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来访者都期待心理咨询师能够深度认识自己的内在,与尽可能探索与确认个案的过程后,才发自内心产生真诚有效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师透过自己的内在架构,对个案经验作出反应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转换为形成假设、与共感想象的工具,并结合主观的、人际的、客观的同理个案不同层面后,再将整理后的情绪与理解反映给他。 ---www.tspsy.com

接受心理咨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同理心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同理心(empathy)是什么?这似乎是一项很常听到,但又不是真的那么熟悉的名词。一般来说,同理心指的是「能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藉此了解对方的感受与看法,然后再思考自己要怎么做」。不晓得你在生活中意识到自己同理心的程度有多少?或是实际上应该怎么做到「站在对方立场」?或是如何「了解对方的感受与看法」?可以想象,在多数的心理咨询过程当中,它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多数学派中更是被赋予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公元1957年,知名的心理治疗大师 Carl Rogers 发表了一篇经典且创新性的文章,确认同理心在心理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是引发个案人格有助益性改变的一项根本元素,且也被视为促进治疗关系的核心条件。当时 Rogers 提出,我们可以从三种不同层次来体验同理心,分别是:主观的、人际的、客观的同理心。Rogers 认为,能够交错使用三种层次的同理心是相当重要的,因为那能使你对个案的假设不断更新、做出整体性的评估,最后协助个案做出选择,成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
而后来的研究者 Arthur Clark 更将这三种层次的同理心进一步解释,并将这种摸不着的能力转换为文字,扩展在心理心理咨询上的应用。也让我们能一窥同理心在助人的过程当中,心理咨询师脑海里是如何运用这项能力的。
1、主观的同理心
「心理咨询师当下透过直觉性的反应,短暂专注地想象、与体验成为个案是什么样子。其中又包含了认同、想象、运用直觉、与唤起不同程度反应的过程。」
首先,心理咨询师听到个案说的话语时,会专注在个案的经验、或过渡性的假设中,认同个案就是他自己一样。虽然在情绪上的强度、或环境条件也许有所差异。但他仍尽力寻找经验上的共通点,以唤起自身某种程度上能赞同个案的处境。因此得以接收到类似的心理经验,产生一种亲近的感受。
心理咨询师抓住个案的经验后,脑中会开始描绘,可能包含个案长期生理上的痛苦、或是从小贫穷所带来的个性转变。他快速唤起与这些经验或情绪反应类似的影像。在这边心理咨询师要有足够的创造性与发掘性,以刺激内在产生大量的心智想象。借助于这种想象,心理咨询师同时构想关于个案的多种假设,而产生一种直觉,是关于自己就是个案时,与周遭人事物互动会产生哪些意义。再根据这些意义来描绘与评估会产生哪些感觉;当心理咨询师经验到不言而喻的影像和洞察性的画面时,个案的整个人格模式也就渐渐浮现在他心中。
最后,基于心理咨询师先前不断调整自己身体与情绪上的频率,直到与个案相似后,就会在心中也有了自己好像是个案的感觉,而自然被唤起身体或生理感官的共振。也许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同样产生喉咙紧缩、胸腔闷痛等状况。这种共感后的相似性,让他更能进入个案的内在世界。
2、人际的同理心
「心理咨询师以此时此刻(here-and-now)为基础,藉此发展出一种全面性的感觉,其关于个案如何当下体验到自己的生活。」
关于个案如何体验生活?如何在人际间互动?并如何看待与回应他人的言行举止?透过人际互动,我们刚开始只是有某种行为,比如说在家里面,当医生的爸妈常严格的告诉你不够聪明,考95分你就得花一个小时检讨没拿到的那5分。日积月累下来,你每次拿到成绩单,第一件事情不是开心拿到95分,而是容易觉得自己还不够高分,而且老师也觉得不够高分才没有称赞你的分数──即使他不是这样看待你。而这种感知也会变成生活中经常性的感受,也许导致你身处好学校拿到很前面的名次,但总觉得仍有些不完美的遗憾。
这种情形会不断复制,也极有可能在会谈室中出现,觉得心理咨询师会认为你不够好,所以你就会做很多事情来让它觉得你是聪明的。心理咨询师藉由当下同理个案,在会谈室内觉得会被心理咨询师贬低的想法,即可能在瞬间描绘出个案是如何看待他人、而自己又如何反应来保护自己。透过这种人际间立即性的互动与澄清,更能使心理咨询师了解实际状况;也可供后续会谈中,反推回个案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现象场域,以探索更深层与全面性的内在运作模式。
3、客观的同理心
「心理咨询师将同理心导向较客观的看待方式。藉由想象自己身处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或普遍的外在的人事物中,以增加对个案的了解。」
比如说,心理咨询师自己若是生活在整天喝酒的状况下,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自己是同性恋,那么和保守的父母出柜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又如果,生活在整天担心生命安全,检查瓦斯与门窗的强迫行为时,又可能是什么样子?这种同理层面是属于想象身在普遍的社会文化之下,做为一个特定角色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心理咨询师也需要熟悉当前文化底下,他人会如何看待与应对,而同理个案被强迫或规范性的服从在这些特定守则之下的感受。
这三种层次的同理心与心理咨询师本身的开放程度、觉察能力、生命经验、反思能力等都息息相关,更容易因为自身经验与能力的差距产生偏见或伤害。所以来访者都期待心理咨询师能够深度认识自己的内在,与尽可能探索与确认个案的过程后,才发自内心产生真诚有效的「同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师透过自己的内在架构,对个案经验作出反应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转换为形成假设、与共感想象的工具,并结合主观的、人际的、客观的同理个案不同层面后,再将整理后的情绪与理解反映给他。
可以说心理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但反映的不只是对方说过的话或表示理解,更反映出个案当下的情绪和感觉。协助他尽可能接近自己的内在想法、价值观,并进入、且观察那些说不出口的、仅在意识边缘的、或是已经集中在意识层面的经验。藉此让个案可以清楚的、重新体验自己的内在变化,与他进而衍生做出某些行为的驱力。
这三种层次的同理心都相当重要,但值得一提的是,若不是建立在真心想了解对方的话,即使同理正确也没有任何帮助。有同理心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是重复个案说过的话。他们是真的对个案的生命史感到好奇与感动,再加上了解整个会谈目标、与每个当下的经验为何。需要捕捉话语中的细微差别与内涵,深思后再回映给对方。让你我都理清头绪、了解真正的感觉与想法后,最后才能协助做出选择及改变。
二、心理咨询在一团迷雾中匍匐前进
可能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心理咨询师是不是可以回答所有来谈者的问题呢?
因此有些心理咨询师可能常会被询问像这样的问题:你和我有相似的经验吗(感觉才能了解自己的处境)?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们其实没有读心术)?你年纪多大(想知道是否历经风霜或处在同一个时代)?背后无非是想了解,心理咨询师真的能帮助我吗?
这些问题有时会造成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怀疑,尤其是当心理咨询效果停滞不前、或是遭到强烈质疑时,会产生所谓的「无能为力的恐惧」,而这和自身的高度压力、职业倦怠、忧郁症状、职业转换和伦理议题有关。
不论是经验老练或刚踏入实习的心理咨询师,肯定都会遇到各种不同议题的来访者,这些议题可能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也可能是完全没想到过的(比方说遇到想娶苹果为妻的人……等等)。这时心理咨询师可能演出内心小剧场:「是不是我的能力不够?他会不会下次就不来了?或是和其他人说我很没用……」这些在心理咨询室中相对困难的时刻,更容易产生心理咨询过程的「停滞期」,进而不晓得会谈往哪个方向去,担心下一次会谈能做些什么、甚至下一句话要接什么。
1、其实,心理咨询师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美国心理咨询学会(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CA)会员、同时也在大学教导心理咨询心理学的教授 Lloyd-Hazlett 认为,这种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心理咨询过程的一部分。虽然心理咨询师仍会想在过程中找到某种程度的确定性,但其实不太可能知道个案生命中所有事情,或是「确切」知道怎么协助他。
因此他说:「保持不确定性是我们最基本要做的。这会令心理咨询师感到不舒服,但我认为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并拥抱它。因为这也是我们邀请个案做的事情。
「模糊性」或许也是一切事件的共同特点。当我们能接受事情不是绝对的黑或白,不是只有快乐和不快乐,不是只有正面和负面情绪,不是只有有精神疾病和没有精神疾病。忍受迷雾中的「模糊性」是一项必须培养的能力,对个案与心理咨询师都是。许多个案即是没办法接受不确定感,因此对未来焦虑与恐惧。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先稳定下来,将不确定性看作正常的一部分,这种态度也能稳定个案情绪,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沟通,两人虽然不在话语上交流,但「感觉」就是好多了,协助心理咨询师与个案彼此更有联结。
这也是一种「同在」的模式,个案与心理咨询师都处于不了解的状态。老实说,心理咨询师也的确不可能完全了解个案的整个生命故事。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完全了解自己过去历史、和当下想法与行为。因此心理咨询师在面对个案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未知」(not-knowing)。
著名的心理学家 Harlene Anderson 就表示,所谓的保持未知是在于:
(1)我们思考知识建构的方式。(例如:「每当你说自己很失败时,我很好奇,什么原因让你这么想?」)
(2)我们引用某知识的意向。(例如心理咨询师提问时,并非想将晤谈带往某个预期的方向,而是跟着对话走,重要的是不刻意带往某个方向。)
(3)心理咨询师提供与使用知识的态度。(例如告知某项心理学知识时,目的应该在于抛砖引玉,促发更多思考与对话。)
也就是说,当心理咨询师面对个案时,他是:
(1)尽可能抛开既有的思考模式,以便了解不同思考模式的理路,并了解如何建立起特定的想法。
(2)对话的意图,是尽可能促成更多对话,连结个案对自我的认识与重新认识。
(3)由于有了资讯或知识,肯定会有个人先入为主的观点与立场,因此尽可能保有好奇、弹性,与不带偏见的理解。
我用了三个「尽可能」,因为价值与意识形态并不容易暂时摆在一旁,就算持续专业训练与人格修养,难免没有意识的脱口,说出可能冒犯人而不自知的话语。所以心理咨询师也才需要持续加强自身觉察能力,接受心理咨询以处理过去议题,还有与督导讨论接案情况。
同样感知一件事情,但每个人生长环境与成长背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偏见、歧见。要让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开始谈话,而且吐露从没说出口的秘密,需要更多的信任与合作。
2、心理咨询师的头脑到底在想什么?
合作取向提倡,打破传统治疗师与个案之间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强调与个案同在(being with)的态度。介入的过程在于,让个案接续未完成的话语,这提供不同以往的工作架构与态度。心理咨询师并非完全诠释个案发生了什么,而是引导个案理解和疏通自己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心理咨询师也接续个案的话语,用一种客观、或称为后设思考(meta-thinking)的方式来接近个人主观真实面貌。这是让心理咨询师保持觉察和好奇很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同理心的要点:能够身处在个案的情绪中,又能同时保持一段距离。
这也是同理心的要点:能够身处在个案的情绪中,又能同时保持一段距离。
因为心理咨询师不只是接收个案的资讯和情绪,更是透过切换主观/客观视角的能力,设身处地理解个案所理解,感受个案所感受,同时也要能退一步,有距离的观看身处这种状态下会衍生什么样的想法与行动,使得心理咨询师更能理解个案被激发出的感受。
心理咨询师也会使用个案的语言,因为这是创造第一手同理的关键,增加心理咨询师理解个案,以及让个案听到后,更加理解自身处境的可能性。因为在同样的语境中,双方处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会因为镜映的情绪被触动、被逗笑,因为反馈的思考获得洞察,也会随着同在的能量汇集,提升做出选择与改变的动力。
3、心理心理咨询如何产生个人转变?
个案的转变,发生在具有创意的问答中。转化如同对话一样不可预期,如果你去预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那么很有可能成为自我预言的情形,整场晤谈变成心理咨询师主导谈话,走向并非真实发生在个案身上的情况。即便个案当下可能认同,似乎找到症结点,但因为并非由个案「主动」开展对话与产生行动,很有可能在几次晤谈,或下一次的心理咨询中再度重启问题。这也使得心理咨询师和个案在过程中逐渐感到无力,心理咨询师责怪个案缺乏理解和改变的能力,个案责怪心理咨询师疗程无效。
现代多数的心理咨询师逐渐从单向权威式的角色,转换为双向平等的关系,期望双方能够一同努力,并进入个案的生命故事观看、重新理解,体会在他原本的世界中如何生存。
当能够检视自我的生命过程,我们会逐渐发展出理解自己、他人和周遭经验的复杂方式。而当遇到新事件,无法符合自身经验的基模(schemas)时,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应对方式。也许逃避、也许跟着新经验摸索、也许反思进而成长。这也是心理咨询师开始工作的地方──让个案看清现在的自己。
心理心理咨询的过程,即为协助个案重新理解过去,重视当下真实感受,以及做出改变的行动。
4、从未知到已知:共感
比起人类的其它能力,同理心是人际关系中「爱」的关键,也是寂寞、恐惧、焦虑与绝望等负面情绪的解药。同理心是一种「抱持理性与恭敬态度的探索过程,探索横亘在世界表象之内的个人真实,帮助我们在面对不断变换的外在环境仍能维持平衡与洞察的能力。
「我们所了解的还不足以下判断。」
这句话具体说出同理心的精随。承认我们不能完全看透对方的感受,不够了解才是真正的了解。因为当有人对我们说出「我完全懂你」的时候,你会产生疑问:情绪和想法每天不断变化,环境与周遭的人也不断对自己产生影响,连我们有时都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或话语了,你真的懂吗?
一个人感受到我们真的了解他,是奠基于他知道「我们不会轻易地说出了解他」。
了解的过程中,是透过同理心询问问题,拒绝速成的答案。「我不知道」是同理心最有力的说明。当我们坦承不知道所有的答案时,同理心才能开始运作,开始拓展理解的范围,寻找扩充多重真实的方法。
最后,每个人都有比较理性或感性的一面,因此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另一个理性或感性的自己」来协助思考或感受,因为需要了解「个案在说什么」。即便感到悲痛、恐惧、愤怒、或超级理智时,都要调整自己,让理性与感性能平行共处,才有办法同理,并与个案连结、共同讨论与规划,促成最终改变的可能。
( 作者:庄博安 | 来源: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