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人际界限与社交距离(一)

责任编辑:tspsy-JOELY  发布于2015-03-22 10:49   浏览次  
  心理导读: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具有人际界线不清和“分裂”(把妈妈分裂为好妈妈和坏妈妈)两个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界线渐渐清晰(分离),分裂的妈妈合而为一,这个过程叫“分离-个体化”。从理论上讲,三周岁的孩子应该基本完成分离-个体化,而事实上许多成年人都没有完成这个过程。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人际界限与社交距离(一)

心理咨询师:人际界限与社交距离(一)
 
  一、自我的界限与人际交往
 
  有的时候,你是否会遇见这样的人。他很随便的使用你的东西,在没有和你招呼之前就轻率的使用。然后之后又不和你说一声。
 
  或者在爱情之中,你觉得自己属于对方,而对方的感情直接影响了你。
 
  而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一些初学咨询的朋友遇见这样的情况,就是那些咨客先说了一大通之后,接着问咨询师,“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全靠你了!”然后那个咨询师傻在那里帮病人想主意,但想来想去也想不出.............
 
  这些现象其实包含着什么呢?
 
  在当今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中,这是属于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混乱的概念。类似的概念之前还曾经出现在格式塔疗法的界限或者界限的概念中。
 
  界限一般是指一个的行政范围或者一个区域,在区域和别的区域之间有着一种界线的划分。当我们看见以上事例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其中界限的划分被混淆了。
 
  那个自说自话使用你东西的人,他当时的自我界限概念因为个性或者平时与你的交往而混淆扩展到你的界限范围内了,这样你就觉得生气,这是我地盘上的东西,你怎么不征求我的意见随便使用?在这里,对方未必是有意识这问题。而你在这里觉得自己的东西受到损害。其实是他将自己的界限和你的界限混同在一起了。
 
  而在爱情的例子中,是更有趣的问题,界限在这里已经互相入侵,但这一入侵是互相彼此允许的。特别是在一些没有过去恋爱经验的人身上,这一界限的无意识扩展会是没有控制的,两个人投入到彼此共设的一个圈子中,这时候界限的范围就相当模糊了。如果这时候,恋爱失败了,我们就会看见很常见但很有趣的现象,其中有人极端烦恼和痛苦,因为他或她在刹那间会无法找到自己界限的所属于的世界。因为之前他们的精神界限几乎退行到类似婴儿期的共生阶段。(注释:马勒的观点指出,共生的基本特征是与母亲的再现形成幻觉或妄想式的全能融合,特别是两者(具有)一共通界限的妄想。严重受扰的孩童其退化就是退到这样的融合精神状态中)当然这在失恋中并不是严重到病态,但的确存在类似退行的情况。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咨客说了一大通之后,问咨询师,“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全靠你了!”
 
  这时候是咨客混淆了自己和咨询师的界限,她将自己的责任投注在咨询师身上,以咨询师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时候有经验的咨询师会有技巧的将这一界限澄清,反问咨客道:“你自己对于这些事情有什么想法或者处理意见吗?”这样的就将界限重新调整清楚。而咨客可能发生一种清楚的重新定位思考,至少她会注意到自身。而不把自己对于自己的所有责任都放在外解的某一客体对象身上。
 
  界限在格式塔疗法解释中也可能具有价值界限被入侵或混淆的意思。例如,我们可能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投射在别人身上,而我们很恼怒对方为什么不接受我们这观点。其实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一定要接受,你们是不同的人,对方为什么要接受你的观点。而这恼怒就有自我的界限和他人的界限被自己以为的错乱在我们正常人经常有,但在精神障碍的表现中会更多,最严重的界限错乱者,可能是自恋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自恋性人格障碍等等问题是将自恋的满足通过界限的扩展到别人没有办法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他希望得到巨大的赞赏,但这一赞赏并没有任何基础,但在这自我想象的世界中,他的界限可能扩展到周围环境中。这就会形成社会交往的重大问题。而精神分裂症则是更严
 
  这里还可以涉及组织行为学中团体的问题,在一个大公司中间各部门组成自己的团体,而这些团体有可能混淆界限,而造成部门间的交流障碍。这就是部门职责规定存在的必要性。这方面讨论可以有很大一块能进行。例如在公司部分的工作中过于绝对的划分,强调职责的必要性和绝对性,那我们就会在中间发现缺乏同理心的因素,而整个世界会变得“很干硬“,而丝毫没有了人情的味道。所以在界限的设计中,各自咨询师澄清这一界限,反问咨客道:“你自己对于这些事情有什么想法或者处理意见吗?”这时候来访者可能回继续说,“我实在没有办法?“
 
  这时咨询师可能很生硬的继续划清界限,这就是过于界线清楚而缺乏咨询的弹性。
 
  或许好的回应是:” 这真个难办的问题,你想过了,但没有办法。我现在也觉得这对于你的确是个难题。但你是否愿意谈谈你所想过的事情吗?”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办法去面对!这只是一个一般举例。
 
  自我界限的治疗还可以通过格式塔的空椅技术进行,以使了解自我界限和他人界限的界限,帮助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当我们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问题时,我们的同感很弱,同时我们的界限有可能是出现什么问题了,也就是说我们将自己当成别人了,会正在想:“真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但实际上,对方的处境可能和你的处境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她才会如此。而这时候,你所想的判断其实是将别人放在你自己的界限中来设想,而没有考虑这不是一码事。
 
  有的时候,我们再想别人可能怎么怎么看待自己,而很担心。这时候也存在将别人的界限混淆到自己的界限中来,自己的界限受到幻想中别人界限的入侵而污染。但如果你能通过设身处地的一想或者去实际验证别人的想法时,你可能获得与你想象不同的答案。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论坛中遇见一些不同观点的人,在其中发生争论,特别是在主持一个性质论坛时,有一些朋友会加入进来以自己的观点来强加给别人时,这时候我们就要意识到这其实是那位朋友的自我界限混乱了,他将自我界限夸大的别人的界限中入侵了论坛自由讨论的界限.
 
  二、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1、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2、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3、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