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小心鸡汤变毒药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4-03-25 13:39   浏览次  
  
  心理导读: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将心理学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却不意味着,你去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丢掉了那个本质性的东西。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小心鸡汤变毒药

案例分析:小心鸡汤变毒药
 
  许多名为“XX心理学”的微博,随便一条微博转发量成百上千,粉丝动辄几百万,但所发的“心灵鸡汤”、“人生智慧”等内容,却很值得商榷。痛饮这些心灵鸡汤之后,真地能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吗?还是像网友所说的那样:“我已被真真假假的心灵鸡汤扰得找不到方向”?
  
  如今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我们的关注名单中有那么几个心理机构、心灵刊物,或者心理咨询师,那么便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许多心理平衡的技巧和知识。但细心的网友也渐渐发现,许多名为“XX心理学”的微博,随便一条微博转发量成百上千,粉丝动辄几百万,但所发的“心灵鸡汤”、“人生智慧”等内容,却很值得商榷。
  
  “舒缓、减压、放松、疗伤”,这样的标签暗含着普罗大众在压力重重的个人、社会生活中对心灵鸡汤的极度渴求。有意思的是,这些高关注度的微博主人几乎都没有心理学背景,一条条的微博也并非都是原创,大多是摘抄、搜集而来,比如“女人情场中需要知道的潜规则”、“神奇读心术之留住男人心”、“十句话理好人脉”等等。痛饮这些心灵鸡汤之后,真地能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吗?还是像网友“花开满树”说的那样:“我已被真真假假的心灵鸡汤扰得找不到方向”?
  
  一、读心术还是心理学
  
  1、如何做女人?
  
  此类微博,主要是在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女人就要“美丽、风情、母性、女人味、独立、高贵,能做男人的红颜知己。”“抽烟、纹身、说脏话、生不出孩子的,男人统统不要。”倘若你是“高学历、高收入”,或者是“太胖或者太瘦”,你也会完蛋,肯定会当剩女……
  
  这类言论过分强调外表、外在特质,且带着传统的男人视角,教育女人应该怎样怎样,有一种“标准化”的倾向。正如网友Sita-h所说:“就是这些好女人标准,让人不敢做自己。”
  
  2、如何搞定男人?
  
  这是“鸡汤”中的经典话题。《如何做一个一世受宠的女人》、《女人情场需要知道的潜规则》、《说给小三的21个真相》等等,强调“女人不狠地位不稳”、“抓住老公的钱包”,“—手管一手宠”,为女人们指明的爱情方向是;永远不对他说有多爱他,永远不要对他太好,因为“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
  
  此类言论强调控制男人,以及如何巩固自己在男人心中的地位,抓住关系。有网友评论说:“感觉很焦躁、很虚浮,安全感匮乏,看不到爱。”
  
  3、如何为人处世?
  
  “读心术”微博是这类鸡汤的典范。“不能锋芒太露,不能显得比别人聪明,想钓到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言多必失,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努力的女人只有两种结果,穿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菜市场”……
  
  这一类微博强调谋略,与其说是心理学,更像是传统文化中的“读心术”。网友“帮腔先”称,这些内容的基调并不关心某个具体的人的心灵,没有把对方当平等的人对待,而是想摧毁对方意志,以奴役对方。
  
  另一网友“家彬”则看出了成功学的影子:这些内容倾向于让人进行积极的正向思考,但是如果没有反观自身并进行如实的觉察和自我揭露,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起心动念模式,恐怕慢慢就会形成自我合理化的倾向,所以效果也不会太好。
  
  二、小心鸡汤变毒药
  
  心理学从来不会告诉别人该怎么做,只会引导别人去了解他要什么,可以怎样发展自己的潜能等等。真正的关心是,告诉或建议对方可以怎样怎样,尊重每个生命的差异和资源。一味沉溺在这样的文字中,负面效果是远远大于正面效果的。
  
  1、网友观察:心灵鸡汤,小心中毒
  
  张力峰:男,30岁,心理学爱好者,媒体人。
  
  刚开通微博时,看到这么多的“心理学”微博很高兴,纷纷关注。有些句子看似淡淡,其实是一些人生哲理的总结,看了还蛮有启发。但此类信息越来越多,也逐渐发现里面的内容很成问题,有时候会让人看了觉得很胡扯、不舒服,最后发展成纯属消遣,当笑话看。
  
  这些帖子大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几点几点,做一个女人要做到什么什么……有些时候简直令人不堪忍受:要是接受他们的意见,我还要不要做人了?有一条“心理学领悟”微博是这样的:“无论你有多喜欢对方,爱情里的主动必须是男人。如果这个男人不主动,宁愿错过”。这么一刀切,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其实这些微博与“心理学“关系不大的,大多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吸引人。仔细研究了这些微博之后,我发现博主基本上都没有心理学背景,有的甚至还是某些微博营销公司的商业运作,当然还有一部分就是心理学人士为了迎合大众趣味而炮制的“心理快餐”。
  
  这类信息如此“繁荣昌盛”,想必还是因为有市场,得承认是有很多人处于情感迷茫状态,希望能找到些人生格言来慰藉下。所以如何用通俗化的语言来传播心理学,让人们更多地从中获得帮助,是这个行业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2、心理学的“通俗化”与“世俗化”有本质区别
  
  刘松燕: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纵观这类微博,可发现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它们习惯用笼统的否定或肯定的语气。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特征。小时候父母总说:你不是好孩子,而不是说哪个行为有问题;评论你不行,而不说你某个能力需要加强……所以,我们就会形成这种习惯。这是所谓“好教育”的标准,要有要对错是非观,但这是不尊重人性和差异性的。喜欢绝对化,在中国来说,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国人还是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
  
  这一类的帖子转发率高,其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的集体情绪:焦虑、不安全,集体需要慰藉。有些人就是靠这些句子活的,无论个体和集体的“痛苦之身”,都需要靠这种能量场喂养。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些数量庞大的微博中,教育你应该怎样怎样,却很少教你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质,然后活出这个特质的。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要告诉大家的——心理学从来不会告诉你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它只会引导你去了解你自己、接受你自己,以及你怎样发展出自己的潜能和特质等等。心理学尊重每个生命的差异,鼓励每个人去发掘自己的真相和天赋。
  
  所以说,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将心理学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却不意味着,你去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丢掉了那个本质性的东西。
  
  (文/蓝莲花  来源:心探索杂志 )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