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如何面对内心的软弱?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5-06-06 14:24   浏览次  
  心理导读:也许母亲当时能稍微卸下虚伪的强大,坦诚面对经济压力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内心渴望给孩子满足,但是确实有难处的矛盾心态有一分接纳与反思,完全可以避免对家人的指责和自我的压抑。她能允许自己有所做不到、需要有情绪上的表达和支持,不依赖于粗暴、命令式的方式面对自己,也就避免了这种彼此受伤的交流。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如何面对内心的软弱?

心理咨询师:如何面对内心的软弱?
 
  中午,打开优酷的青年电影馆,看到它更新了一期——《十位最可爱的童星》。我有些犹豫要不要看,但觉得既然是六一,赶个热闹也无妨。很凑巧,其中提到的十个小演员我都“认得”。涉及到的近30部电影,大多我也看过。我一边看节目,一边想到早年因为没有电脑和VCD,只能等着电视台播放,我随机待命,所以只要看过的电影,印象都很深刻。
 
  介绍十位童星的电影片段,有打有闹、有欢颜有笑语,唤起内心很多美好的记忆,但是看到吴澋滔、小柏林、黄坤玄三个小演员的片段时,我忍不住随着他们哭泣的画面,而默然流泪了。我有些不解和迷惑,但是情感反应却是真实的,我无法否认自己被他们的哭喊声和表情所打动、震撼,似乎这是我迟到的一次情感表达,是我欠下的我内心那个小男孩的泪水。
 
  午睡时,我满脑子都是刚才情绪唤起的感觉,不由地在枕头上眼角又湿润了。作为一个男孩想要真实地表达自我的情感,而不遭受周围亲人和朋友的贬损和攻击,实在太难了。我想起自己在5、6岁时,有次想要一个玩具,和母亲说了后,正在做衣服的母亲放下手中的电烙铁、瞪起她满是血丝的眼睛,冲我喊道:“家里有那么多玩具,就知道买,就不能安静待一会儿吗!?”我心里很害怕和委屈,爬上了大铁床,大白天却打开被子、蒙住头去哭。但是在隔壁房间做缝纫的母亲听到不对劲时,走到床边、掀开了我的被子,指着我骂,“你怎么还有脸哭!?啊!?你一个男孩哭什么哭!?”我的头“嗡”的一声,身体一阵抽搐,真想把脑袋往床的铁扶手上撞。我实在不懂,她要我怎么办,我已经难过不已、也不懂她为什么这么大的脾气,但是当连个退缩的地方都没有的时候,我只能绝望地想到做什么可以结束眼前的羞辱与挖苦。
 
  直到此刻,这是我依然无法原谅母亲的一件事。虽然她后来也对我有过谩骂、指责、挑剔与埋怨,但随着时光对感受的冲洗、经过6年的个人体验、以及自身努力的疗愈,我都尽可能接纳和宽容了:她当时出于照顾两个男孩、还要赚钱养家、照顾老人很是辛苦,情绪压力也很大。但唯独这件事情,在她过世6年后,我依然无法宽容她。因为她那瞬间伤害的不止是我的情绪,而是伤害了我情绪可以表达和改善的希望感、以及最基本的活下去的信心。
 
  我又想到,这种对于人的严苛要求又何止是我一个人体会过呢?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很粗暴地把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待别人的态度做了区分。男生就应该是坚强的、勇敢的、理性克制而不表达情感的,而女生就看应该是多愁善感的、小鸟依人、可以任性爆发的;要尽可能给人坚强、勇敢、积极的印象、要开心快乐,不允许在别人面前软弱、优柔寡断、顾影自怜······
 
  这一僵化的角色认识、两级分化的感知方式,对人的影响至深,在我持续接受高级咨询师提供的、累计230次个人分析中,落泪伤感的时刻,也不过10次,而7、8次发生在近一年中。似乎在不是足够安全和自我信任、不敢于放弃虚假的坚强前,我作为男性,自身也更善于表达和认可的情绪是焦虑、焦躁、烦不可耐以及表达愤怒、不断地愤恨。而表面的这些看似还有力量的情绪无法真正卸载掉,其实都源自面对不了内心的软弱与无力。宁可慌乱地挣扎、重复于一次次的无效行为、乃至自我戕害,我也不愿暂时地停留在失落与伤感之中。直到觉察了,对自己和别人的粗暴态度,其实是对自我内心软弱的反向形成:太恐惧于去触碰内心的软弱、无力,而使用更暴虐的方式面对自己和别人,来远离内心的真实感受。之后,我才有今中午真实地和自己的感觉待在一起的机会。
 
  我也想到,也许母亲当时能稍微卸下虚伪的强大,坦诚面对经济压力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内心渴望给孩子满足,但是确实有难处的矛盾心态有一分接纳与反思,完全可以避免对家人的指责和自我的压抑。她能允许自己有所做不到、需要有情绪上的表达和支持,不依赖于粗暴、命令式的方式面对自己,也就避免了这种彼此受伤的交流。我是母亲过世之后,才听奶奶说到,母亲早年曾向她说起,因为给不了两个孩子更多玩具以及家里生活的困顿,而觉得自己的日子“太不好活了”。
 
  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我想,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道法自然,自然的规律就是阴阳共存、互补的,一味得反抗阴暗、镇压软弱,可以得到暂时的积极和强大,但是长久来看,自然万物都需要平衡。一旦出于平衡的力量,阴影开始反扑曾经打压自我的另一面,往往是最痛苦、最疯狂的时刻,身心都会遭受剧烈的动荡。而敢于面对软弱和阴影,是正视自然的基本规律、直面人性真相的勇敢,认识和接纳这一点,才走上了需要勇气才能开启的整合之路。
 
  (文/冯丹彤 | 来源/心理圈)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