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对父母也都不一样,一句“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经历和故事。遗憾的是,太多的父母,要么不懂得与孩子相处、要么在毫无觉知地重复自己童年的故事或重演自己父母的剧本、要么为了填补内在的恐惧忙于创在外在“价值”而疏于关注家庭的健康与平衡。
昨天早上接到一个朋友电话,说她一个朋友的15岁的孩子24小时内两度自杀,前天在家(15搂)跳楼(第二只脚卖出时被保姆发现),而大前天在学校服食100片安眠药后幸及早被发现获救。现在孩子的爸爸妈妈已经极度恐慌、不知所措,所以让朋友找心理医生。这是需要马上干预的个案,于是约好时间,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来。
这个十五岁的男孩,第一眼看上去真象一个死人一样:弯弓着瘦弱的身躯、头低、眼垂、不说话、不看人。也难怪,他刚“死”过两次啊。母亲则面无表情、诚惶诚恐、一言不发。父亲在忙着打电话处理业务,他的声音清晰地传递出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我先请孩子单独进来治疗室,他一开口就对我说“我想死,我要自杀!”。而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孩子一点都不想死。
还好,治疗很顺利,只是用了一些简单的家庭治疗技术,催眠都还没用上(具体过程略)。两个小时后,爸爸、妈妈和孩子促膝坐在治疗室里平等沟通,互诉心声,孩子也抬起头露出了笑容。临走,孩子和他的“仇人”爸爸紧紧拥抱,而他的铁汉爸爸终于放下自己的尊严对孩子说出“对不起孩子,爸爸爱你!”。好感人的!孩子的自杀念头消除了,但治疗还没结束,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分别还要来一次,因为这个孩子个案的根源在父母的心里。
我已处理过好几个自杀个案,自杀者都是初中或高中学生,但无一例外地最终需要治疗的都是父亲或母亲。初中、高中是人生的纯真年代,就象初开的花朵,谁想死呢!多数孩子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
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对父母也都不一样,一句“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经历和故事。遗憾的是,太多的父母,要么不懂得与孩子相处、要么在毫无觉知地重复自己童年的故事或重演自己父母的剧本、要么为了填补内在的恐惧忙于创在外在“价值”而疏于关注家庭的健康与平衡。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真希望人们能够学习一些了解自己、看见自己的方法,把内外统一起来,真正活出一个健康平衡的人生,避免那些心惊肉跳的事情再度发生!
自杀,已经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严肃话题了!正巧,今天不光是中国的教师节,还是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我国每年有225万人自杀,其中25万人自杀死亡(这个官方数字非常保守),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3000人自杀。虽然战争、恐怖主义及谋杀造成的死亡事件常常占据报纸头条,但每年死于自杀的人超过了所有这些死亡人数。每30妙,就有一个人自杀!
自杀的人的自杀行为都不是瞬间产生的,皆因长时间的心理痛苦。自杀者在自杀前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所以,请每天关注自己、关注身边的人,发现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浏览108581 次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浏览27855 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浏览22991 次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浏览18531 次
母子乱伦,谁之错?
浏览15183 次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背后的心路历程 58442 人浏览过
·灵魂伴侣是一个伪命题 327 人
·做心理咨询有风险吗? 318 人
·成长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225 人
·男人下班躲车里不回家 259 人
·心理师能接受来访者的爱吗? 226 人
·怎样选择靠谱的心理咨询机构? 272 人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108581 人浏览过
·人际关系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 188 人
·如何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108 人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136 人
·我们的思维有什么模式吗? 119 人
·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分析 204 人
·职业生涯规划要怎么做? 139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