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快乐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06-25 15:23   浏览次  
  心理导读:有大量的实证证据证明了乐观主义的益处:乐观主义者更少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而当他们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的时侯,他们看医生的次数更少,有更少的并发症,住院的时间边更短。乐观主义者倾向于活得更长,更少的心境问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生产力,也更讨人喜欢。乐观主义者也倾向于能更快地从逆境中完全恢复过来。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乐观可以学会吗?

心理咨询师:快乐的积极作用
 
  曾经有人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秘法一一积极秘法和消极秘法。在过去,一个人在看着盛着生命之水的杯子时,到底看到的是半满还是半空,不外乎被认为只是一种个人的人生观和哲学;这似乎也无伤大雅。不过,这一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迅速积累起来的科学证据已经令人信服地提出,你相对来说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会对于你人生的诸多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你的身体健康和寿命、心境、工作中的生产力、社会吸引力以及在面对逆境时的韧性。有大量的实证证据证明了乐观主义的益处:乐观主义者更少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而当他们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的时侯,他们看医生的次数更少,有更少的并发症,住院的时间边更短。乐观主义者倾向于活得更长,更少的心境问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生产力,也更讨人喜欢。乐观主义者也倾向于能更快地从逆境中完全恢复过来。
 
  这些令人信服的理由足以让我们希望去激发乐观主义并且鼓励更多相应而来的快乐。快乐的人一般会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社会心理学家大卫·G.迈尔斯( David G. Myers,2000)在过去至少20年里一直都在研究快乐,他在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上给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回答:
 
  在众多不同的研究中都发现,快乐的生活有四种标志性的积极特质:首先,快乐的人喜欢他们自己;其次,快乐的人倾向于是外向的人;再者,快乐的人一般都会觉得自己有控制感;最后,快乐的人通常都是乐观的人。
 
  那么、许多临床工作者都会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在他们的来访者身上催化这些特质呢?在这一方面,积极心理理学家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策路。
 
  快乐是件好事吗?
 
  尽管我们可以测量到快乐在个人层面和人际层而带来的益处,而且我们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关于如何促进快乐的洞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致支持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在过去,有关快乐的益处的过论都一直是在抽象的哲学层面进行的(“当别人在受苦的时候,我有权感到快乐吗?”),甚至有些人还会对此发起挑战,认为追求快乐是琐碎无用的。某些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学激起了公开的敌意,他们认为整个专业领域应该关注更为严肃的议题。在《家庭治疗杂志》( Family Therapy Magazine)针对快乐的主题出版了一期专刊之后,有一位治疗师写了封信来回应:
 
  这种浅薄、文化媚俗和缺乏全球的感性让我无法置信,当我们在讨论“快乐”的时候,世界上其余的地方正在面对的是战争、饥荒、强奸、无家可归和自然灾害……在我们的国家里,在我们讨论着。上层中产阶级的自怜自宠行为的同时,有数百万的人正在渴望着医疗保健、可以负担得起的住所,有足够的食物和一份工作。
 
  这样的批评不无道理。不过,它并没有把握住更重要的观点:积极心理学力图更好地去理解在人群和组织机构中能够减少甚至消除上述问题的特质,然后在人群以及由人组成的那些组织机构中去发展这些特质。它的目标并不是那些虽然快乐但却道德败坏的人,它的目标是能够在不同的水平上将人类身上最好的部分发场光大,另外有些人也提出了他们的批评。除了质疑努力倡导快乐这个目标的相对价值之外,他们也指出了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中的一些内部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些批评?积极心理学领域是一个非常年轻且处于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的领域。在其方法和发现上自然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甚至会存在相互冲突的观点。这些现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任何的社会科学学科和专题领城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便是那些存在时间更长的学科和领域也不例外。在心理治疗这个领城中所存在的深刻的分岐便是最好的例证。
 
  治疗中的来访者一般都不在乎快乐所具有的哲学层面的益处;对于他们来说,这更多是和他们个人息息相关的。他们正在遭受痛苦,他们希望能够感觉好一些,对于一位临床工作者来说,走哪一条路才能更好地指引人们启程去获得更良好的身心健康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取决于每一位临床工作者本人,基于他们所受的临床训练、所持有的哲学观点和人生观。这些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你在总体上所持有的人生态度的影响,即你更多倾向于“是”还是“否”的方向。
 
  米尔顿·艾瑞克森(1954)在他评论学习在心理治疗的背景下具有的重要意义的时候,就把握住了这个两难处境的实质,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体验层面的手段,用来放大人们拥有的“正确”的地方:“如果我们假设最初不适应的状况必然会以某种让人困扰的方式再次出现,那么我们就是在假设好的学习既没有任何内在的力量,也不会持久,而在人生中唯一持久的力量乃是错误”(p.127)。艾瑞克森的话强调了旨在提供积极的体验、积极的视角和积极的技能的治疗是有价值的。
 
  不过,这些积极的方面都应该是现实的。人会出现不现实的乐观吗?是的。他们可以轻易地欺骗自己,对自己说:“我可以抽烟,但是抽烟不会对我有害”,“我可以喝酒,但是酒后开车不会有问题”,抑或“无论我做什么,我的孩子都不会出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一些最具破坏力的决策就是在不现实的的“高歌奋进”中做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标并不只是让人简单地变得乐观,而是要现实。帮助人们用更现实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并且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不仅仅只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也具有重要的预防价值。
 
  (编辑:tspsy-沐沐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