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洛丽塔》的畸恋与悲剧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5-10-23 20:16   浏览次  
  心理导读: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经典之作,小说分别在1962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被美国电影大师搬上银幕,在影坛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以1997年版的电影《洛丽塔》(又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为分析蓝本,拟从男主人公亨伯特对“爱情”不惜代价的追求所酿成的命运悲剧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始作俑者———原欲,从而分析出男女主人公畸恋悲剧的深层原因。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洛丽塔的赎罪之路

心理咨询师:洛丽塔的畸恋与悲剧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纳博科夫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1962年,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把《洛丽塔》改编为电影。时隔35年后,美国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又重新把小说搬上银幕,并在影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影片刻画了一位具有恋童癖倾向的中年男人亨伯特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不伦之恋,由此酿成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一、情起:原欲理念驱使畸恋萌芽
 
  原欲理念在西方由来已久,它源于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放荡不羁甚至癫狂的人性状态,而在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原欲则体现为“原罪”,它解释了人性的堕落和邪恶。这两种说法在西方文学的长河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三个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才使人们更清晰的理解原欲。
 
  弗洛伊德认为,原欲是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无条件地实行“快乐原则”,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1],是一种与社会文明约定相抵触的本能的冲动,它要求人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它是弗洛伊德“本我”概念的重要组成元素。
 
  (一)原欲理念在亨伯特身上的体现
 
  影片开始就提到出生于欧洲富裕家庭的亨伯特在14岁那年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安娜贝尔,二人两情相悦,可是不久安娜贝尔死于伤寒,夭折的初恋令亨伯特伤心不已,从此以后他疯狂地陷入了对青春期女孩的畸形迷恋,而对洛丽塔如痴如醉的迷恋全部来自于他对少年时代初恋情人的原始情欲。
 
  原欲是被抑制而引起的,因此,它的爆发力很强,弗洛伊德甚至认为它是“决定我们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唯一具有威力的力量”。压抑的童年性经验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倾向,这一原欲在见到洛丽塔第一眼后便喷薄而出。虽然起初亨伯特将欲望掩盖起来,而他之所以答应与黑兹夫人的婚事,却是为了能够继续接近洛丽塔,可以说直到这时亨伯特的主体意识还是很强的,他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洛丽塔占有的渴望,甚至“渴望出现大灾难使她妈妈和她周围的人全部消失,让洛丽塔投怀送抱”。直到黑兹夫人死去,亨伯特终于如愿以偿,仅有的罪恶感在得到魂牵梦绕的洛丽塔后便被抛到九霄云外。
 
  (二)原欲理念在洛丽塔身上的体现
 
  影片《洛丽塔》充分尊重原著,亨伯特的独白作为画外音贯穿整个影片,因此,洛丽塔在整部作品中被剥夺了话语权。从表面的叙事来看,洛丽塔是个冷漠无情并且放荡的“小妖精”,她向往并且享受疯狂的物欲生活,也深知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得到这些。
 
  在《圣经》中,“原欲”一词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由此,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原欲及其他一切罪恶的开端,所以说原欲最初是由食欲或者物欲开始的。[2]洛丽塔的原欲理念,一方面表现为思想上的虚荣,动感的爵士乐、张牙舞爪的“现代舞”、巧克力冰淇淋、电影画报等等,都是洛丽塔的最爱。值得一提的是,洛丽塔第一次注意到奎蒂时说道“他是儿童文学作家”,之后加了一句“也给德洛姆香烟打广告”,语气中充斥着崇敬和羡慕,洛丽塔对于抽名牌香烟、住高档酒店并且有社会地位的奎蒂没有丝毫抵抗力,这都是她内心的原欲在作祟。
 
  此外,洛丽塔的原欲也体现在行为上的放纵,在亨伯特把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回来时,她几次对亨伯特说“我在夏令营里做了不规矩的事”,后来亨伯特主动问起“你第一次是不是给了查理”,遭到洛丽塔的拒绝,此时,我们便对洛丽塔的行为了然于胸。从与亨伯特第一次谈话时毫不顾忌地坐到他腿上,到夏令营临别前的热吻,再到酒店早晨的第一次性接触,以至求亨伯特答应自己去参演话剧时的举动,都体现了她的放纵行为。可以说,只要能够提供物质享乐,她甚至可以不重视童贞,随意逾越道德底线。极度追求物质生活和感官享乐的年代,助长了洛丽塔的放纵和虚荣,从而使她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梦落:原欲激发的矛盾与冲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原欲不依赖于任何原则,自发而自由,它要求得到满足,实行绝对而无限的快乐,所以,真实的原欲表现在人性中总是处于冲动与矛盾的状态。[3]在影片中,导演利用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现人的原欲,在叙事方式上电影两线并行展开,一是影片的情节发展,二是亨伯特的独白,这种套层结构为人物的冲动与矛盾冲突的展开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无法摆脱原欲的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情感一直处于冲动和矛盾的状态,他深知自己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但又无法停止自己疯狂的想法和行为。在酒店第一次性接触前,亨伯特走出房间看着形形色色的人,这时旁白响起“上帝知道一切、了解一切、宽恕一切”,可见此时亨伯特还在极力为压抑不下去的欲望找合理的借口,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释放。在公路上的漂泊生活是亨伯特最为开心的时光,因为他可以不用担心有人把洛丽塔从他身边带走,对于亨伯特而言,占有洛丽塔更多的意味着少年美好岁月的再现与复活,少年时与恋人度过的时光是他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直到他发现奎蒂一直暗地里跟踪他们,并且与洛丽塔保持关系之后,压抑在心中的欲望一泻而出,他疯狂占有洛丽塔并且处处束缚着她,这种近乎变态的欲望和行为是他内心矛盾状态的体现,并最终导致洛丽塔弃他而去。
 
  三、缘灭:原欲与理性失衡酿成命运悲剧
 
  正如荣格(Jung)所说:“在给定情境下,只有当人们的情绪没有超过某种严格的限定之时,理性的探讨才能得以进行,才可以获得成功。如果情感的激烈程度高于这个水准,理性便可能丧失一切功能,而且被空洞的口号与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取代。”[4]在亨伯特身上原欲和理性也进行过激烈的抗争,只可惜最后原欲战胜了理性。
 
  在亨伯特刚刚见到洛丽塔时,他知道要克制自己不能触犯社会禁忌。因此,他将自己对洛丽塔的欲望深藏起来与黑兹夫人结婚。不料,黑兹夫人的意外身亡给了亨伯特正大光明接近洛丽塔的机会,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在洛丽塔弃他而去之后,心中还残存一丝念想,等待她归来。直到,洛丽塔表明,宁愿跟着狄克受苦也不愿意回到他身边,宁愿再回去找当初“拐走”她的奎蒂也不愿意跟他回去时,盛怒之下,亨伯特的理性丧失了。
 
  导演通过在影片中塑造与亨伯特及其相似的人物———奎蒂来充分挖掘亨伯特人性中最真实的自我和原欲。他与亨伯特年龄相仿,有着相似的性取向、相似的爱好。从奎蒂和亨伯特第一次交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相似:“那女孩是谁?”“我女儿。”“撒谎———她不是!”至此,亨伯特哑口无言。奎蒂象征了亨伯特的另一重自我。影片一直没有出现奎蒂的全貌,这也意味着亨伯特不敢正视甚至一直竭尽全力摆脱奎蒂,直到影片最后丧失理性的亨伯特与奎蒂正面交锋时,观众才可以看清楚奎蒂的容貌,亨伯特让奎蒂阅读那份由他写好的宣判书,此时他已经分不清哪个是自己哪个是奎蒂了,内心欲望的幻灭让他失去了理性。
 
  亨伯特亲手送奎蒂踏上死亡这条终结之路的同时,也打死了被否定的自己。至此,亨伯特和洛丽塔这段畸恋也被宣告彻底幻灭。
 
  四、结语
 
  从原欲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亨伯特和洛丽塔对本能欲望执著追求的合理性,但是正是由于对自身欲望的放纵导致了两者命运的悲剧,亨伯特把所有关于爱情的美好幻想都寄托在洛丽塔身上,但却求爱不得,导致原欲和理性的失衡,最终使自己走向了欲望的黑洞。
 
  五、参考文献:
 
  [1]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
 
  [2]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3]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8.
 
  [4]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张敦福译.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56.
 
  (文/吕伟雨 | 来源/论文期刊网)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