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真的靠谱吗?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09-05 17:39   浏览次  
  心理导读:所谓识人高手这个概念基本上是个似是而非的迷思,事实证明,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就有能认识彼此性格的能力,这项天赋在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多大差异。    ---www.tspsy.com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之处往往与第一印象有关。我们更愿意相信眼睛耳朵等感官,而不是大脑。许多情侣回忆初次见面的一刻,都有“眼前一亮”的心动;不少面试官在面试开始5分钟后就闭上了耳朵,仅仅因为不喜欢应聘者的口头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1946年,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 Asch)进行了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他向两组被试分别描述某个人的性格特征,面对第一组被试这样描述“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妒忌”;面对第二组被试仍使用这6个特征,只是顺序正好相反,变成“妒忌、固执、爱批评人、冲动、勤奋、聪慧”。结果,先接受了肯定信息的第一组,对被描述者的印象远远优于先接受了否定信息的第二组。
 
  这项实验证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在初次见面的最初4分钟内,就对交往对象形成了整体印象。因此,第一时间呈现出的表情、姿态、仪表、服饰、语言、眼神等印象,虽然零碎甚至肤浅,却经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无论你相信与否,有时候,第一印象就是我们唯一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决定着人际交往的命运。
 
  我们无法否认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但是,第一印象真的靠谱吗?人们依据零星的信息作出的判断真的可靠吗?
 
  1966年,瓦伦·诺曼(Warren Norman)和楼·格登堡(Lou Goldberg)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在课程的第一天就让学生彼此进行评价并且描述对方的人格,这个研究有两个重要的发现:第一,大多数人对于同一个人的描述是趋于一致的;第二,大多数人对同一个人的描述与他本人对自己的描述是趋于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多数人第一印象认为一个人看起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此外,类似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越自信,他所做出的关于第一印象的判断就会越正确。
 
  第一印象真的靠谱吗?
 
  虚构故事中充满几乎一见面就能把你看得一清二楚的恶棍与英雄,他们知人识人的能力几近出奇:想想看悬疑恐怖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吃人魔莱克特(Hannibal Lecter)或神奇侦探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某些全球领军人物)似乎认为他们也有这个本领。问答网站如Quora上有很多这样的帖子:“我可以对人们的个性和感情了如指掌。这正常吗?”
 
  但是我们当中真的有人具备一见面即知他人个性的非凡本领吗?
 
  心理学家将这样的人,或这类人的概念,称为“识人高手”。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所谓识人高手是否真有其人?
 
  直到最近,人们的结论都是,所谓识人高手这个概念基本上是个似是而非的迷思,事实证明,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就有能认识彼此性格的能力,这项天赋在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多大差异。
 
  然而,一篇有趣的新论文提供了新颖而有说服力的根据,认为的确存在高于一般人的识人高手,这迫使我们得再反思上述结论。不过只有你的交往者是位喜怒哀乐形于色,能真实的显露其个性的人之时,你的识人之明才会非常的明显。来自查塔努加市田纳西大学的罗杰斯(Katherine Rogers)与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比桑兹(Jeremy Biesanz)在两人的论文中如此写道,“简单地说,过去突出识人高手失败或并无其事的报告可能被夸大了很多。”
 
  能判断他人人格和个性的识人高手可能终究是存在的。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Henry F Adams)很早已开始研究识人高手是否存在这个议题。他早于1927年已发表有关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八个小组各有10名彼此了解的年轻女性,他要求她们对同组其她女性的个性进行评价,并作自我评价。然后依据每位志愿者得到同组其她成员的评分算出平均值,以获得此人"真实"的的个性。他再分析这些数据,看看其中是否有人具备准确理解他人或自身性格的超常能力。
 
  他发现,善于识人知人的高手不一定是容易相处的有趣对象。他说,这些人虽然在脑力上敏捷而灵活,但她们往往“动不动就生气,脾气不好,闷闷不乐又喜怒无常,还缺乏勇气”。亚当斯的理论指出,矛盾的是,有知人之明的达人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将别人视为工具,用以达到其自身目的。(相反,那些有自知之明,善于对自身作正确评价的女性,亚当斯认为她们“待人处事得体,有礼貌,人缘很好”,她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帮助他人。)
 
  但是到上世纪50年代,亚当斯有关识人高手的概念开始看起来有些靠不住了。首先把亚当斯等人用以鉴定何为识人高手的方法批评得体无完肤。接着发表的新资料显示,亚当斯当年鉴定为识人高手的出色能力没有转换于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随后的几十年里,更多试图证明存在识人高手的研究彼此之间是相互矛盾。
 
  一项研究认为,人们在某种处境下能知人识人,但换一种处境可能未必如此。
 
  这就是罗杰斯和比桑兹研究的起点。他们认为识人高手的证据崩解的关键原因有两个。第一,所谓的识人能力是什么意思,研究人员对定义一直相互矛盾。有时候他们所指的是理解个性的能力,但有时候又指是能够了解他人感情或发现他人说谎这样的能力,当然这很重要,因为有证据说明这是很特出的本领。第二,研究人员没有将被人观察的当事人的角色纳入研究的内容。
 
  这对搭档揭示这样一个理论,不仅有识人高手,也还得有“清晰目标”,即能传达出与自己个性相关及有用信息的被观察者。当面对个性清晰的目标对象时,识人高手的本事才会显露出来。他们的论文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差不多就像亚马逊新推出一本微积分学的书,但没有提供任何章节供在线浏览参考,要评价此书,即便是微积分学老师也不会比一位被数学难倒的学生高明多少。但要是能提供部分章节,微积分学老师比起同一个学生,其理解就会高上好几倍。”
 
  最近一项实验评估了参与者通过三分钟会面对他人之性格作出判断的能力。
 
  为了检验他们的论点,罗杰斯和比桑兹招募几千名大学生与同一位陌生人交谈三分钟或观看三分钟某个他们不认识之人的视频短片,然后要求他们对这位陌生人或视频中人的个性进行评价。接着,将同学们就个性给出的评估与被评估者"真实个性"相比较。此处的"真实个性"是根据被评估者的自我评价及对他们相当熟悉的一位亲友的评价而做出的结论。
 
  至关重要的是,除了分析数据来评估某些参与者是否在评判他人个性方面格外准确,罗杰斯和比桑兹也将被评判者个性表现分类为清晰目标和不清晰目标两种(分类标准是,按平均值,实验参与者能准确判断他人个性的程度)。
 
  数据表明,确实存在识人高手,少数参与者在准确判断他人个性方面大大优于平均水平。但是数据也显示,只有在评判目标的个性比较清晰,高手的观察力才能显示出来。
 
  罗杰斯和比桑兹总结道,"我们已发现始终如一、清晰而又有力的根据,说明识人高手的确存在,"但他们的关键发现是,这种本领只适用于评判性格外向的个人,这意味着“以为存在着能一眼看穿他人性格的神奇魔力,如福尔摩斯或《超感警探》那样的角色,在我们的研究中是没有根据的。”
 
  像福尔摩斯这样的角色,仅仅根据一些最微细的线索就能成功读取某人的"真实"个性,可能只存在于小说中。
 
  通过比较识人高手在现场互动与视频短片情况下的效率,研究人员也能够认定高手们的识人本领是否仅在于他们能观察到对象表露的一些个性迹象,或者也对目标施于了影响,从而促使其显露出他的个性。这里结果难以确定,模糊两可。通常,识人本领似乎在于高手能够理解他人个性迹象。不过因为在现场互动中的效率稍微高一点,这也可以解释成向目标施加影响而获得个性流露的能力也起到了部分作用。他们说,至少对于短时互动,识人高手“主要的手段是能够敏锐观察和恰当运用清晰目标对象所提供的信息。”
 
  这些新发现激动人心之处是,我们现在知道知人识人的高手可能的确存在,以及如何更好地辨别这些高手(他们需要用"清晰目标"加以检验)。这意味着对于高手们是怎样办到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的本领能否传授,我们可以开展更多深入的调查。
 
  (作者: Christian Jarrett | 来源:心理学空间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