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冯小刚是一位从电影殿堂耳房里走出来的俗人,但却引爆了一场中国贺岁档电影的大地震,至今没完没了。他摆阖于雅俗电影之间,却总能拔得票房头彩。冯氏幽默自成一家,娱乐大众自有一套。听说冯小刚不仅又做回喜剧,还接了春晚,不少观众开始期待:“这无疑是春晚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变局,也是中国电视今年的最大新闻。”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电影之外的冯小刚
冯小刚是一位从电影殿堂耳房里走出来的俗人,但却引爆了一场中国贺岁档电影的大地震,至今没完没了。他摆阖于雅俗电影之间,却总能拔得票房头彩。冯氏幽默自成一家,娱乐大众自有一套。听说冯小刚不仅又做回喜剧,还接了春晚,不少观众开始期待:“这无疑是春晚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变局,也是中国电视今年的最大新闻。”
冯小刚对大多数国人的意义
有说,冯小刚接下《私人订制》和春晚,更像一场公关和“还人情”,而非创作。坊间盛传着他为《一九四二》欠下人情,不得不接下这两张订单。冯小刚不置可否,只是提起这些时他宁可沉默。在好友逼问之下,他也不情愿多谈这类话题:“我跟你们明说吧,《私人订制》不用期待,春晚也别期待了,好不了。”
自冯小刚开始贺岁,他就让中国老百姓开始有另外一顿年夜饭。在这顿大餐里,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谑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构建了一个个成人游戏的童话世界。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个被挫败的人,为他那些被挫败的同胞所拍摄的常胜喜剧。
冯小刚对大多数国人的意义,正如韩寒、郭敬明对于“80后”。韩寒善于逞强,郭敬明善于示弱,而冯小刚懂得何时逞强,何时示弱。
叔本华说过:“忍耐意味着进取,而幸福不过是消沉。”中国人更是讲究百忍成钢,冯小刚是很能忍的,但在有些批评面前,他又根本忍不住。对于那些“伪影评人”,他怒喝:“永远跟你们丫的势不两立”;对于热衷爆米花喜剧的观众,他也表示“无心伺候”了,他觉着拍电影如若没了企图心,就像没了欲望还要做爱,那就剩遭罪了。
他若不愤怒了,或许就真的没意思了!
今年的贺岁片《私人订制》上映伊始便遭遇不少差评,冯小刚开始还能以一种调侃的方式对待,日前却难掩“小刚炮”本色,连发微博“炮轰”影评人。这事儿在大家看来并不意外,冯小刚对批评的激烈反弹已非首次,这几乎形成了冯小刚电影上映的惯例:只要遭到批评,他都会予以回击。
他知道骂的好处,“玩儿的就是两级口碑,爱憎分明。”这道理,《非诚勿扰2》之后他就明白了:“有被气着的您消消气,喝口水,再帮我们多骂几句。”一片你来我往的骂声中,《私人订制》的票房节节攀升着。
知名评论家肖鹰谈及此事说,一个好的艺术家应当做到德艺双馨,冯小刚此举让公众感到他还未达到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的格调。“艺术家缺少自我约束的自制力和文化修养,也不太可能拍出好电影。”
不过在宋丹丹看来,这倒是冯小刚的可爱之处:“都‘奔六’的人了,还敢表态,特别可爱。其实每个时期都有那么几个人,因为敢于表态,才让我们觉得特别有意思。我觉得大众有责任保护他们像孩子那样的率真,有一天他们不敢表态了、不说话,不愤怒了,也就真的没意思了。”
套用郭德纲的话来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冯小刚,这没有错;另一种人不喜欢冯小刚,这也没有错,但第二种人要认为自己比第一种人懂电影,那可就错了。
有些经历,常让他经常陷入矛盾之中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主流导演被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垄断。张艺谋代表学院派,横空出世,才华横溢;陈凯歌、田壮壮则出身世家,有强烈的人文艺术追求。而冯小刚不过是一个长相中下,勤奋、踏实、功利的苦孩子。
他出生草根,没读过大学。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后,在北京影视剧中心从美工助理做起,当过长工,给剧组做过饭、写过剧本……为着实现导演梦想,逢人都说过漂亮话,也抱着目的接近了很多人。
有人认为,冯小刚在拍贺岁喜剧时,虽然票房成功,但向来有三个心结:不被学院派认同,此其一;其二,北热南冷;其三,离开葛优就不会成功。为着解开这心结,他逐渐向主流靠拢。于是,他照猫画虎,拍了部所谓的高级电影《夜宴》,给“有志之士”、“无知之士”都看看。有专家分析,正是这部“装孙子”的片子,主流大片《唐山大地震》才轮着他。
这些经历,让冯小刚经常陷入矛盾,他一方面渴望被主流认同,一方面又厌烦这种权威霸权。他就特不喜欢别人叫他大师,认为那是骂人的话。
什么样的电影才算得上是主流电影?
冯小刚曾在自述中说:“这么多年,我自以为拍摄的都是大众电影,但我的电影从来也没有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我被认为是个异数,一个不入流的异数却引得了主流观众的接受、认同和包容。”这逼迫着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什么样的电影才算得上是主流电影?
■ 中国主流电影必须具备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观,要有商业运作价值以及学院派的艺术认同。这是业内人士抱有的观点,但若跳出行业的界限,给出的答案或许更精准些。
■ 荣格曾发现艺术作品的形成并不只是与艺术家的个人生活有关,而且与集体潜意识有关。巴特勒也曾写道: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每天越过个人潜意识的门庭,进入集体潜意识的深处,当这些艺术家复归时对世事的洞见使我们凝聚在一起。大师们的思想用冯小刚的话转述或许更易懂些:“大众化的就是主流的。”
冯小刚知道自己的路数,对自己始终不得“国家荣誉”带点儿怨气,但终归还是得意的:“过去盖的宫殿中没有我的位置,我只好在宫殿旁边另起炉灶,盖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大,越盖越高,越盖越多,渐渐成了一个院落,成了另一座宫殿。”
在这宫殿旁,就曾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冯小刚可能会成为国庆70 周年的阅兵式总导演的最佳人选。”阅兵式总导演尚未可知,不过,他倒是揽下了一同重量级的大活儿——春晚总导演。
电影之外的冯小刚,也还是可说的
春晚总导演估计是国内仅次于国足主教练的高危岗位,不仅观众口味难调,且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利益都要照顾到,往往吃力不讨好。但因着春晚的“国字号”性质,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体制内的演员、歌手皆希望通过春晚这个平台晋级“国家队”,虽春晚日益有沦为“鸡肋”之忧,春晚总导演这个位置却依旧位高权重。
三年前,冯小刚曾在微博上对春晚有所表态:“从清朝开始,我们的民族在色彩上失去了调性,开始喜欢披红挂绿镶金戴银,认为这些颜色代表富贵吉祥。简称:喜兴。从庙会到春晚,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四种颜色。过去咱们汉族可没这么不着调,东方美学也不是这景象。咱能自信点、素点、雅致点吗?不是把所有鲜艳的色儿都堆一块就代表美了。”
嫌春晚太过热闹鲜艳的冯小刚如今要执掌春晚总导演的大印了。
站在怎样的角度来呈现剧本之外的现实主义意味,冯小刚一直做着不懈探索,他的努力得到了票房的热烈响应,也让广大观众们牢牢记住了刻有冯小刚出品的所有影片。而春晚舞台并不是荧屏,或者说不仅限于说故事的场地,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综艺节目的总导演,冯小刚的确可以说是一个圈外人了,除了多年之前的美术设计功底,他将呈现给观众们怎样一个舞台呢?
且说说对信仰、赚钱、疾病和婚姻的态度
冯小刚之所以为冯小刚,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那我们就从信仰、赚钱、疾病和婚姻的态度了解一下他的界限吧。
■ 关键词:信仰
“过去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现在我觉得不好说,当然我也没从了谁。我确实觉得我们认识达不到的地方很多,还是需要有一点敬畏。”
■ 关键词:赚钱
“年过半百终于活明白,哄着自己玩,让自己高兴才是真格的,其他全是瞎掰。真不明白那些赚了钱的哥们儿为什么还没黑没白地挣命?有劲吗?赚多少算够?您带得走吗?去山西采景,看了十几座百年大宅,主人均已无处寻觅,拿钥匙的都是不相干的人。”
■ 关键词:疾病
“常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添堵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再者即便治愈,我也变不成吕布、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我没有同疾病做斗争,我表现得很乖俯首帖耳,疾病觉得再折磨我也不牛B了就收队撤了。”
■ 关键词:婚姻
“爱是有寿命的,普天之下无一幸免。相爱是彼此被对方深度催眠。最好的结果是,两人一起醒了。”
写在后面:
看完《私人定制》后,我确实有些失望,这失望有点像我本以为今夜能跑下30公里,不曾想,跑到25公里就交卷了。想来,失望总是因着期望有些高了吧?!
冯小刚的新片或许没有到你我的预期,但中国老百姓那点悲慨纠结,也算始终有人努力呈现。正如一影评人说的,这样的人就算是国民导演了——他的思维未必超前,他的作品未必启蒙,他和他的观众一样是为国民性所困所误,但是,有案子说案子,有段子讲段子,他始终不愿意转过脸去背对自己的同胞。
(文/佚名 来源:南方周末 )