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怎样安慰人最有效?

责任编辑:tspsy-思思  发布于2015-02-25 23:08   浏览次  
  
  心理导读: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他人脆弱时给予的支持(social support),并不一定会让别人变得比较好,甚至有可能变得更差,可能因为他们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安慰身旁的人吧。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怎样安慰人最有效?

心理咨询师:怎样安慰人最有效?
 
  “你知道吗?我的指导教授又把我的论文给退回来了……”她一面说,一面露出了难过的表情,彷佛整个世界都随着她的嘴角,垮了下来。“我已经改过好几百遍了!他就还是不能满意!”
  
  “噢!别难过了啦!高兴一点,往好处想,至少这让你的论文能够变得更好呀!”他听完之后,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试图让气氛缓和下来。
  
  “你不懂啦!你根本就不懂我有多难过,说的好像事不关己似的!你知不知道我有多难过阿!”她早已厌倦了他这种事不关己的安慰方式;这一次,丝毫没有犹豫的就骂了出口,内心却是十分的受伤与空虚。不被了解的感受,犹如一片漫天的乌云,遮蔽了她小小的心灵。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将人们安慰他人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情绪消除(emotion dismissing),另一种叫做情绪指导(emotion coaching)。他最早是在婴幼儿的研究上,发现了这两种模式的差异。采取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总是会希望能透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让孩子忘了遇到的挫折与愤怒。对他们而言,孩子的生气就是攻击性的表现,悲伤就是自怨自艾,而恐惧则是懦弱的展现。他们总是会跟孩子说:“别担心,我想是你误会他的意思了。”、“没关系,遇到挫折再爬起来就没事了。”、“不要生气,想开点,多往正面想,这个世界会更美好。”;而情绪指导的父母,则会把孩子的生气、恐惧、悲伤,当作是一种和孩子建立连结的机会,帮助孩子了解这一些感受。Gottman在他《爱的博弈》[1]一书中,举了一个情绪指导型父亲的例子:“当我的孩子被欺负时,我会停下手边的工作,去了解它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会努力理解他的感受与原因,然后和他站在一起。”
  
  根据Gottman早期一篇针对三、四岁孩子的研究发现,指导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五年之后,学业表现得比消除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好,和同龄的人关系更好,身体更健康,行为问题更少。很可惜的是,采取情绪消除型的父母,远比情绪指导型的父母来的多。当然,情绪指导和情绪消除的使用,并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只是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比较常使用情绪指导,有些比较常使用情绪消除。
  
  在Gottman对于伴侣的情绪研究当中,他使用了情绪协调(emotion attunement)这个词,取代了情绪指导这一个词,因为成年人和亲子关系不同,我们并非单向去指导对方;但事实上,使用的技巧是一样的。根据Gottman和他的研究生Dan Yoshimoto的研究发现,成年人身上,采用情绪指导和情绪消除的比例,和父母对待孩童的比例差不多。但是当采用情绪消除的人,说出了:“噢!亲爱的!别伤心了,别哭了,高兴一点,往好处想!”,其实会让听的人觉得,对方传递的意思是:“我不想在这时候听你说这些,自个儿到一边去难过吧!”
  
  过去也许多研究发现,在他人脆弱时给予的支持(social support),并不一定会让别人变得比较好,甚至有可能变得更差[2][3][4],我在猜,就是因为他们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安慰身旁的人吧。
  
  不过,这并不是说,采用情绪消除来安慰别人的人,就是在敷衍他人,事实上,他们也是很希望能够安慰到对方,希望对方过得更好的。无论是采取哪一种安慰方式的人,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对方的。因此,就算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有一种被“当”到的感觉,我也不会说你做错了,因为事实上你的出发点也是对的,你一定也是很希望被你安慰的人,能够过得更好吧!只是,你没有想到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其实不是最好的方式罢了。也许是因为你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那么,为什么情绪指导比情绪消除,有更好的效果呢?我想,那是因为情绪指导里面,加入了“同理心”这个元素。《脆弱的力量》一书的作者Brené Brown,用了这一个片长不到三分钟,很可爱的一部影片,清楚的说明了一切。我们常常在讲同情心(sympathy)跟同理心(empathy)有何不同,其实他们的区别很简单,前者使我们失去连结,而后者使我们建立了连结。他的演讲当中提到了Teresa Wiseman的研究,Wiseman将同理心分成四个部分:接受观点、不加评论、看出他人的情绪、尝试与他交流。
  
  而其中,接受观点的意思是,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他们认知到的事实。这并不是说一定谁对谁错,假如你处在对方的状况下,假如你的所有成长背景也都跟他一样,那么你也很有可能会和他有相同的观点。而且你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比较合理的;就算是比较合理的,在此时说出来也毫无益处,因为当对方处于负面情绪时,就算认知到了自己的矛盾,也不会因此变得比较好。(推荐你可以看这一篇文章[5],有很详尽的说明。)而不加评论也是类似的意思,在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时,他需要的不是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事实上该怎么做其实我们大多也都知道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人能够懂我们、站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更有力量走下去而已。所以我会建议你,除非是对方问你的建议,不然不要给建议;如果你真的很想给建议,那么也请你先问对方需不需要建议。
  
  Brené Brown在他的影片最后,用了这样一句话作结:“每当我们遇到这些让人难过的事情时,我们都企图做些什么,让事情感觉好转一点;但当我和你分享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情时,我宁愿你告诉我,虽然我不知道现在该说些什么,但我很谢谢你愿意跟我说这些;因为事实是,回应(response)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能使事情好转的是连结(connection)。”
  
  参考资料:
  
  1.《爱的博弈》,John Gottman着,浙江人民出版社
  
  2. Rowatt, T. L., & Cunningham, M. R. (1998). When a friend is in need: Feelings about seeking, giving, and receiving social support.In P. A. Andersen, & L. K. Guerrero (Eds.),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 Research,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contexts (pp.281–301). San Diego, CA: Academic.
  
  3.Bolger, N., Zuckerman, A., & Kessler, R. C. (2000). Invisible support and adjustment to str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953–961.
  
  4.Coyne, J. C., Wortman, C. B., & Lehman, C. R. (1988). The other side of support: Emotional overinvolvement and miscarried helping. In B. H. Gottlieb (Ed.),Marshaling social support: Formats, processes, and effects(pp. 305–330). Thousand Oaks, CA: Sage.
  
  5.〈哭泣与生气的秘密:关系中的争执与情绪〉,泛科学.海苔熊
  
  (文 /龚佑霖 | 来源/泛科学)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