观察者的任务是把这幅代表各独立结构之间妥协的图画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本我、自我,或许还有超我。
作为观察材料来考虑的本我和自我的侵犯,在所有这些情况中最使我们感到震惊的是,从观察的观点来看,不管从哪一方面的侵犯都决不是等值的。自我对付本我的所有防御措施都是悄悄的和暗中进行的。我们所能做的充其量是对它们在回想中进行重建,我们决不可能真正地目睹它们的活动。这个说明适用于成功的压抑。自我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只是在后来发觉显然有某些东西漏掉时才意识到它的。对此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试图对某一特定个体形成一种客观判断时,我们认识到,我们期望为了追求满足而应该在自我中出现的某些本我冲动却不见了。如果它们从未出现过,我们只能设想,接近自我是它们永远拒绝接受的,就是说,它们屈从了压抑。但是,这并未告诉我们关于压抑过程本身的任何情况。
对于成功的反相形成(reactionfor mation)而言也是如此,反相形成是自我作为抵御本我的一种永久保护作用而采纳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这些形成出现在自我中几乎毫无预报。我们不能总是说,自我的注意力以前一直集中在反相形成所取代的特别相反的本能冲动上。一般地说,自我对于冲动的拒绝或在建立新特点时所导致的全部冲突一无所知。若不是无法摆脱的夸张的明确迹象表明它具有一种反相的性质,而且它隐藏着一种长期存在的冲突,分析观察者们就会容易认为它是自我的一种自然发展。这里再说一遍,对特殊防御方式的观察并没有揭示有关这一过程的任何情况。
我们注意到,我们所获得的一切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研究对立面的侵犯,即本我对自我的侵犯而获得的。只有当运动发生颠倒时,也就是当被压抑的材料反转过来时(正如可在神经症中所观察到的那样),成功压抑的模糊性才和压抑过程的透明性相等同。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本能冲动和自我防御之间的冲突中追溯每一个阶段。同样,反相形成当其处于分裂过程时才能得到最好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本我的侵犯往往采用对这种反相形成所隐藏的原始本能冲动的力比多贯注进行强化的形式。这就能使冲动强行进入意识,而且本能冲动和反相形成可以暂时在自我内部一起看得到。由于自我的另一种作用,它的综合倾向,致使事物的这种特别适合于分析观察的情况每次只持续一会儿。然后在本我派生物和自我活动之间又发生一场新的冲突,这是一种决定两者谁占上风或者它们将采取何种妥协方式的冲突。如果通过对其能量贯注的强化,由自我所建立的防御获得了成功,本我的侵犯力量就被击败,心灵中就会再次出现和平——这对我们的观察来说是一种最难奏效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